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近阶段的复习
---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注意应用
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化学考试大纲与2007年相比在文字说明上没有变化,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考查中学化学的主体知识。也就是说重点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最熟悉的知识,强调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因此,下一阶段的复习应该回归基础。为使复习有明确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对于中学化学的主体知识是什么,我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有关知识问题的解决应该有哪些思路,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抓基础?笔者以为可以用十二个字加以概括: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注意应用。
一、认识清晰
什么叫做认识清晰?一是要认识准确。即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是是非非。例如,酸碱恰好完全中和含义是什么?这不是指反应后溶液为中性,而是指酸碱恰好按化学计量数反应。中和1mol的NaOH需要HCl是1mol,需要HAc 也是1mol。
例1.用0.1 mol/LNH3·H2O和0.1 mol/LNaOH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的PH=2的HCl,当HCl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NH3·H2O和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是V1、V2,V1与V2的关系正确的是( )
A.V1<V2 B. V1>V2 C. V1=V2 D.无法确定
解答:因为HCl的PH相同,体积相同,HCl的物质的量相同,消耗NH3·H2O和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二者的浓度相同,体积也就相同,选C。
二是要认识到位。例如,对Al3+的反应,Al3+与少量的OH-得Al(OH)3 ,Al(OH)3与OH-继续反应得AlO2- ,Al3+与过量的OH-得AlO2-,这是平时做的总结,但是这样的认识不能解决你解题问题,你还必须要到位:在强碱性条件下Al元素只能以AlO2-存在。所以Al溶解在强碱里、Al2O3溶解在强碱里、Al3+滴加到强碱里产物AlO2-,再按电荷守衡一配平,问题解决,根本用不着背。而且也解决了Al3+与AlO2-、AlO2-与OH-能不能大量共存问题。前者不能大量共存,后者可以。这样,遇到更难点的,比如AlO2-与HCO3-能不能大量共存也能够顺利解决。AlO2-只能在强碱性条件下存在,而HCO3-在强碱性条件下变成CO32-和水,所以二者不能大量共存。
二、理解深刻
什么叫理解深刻?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的考查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我们都熟悉实验室用MnO2和KClO3混合加热制氧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要把导管末端伸到液面以下,为什么?有气泡,能看到现象,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先建立一个密闭的体系。把导管末端伸到液面以下,就是建立一个密闭的体系。要检查自行车内胎是否漏气,你得先把气门心拧紧了才能检查,要检查杯子是否漏水,你得先把盖拧紧了才能检查。有了这个认识,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只要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得先建立一个密闭的体系,然后用气体压强差的原理去检查。理解了这比做十几道题、二十几道题都管用。理解是应用的基础,理解是应用的脚踏板。再如,吸氧腐蚀氧气在正极跟水结合得到电子得OH-,为什么氧气得电子不以O2-离子存在?或者说为什么O2-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存在?如果理解不深刻,死记硬背也够难的,我们知道,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可以电离出H+和OH-离子,水难电离,OH-离子不电离,所以O2-离子遇到水时与H+结合生成不电离的OH-,难电离的要转化成不电离的,有了这个思想,再做一些难题,比如Na2O2作氧化剂,其还原产物在碱性条件下为OH-,在酸性条件下,OH-与H+生成H2O,在中性条件下主要是OH-,还是在水中。所以说,理解是应用的基础,不是为理解而理解,是为了应用,为了能够解题。如果我们理解过深,超纲,对我们复习产生干扰,理解不到位,解不了题。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度,度的标准就是我理解了我就能顺利地解题。
3、 注意应用
素质教育强调所学知识能够应用。笔者认为,不是说跟实际联系起来了才叫应用,那是不对的。在中学阶段,我们培养应用意识、应用欲望、应用能力。所有学生都知道H+和OH-离子是不能大量共存的,可是写以KOH为电解质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时,就有相当多的人写成H2-2e-→2H+,试问在碱性条件下H+能存在吗?怎么这时不想到应用?产物不是H+,而是H2O。
例2.在碱性条件下,用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
分析:大多数学生写成CH4 +8OH- -8e-→CO2 +6H2O。如果我们问学生CO2能在碱性条件下存在吗?都会回答不能,那么为什么写成了CO2而不是写成CO32-?这说明我们的应用意识差。
抓基础还应该对化学主干知识、常见的题型有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养成很顺畅的解题习惯。高考中要取得好成绩,不见得每题都想。高考有8个选择题,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多是容易题,1-2道中等难度题,对这样的题应该稍作思考就能解答。第二卷有2-4题也是侧重考查基础知识,一般第一题90%以上都会,所以对这些大部分题型,也应该是稍作思考就能解答,如果每题都想,答题肯定不顺畅,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对难题进行思考。因此,为了保证对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能够顺利地快速地解答,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即便是难题,也是在基本的基础上、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这样就能保证得到基本分,而且空出了时间用于对难题的思考。
要考查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解题思路就是根据电解质溶液的情况去写电极反应式,写完了再作回答;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就得先标出化合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找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再作解答。
例3.恒温恒压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2体积A和1体积B,发生如下反应:2A+B2C,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比开始时减少20%。如果开始通人4molC,求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
解析:这是平衡计算,解题习惯是给了起始状态就等于给了平衡状态,就得把平衡状态写出。达到平衡时,A0.8mol 、 B0.4mol 、 C1.2mol,现在第二种思维方式,A0 、 B0 、 C4mol,恒温恒压,是个等效平衡,所以,比值相同,浓度相同,只不过是物质的量扩大一倍,因此平衡状态是C为2.4mol,4变成2.4,转化1.6,所以转化率为40%。
