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必修2专题二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临安中学 沈明祥 邮编:311300
联系电话:13567181119 电子信箱:smx1973@
一、设计思想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内容是隐含在《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的。
根据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议》一文中论述的“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是把整个过程着意分成几个层次,即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一般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提倡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那么,这个课堂必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应该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开放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朝着所需的方向进行,教师绝不可放松更不能放弃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有必要包含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认知情况变化的预计,以便届时因势利导,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将探索引向深入,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将探索引向深入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将验证类实验与探究类实验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学生认识反应物的性质和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性地把握的。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所显示的诸多现象,只着眼得出简单、明确的解释,而不要求用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一类的概念去理解。
为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依照新课程的理念体验实验所探究的结论,我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节课的内容,界定在以不同条件下各种物质的相互间反应来揭示影响因素为主,兼带揭示催化剂种类与催化效率之比较的一节探究课。通过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实验的探究,最终引出新的知识,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
对实验的要求是在学生间组织实验的设计操作方面的合作,通过现象判断相应的转化,探究出其中的基本原理,集智广益地使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引入新课以生动的“谁决定了赛车的速度”而展开,并以此引发思考和探究。看完“滴水生烟”的实验,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顿时被激发,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上来了。
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对比较容易,但要上升到理性高度则有一定困难。因此,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同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的预习中增加了“石油的形成”、“橡胶的抗老化方法”和“火药的爆炸”等课外阅读知识,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为本节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自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更感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物质自身的性质是决定因素,同时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引入有机催化剂的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拓展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中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相互转化。利用其中的某些原理来拓宽视野,认识如何具体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探索精神,通过实验探索新知识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反应速率的五个主要因素:物质性质、浓度、温度、接触面积、催化剂。
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组合。
1.改变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先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讲解并展开针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计算和练习。具体实施如下:先通过学生此前所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再通过现象明显的“滴水生烟”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散讨论究竟有哪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然后,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影响因素:浓度与固体的表面积。指导学生设计定性、定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实验方案,讨论、优化实验方案,分工合作。交流、分享,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应用——解释课本“问题解决”,并适当提出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此后的第二课时中,顺势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阅读课文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按由易到难,逐渐上台阶的习题进行巩固。
2.替换或增加课本中的实验。将课本中现象不明显的“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分解实验”舍去。将课本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为现象更明显的Mg与水、稀盐酸反应。增加“表面积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
3.将课本“问题解决”中的第2小题(碳酸钙与盐酸)改为分组的探究实验。并且,再加了一个提高的要求:粉末及块状的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作为课后作业,改进实验设计,测量单位时间内所产生气体的体积,并用作图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这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深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结合实际情景设计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热情。
1.设计“滴水生烟”的实验。在学生热烈议论现象的兴奋中,顺势发问:“水在这个反应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在学生提出自己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判断?”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设计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的情景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布置具有探究意义的课外习题。
(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给学生台阶,螺旋上升。
1.在实验前,帮助学生理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及关键。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再在实验和实验数据处理中进行必要的指导。
2.由讨论设计定性实验方案发展到设计定量实验方案,不断完善、优化实验方案。
上述处理,使教材与生活联系紧密,更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
七、课前准备
⑴教师准备
①知识准备:充分备课,阅读相关材料,做足知识储备,上课时做到举一反三,在开放的课堂中,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恰到好处地回答学生的当堂提问。
②能力准备:平时重视授课基本功的培养,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③情感准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得到所需的探究指导,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⑵学生准备
①知识准备:学生要充分掌握之前的学习内容,如“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衡”以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师生之间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②能力准备:平时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反思的能力。
⑶资源准备:
有关实验仪器及试剂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问>一辆汽车行驶速率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决定因素是:汽车的性能,如功率等。
影响因素:⑴天气,⑵路况,⑶燃料质量,⑷司机的驾驶水平和经验 ……
<演示实验>碘和铝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加水后,反应便立即发生。反应放出的热使水变为水蒸气、碘蒸气与白色的碘化铝在一起形成大量的烟雾。
<提问>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提倡问题式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活动·探究1>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
<提示学生>①.观察所提供的仪器和试剂,6人探究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③.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④.集体交流探究过程、结论,做出总结。
<分组实验>探究反应物的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的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试剂: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铁片、镁条;盐酸(0.1mol/L)、盐酸(3mol/L);碳酸钙块状、粉末、Na2CO3溶液(0.1mol/L)、NaHCO3溶液(0.1mol/L)。
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导管、水槽、量筒。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 论
1、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铁片、镁条分别放入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盐酸的试管1、2、3中 1中无气体2中能产生气体3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能否反应,反应的快慢和物质本身的内在性质密切相关
2、将表面打磨过的金属Mg条分别加入盛有等体积水和0.1mol/L盐酸的2支试管中 金属Mg在盐酸中释放出H2比水中快 反应的快慢和物质本身的内在性质密切相关
3、同体积0.1mol/L的盐酸和3mol/L的盐酸分别加入2支盛有颗粒大小相同的碳酸钙的试管中 均有气泡产生,但加入3mol/L 的盐酸的试管中生成气泡快 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4、将上述实验中的任一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加热后,生成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5、将同体积的3mol/L的盐酸分别加入盛有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的2支试管中 均有气泡产生,但盛有粉末状的碳酸钙的试管中生成气泡快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所提供的试剂比课本中要求的增加了项目,以增加实验的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迁移应用> 讨论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夏天的食物容易变质?
