《看书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看书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读书札记。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对读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是非常反对读死书的,他认为读书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看书琐记》就是鲁迅先生读书时思考的结果。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了解鲁迅关于对话艺术理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了解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
3. 运用鲁迅的对话艺术理论鉴赏评论本单元小说的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运用鲁迅的对话艺术理论鉴赏评论本单元小说的人物对话;
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了解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
课前准备
1.畅言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课件等;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出示鲁迅照片,导入: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在文学翻译和文学评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文学的传播和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看书琐记》一文中,对巴尔扎克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对话艺术的论述,深入浅出,一语中的,对读者的阅读和写作都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中的节选部分。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代表作《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设计意图】鲁迅是学生熟悉的作家,由伟人对鲁迅的评价导入,可将鲁迅在中国文坛的份量显示出来,再将作者的作品、生平梳理一遍,对初三的学生做一个关于鲁迅的小结,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2. 是怎样具体分析的?
3.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二)明确下列问题:1. 主要观点:让读者通过对话想象人物。?2. 具体分析:人物对话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3.得出结论:由有特色的对话可以推见说话人物。(闻其声如见其人)
【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梳理全文内容,问題2针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难点,所以设计小组合作,补充启发分享。
三、梳理论证结构,探讨论证方法1. 这篇读书札记主要是提到了对话艺术的两个特征,找出来。
一是好的对话能使对话看出人来;
二是要把对话进行提炼,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2、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引用高尔基的话?
作者通过对高尔基础的话点明了巴尔扎克对话艺术的特点,也表明了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赞同态度。同时引用著名文学家的评价,可以使这一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列举上海弄堂里的事例有何作用?
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了解人物的个性,进而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必贴近生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分析观点的?
(1)“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意思是能够让读者由对话看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年龄、文化层次等。
(2)作者在文中强调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的人物对话,而要将生活中的对话时行提炼和典型化。
(3)作者认为巴尔扎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掌握了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未必就能达到巴尔扎克听艺术高度。
5.鲁迅先生说:“《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你能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吗?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王熙凤所说的那番话足以显示她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又擅权专势的性格特点。
6.为了认证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认证方法?
(1)引用认证: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谈自己对巴尔扎克对话艺术的看法3,而是借用高尔基对巴尔扎克小说对话艺术的评价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举例论证:在文章开头点明巴尔扎克小说对话艺术特点后,作者以上海弄堂里的小出租屋里居住的人,能根据一层薄板壁后的谈话推知说话人是怎样的人这一现象为例,让读者对“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艺术特点有直观的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从对话艺术的两个特征,引用高尔基的话,列举上海弄堂里的事例等来分析观点,并结合《水浒》和《红楼梦》中的实例,让读者对“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艺术特点有直观的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观点。
四、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1. 主题概括
本文列举分析并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强调对话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提出了对话艺术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重要观点。
2. ?《看书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读书札记。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对读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是非常反对读死书的,他认为读书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看书琐记》就是鲁迅先生读书时思考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的看法。
《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读书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注重“储存”而忽视“筛选”,那最后就变成“书袋”了,长此以往就不会思考了。
感悟: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会动的“两脚书橱”,比储存能力,人脑肯定比不过电脑,但有脑最大的特点,不是储存,而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领悟;只有领悟,才能吸收,才能为我所用,有所创新。
积累一些读书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 10)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设计意图】对话艺术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重要观点,就是鲁迅先生读书时思考的结果。以《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不迷信书本,读思悟用相结合,才是真正的读书。再一次论证了对话艺术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中心论点。
教学反思:
(略)
课件16张PPT。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鲁 迅
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鲁 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走近作者鲁 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走近作者 代 表 作《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代表作《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走近作者1.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2. 是怎样具体分析的?
3.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寻找踪迹,再谈美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主要观点:让读者通过对话想象人物。?2. 具体分析:人物对话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3.得出结论:由有特色的对话可以推见说话人物。
(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篇读书札记主要是提到了对话艺术的哪两个特征?寻找踪迹,再谈美德二是要把对话进行提炼,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 一是好的对话能使对话看出人来;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引用高尔基的话?寻找踪迹,再谈美德 作者通过对高尔基础的话点明了巴尔扎克对话艺术的特点,也表明了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赞同态度。同时引用著名文学家的评价,可以使这一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作者列举上海弄堂里的事例有何作用?寻找踪迹,再谈美德 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了解人物的个性,进而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必贴近生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1)“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意思是能够让读者由对话看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年龄、文化层次等。寻找踪迹,再谈美德作者是怎样分析观点的?(2)作者在文中强调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的人物对话,而要将生活中的对话时行提炼和典型化。(3)作者认为巴尔扎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掌握了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未必就能达到巴尔扎克听艺术高度。 鲁迅先生说:“《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你能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吗?寻找踪迹,再谈美德 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王熙凤所说的那番话足以显示她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又擅权专势的性格特点。为了认证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认证方法?寻找踪迹,再谈美德(2)举例论证:在文章开头点明巴尔扎克小说对话艺术特点后,作者以上海弄堂里的小出租屋里居住的人,能根据一层薄板壁后的谈话推知说话人是怎样的人这一现象为例,让读者对“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艺术特点有直观的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观点。(1)引用认证: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谈自己对巴尔扎克对话艺术的看法3,而是借用高尔基对巴尔扎克小说对话艺术的评价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本文列举分析并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听对话艺术,强调对话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提出了对话艺术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一重要观点。寻找踪迹,再谈美德 《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读书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注重“储存”而忽视“筛选”,那最后就变成“书袋”了,长此以往就不会思考了。寻找踪迹,再谈美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的看法。 感悟: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会动的“两脚书橱”,比储存能力,人脑肯定比不过电脑,但有脑最大的特点,不是储存,而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领悟;只有领悟,才能吸收,才能为我所用,有所创新。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歌德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罗兰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爱因斯坦关于读书的格言回归全文,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