一道较难题,口算就出来了,这源于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科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现实阶段要每位全面提高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议根据自己的弱项,努力提高一种学科的能力。比如说,提高观察能力,首先,得知道观察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就要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装置、曲线、图表、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其次,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通过分析推理找到解题的信息,找到解题的关键。第三、怎么去观察?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考试时把实验再去做一遍是不可能的,那就必须具有根据反应推断那些现象,尤其是那些特出现象的能力,考就考特出。
例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否正确
1.铜与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 )
2.铜溶于热的浓硫酸后溶液呈蓝色( )
解析:写出二题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铜与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NO2和H2O,铜盐都是蓝色的,再联想还有NO2,硝酸无色,NO2溶于硝酸呈黄色,蓝黄的复合色就是绿的;铜溶于热的浓硫酸得到硫酸铜、SO2和H2O,SO2跑掉了,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但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把H2O吸收掉了,实际得到的是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
另外,我们观察现象还要注意观察实质、观察本质。镁在空气在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是那样灿烂、辉煌,但不是本质,它的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白色粉末,即新物质的生成,所以白色粉末是主要现象。
例5.浓氨水滴入NaOH,产生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干燥后与热的CuO反应,,尾气通入稀硫酸溶液。已知NH3与热的CuO反应生成Cu、H2O和N2。
证明NH3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解析:观察现象,即有目的的观察,要观察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还原性?失电子,-3价变成0价,这叫还原性,所以要把NH3变成N2这个现象答出来,NH3极易溶于水,在稀硫酸中它会引起倒吸,也不会有气泡,如果有N2生成,不会倒吸,必有气泡,另外,NH3还原不是还原自己,而是还原其他物质,所以答案是黑色固体变成亮红色物质,在稀硫酸溶液中有气泡。
观察不是目的,观察是为了找到解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还考查了阅读能力、审题能力。
对曲线的观察,方法是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重点分析起点、折点、终点和趋势,从中获得解题的信息。
对图表的观察主要是观察数据,不是观察数据本身,而是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从中找到解题的信息。
对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的观察也可以找到解题的信息。
例6.已知加热条件下2Cu(NO3)2=2 CuO + 4NO2↑+ O2↑用集气瓶收集产生的混合气体,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假设NO2气体能够支持燃烧,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解析:由方程式知道混合气体NO2与O2的体积比为4:1,O2占1/5,联想空气中O2也占1/5,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如果NO2不能能够支持燃烧,是必也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假设成立。
应用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连续的强化训练,直到过关为此。对思维能力的考查,高考命题有两种形式。第一种题,陌生中考熟悉,即设置的化学情景是陌生的,提问的角度是变换的,但解题所用的知识、技能都是十分熟悉的,关键考查能不能在陌生的环境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题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建议花99%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思维方式就是异中求同。怎样在陌生的条件下和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化学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其实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高考的化学题就得围绕物质去命题。如果实验是把变化与装置和操作结合起来,计算则是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变化和组成。因此,当我们拿到一道题没有解题思路时,请充满信心找物质、找组成、找结构、找性质、找变化,找它们的特性!化学家的素质表现在对物质的敏感性,对物质的差异的敏感性。化学就是通过不断地研究物质的差异使科学理论丰富起来。当然,都考差异大家都考砸了,这肯定不行,考试也是一种妥协,所以我们要研究特征。
例7.测定饮用水的质量指标常需Na2S2O3,Na2S2O3具有下列性质,它与O2反应被氧化成SO2,它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2SO3和S,配置标准Na2S2O3溶液常加入少量的HgI2,则HgI2的作用是
解析:找物质,HgI2,配置溶液说明HgI2溶于水,在溶液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产生了Hg2+和I-,I-还原性强,可以抑制Na2S2O3的氧化,而Hg2+与K+比较,它是重金属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即杀死微生物,抑制Na2S2O3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8.实验室用50ml0.5mol/L的HCl和50ml 0.55 mol/LNaOH溶液作用测中和热,测得的中和热为△H1; 用50ml0.5mol/L的HCl和50ml 0.55 mol/L NH3·H2O溶液作用测得的中和热为△H2;则△H1 △H1(填<或>或=)
解析:找物质,酸是相同的,二者比较,碱不同。NaOH完全电离,NH3·H2O部分电离,电离需要吸热。因此与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更多点。假设二个数值,强碱57,NH3·H2O是50,再考虑△H2是负值,-57<-50,因此应填<。
第二种题,熟悉中考陌生。即设置的化学情景是非常熟悉的,但稍作变化,考查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思路:同中求异,要求思维的发散。这类题目前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化学基本不出,不作讨论。
复习的策略也很重要,全市统测后怎么办?查缺补漏?笔者以为,没有做过的题目有的是,不会做的题多得很,如果人云亦云,拼命地去做,查得来、补得来吗?有专家指出了很有价值三点建议。
1.巩固成绩就是胜利。把已前复过的,以前掌握了的题型不断地熟悉,这样,只花上一点时间,就可以把已会的掌握住,避免以前会在高考中又错的这种遗憾的发生,这是考试的资本。
2.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针对自己考试的弱点,即可以达到的,比如考试不会,考后一和同学对答案,一提示,马上就会、后悔不已的,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有所提高。
3.舍去全不会的。难题、偏题就不做了,全部放弃,有舍才能有得。
这样看来,抓基础决不意味着简单,更不意味着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