②. 炼铁时铁矿石为什么要粉碎?
③.用硫酸和锌粒(过量)制取氢气时,气泡的产生为什么由多到少?
④.由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
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探究向所需方向进行
<过渡>由第④点,二氧化锰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下催化剂的影响。
<活动·探究2 >
试剂:5mL 3%的H2O2溶液、二氧化锰粉末、FeCl3溶液。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水槽、铁架台。
操作:取3支试管,分标A、B、C,各加5mL 3%左右的H2O2溶液,B再加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C再加几滴三氯化铁溶液。
装置 A B C
反应时间(多少) 多 少 少
的气体体积(大小) 小 大 大
<讨论>反应中二氧化锰、三氯化铁的作用?
在探究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结>催化剂的存在使得反应速率变快。
<过渡>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酶是一种具有生命活性的有机催化剂,可以催化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生物酶能否催化无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呢?
<活动·探究 3 >蔬菜等有机物对无机物化学反应的催化效果
<提示学生>①.观察所提供的仪器和试剂,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③.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④.集体交流探究过程、结论,做出总结。
<分组实验>试剂:切成体积大致相同的新鲜马铃薯、辣椒、青菜叶和辣椒籽,10%H2O2溶液。
仪器:锥形瓶、镊子、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水槽、量筒。
取3g各种蔬菜置于10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3mL 10% H2O2溶液,观察现象。
催化剂 实验现象 反应速率 对催化效率结论
马铃薯 均匀冒白泡沫,反应缓和,溶液不变色,放热较少 较快→快→慢→几乎停止 较好
辣椒 均匀冒白泡沫,一段时间后泡沫量减少,同时液泡变大,溶液略显绿色,放热 较缓和→较慢→几乎停止 较差
青菜叶 均匀冒细泡,反应十分剧烈,溶液显浅绿色,放热 剧烈→快→平稳→慢 高效
辣椒籽 均匀冒泡,溶液基本不变色,放热 先慢后快→平稳→非常慢 一般
注意:拓展学生视野
<展开>通过以上实验,进一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本节概括>强调进一步明确外因、内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堂总结>本节的知识重点、难点。
<巩固练习>课本31页“练习与实践”第1、2题。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内因 反应的物质性质是决定性因素
浓度
影响因素 温度
外因 接触面积
催化剂
十、作业设计
1、课本31页“练习与实践”第3、4、5题。
2、如何改进<活动·探究 1之5 >或<活动·探究 3 >的实验设计,测量单位时间内所产生气体的体积,并用作图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使实验中产生气体的速率(单位:mL/s)可两相比较。
【问题研讨】
问题1、苏教版化学2(必修)第28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中“再向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但我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其实不加洗涤剂反应现象就已经够明显的了,学生的观察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加了洗涤剂后反而出现新的问题,洗涤剂是不是催化剂呢?因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是和温度有关的,是升高温度加快了反应速率呢,还是升高温度使催化剂起作用了呢,或者是两个原因都有呢!在初中阶段,学生了解到MnO2催化KClO3的反应就是要加热的,在常温下是不进行的。因此,我认为在该实验中可以不必用洗涤剂,这样实验条件更简单,也更能说明问题。
问题2、苏教版化学2(必修)第28页“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中“各加入5mL 2%、6%、12%的过氧化氢溶液”。但从实际的演示效果来看,区分度并不是很明显,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差别不是很大的缘故,建议用其他实验来代替,以显示反应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有关。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化学2(必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
3.张春艳:《过氧化氢分解生物催化剂的比较研究》,《化学教学》2006年第12期。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