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鸽异》是中国(极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早描写鸽子的小说,收录在《聊斋志异》卷六内。
主要讲了一位酷爱养鸽子的张公子在一次奇特的经历中,得到了非常珍贵的良种白鸽,后来他却忍痛割爱,将两只白鸽送给了一位高官,不料白鸽被高官所食的故事。告诉我们将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能赏识的人(不识货的人),只会白白糟蹋了好东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
3.读懂课文中有关鸽子的异闻奇说,理清故事情节,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巧用比喻、精选动词来刻画白鸽的;
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畅言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课件等;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从前有一个朋友给孙禹年公子送红鲫鱼,他家中没有聪明的仆人,就找一个老仆人去了。到了孙家门前,老仆人泼掉了水,拿出鱼来,向孙家要了一个盘子装上去送。等到了孙公子住处,鱼已经干死了。公子笑笑没说话,让拿酒犒劳那老仆,就把那鱼做熟了让他吃。回去之后,主人问他:“孙公子得到那鱼,高兴吗?”老仆回答说:“高兴得很。”主人又问:“你怎么知道?”老仆说:“公子见到鱼便高兴得脸上带着笑容,立刻赏我酒喝,并且烹了几条用来犒赏我。”主人听了很吃惊,自己想想所赠的东西并不粗劣,哪里至于烹熟了赏赐给下人呢!就责备那老仆说:“一定是你愚蠢无礼,所以公子转而把气出在我身上。”那老仆挥舞着手极力辩解说:“我本来没见识,拙笨,因以您不把我当人。到了公子门前,我小心翼翼,还怕用水筲不文雅,恭敬地向他们要了一个盘子出来,一条一条均匀地摆好了送上去的,有什么不周到的呢?”主人骂了他一顿,把他解雇了。
灵隐寺某和尚,因为茶出了名。他煎茶捣茶用的铛和臼都很精良。然而他所藏的茶叶有好几等,总是看客人身分贵贱来烹煮献上。其中最上等的,不是贵客或者懂得品茶的人,一次也没拿出来过。有一天,有一位贵官来了,那和尚行礼拜见,态度十分恭谨,拿出上好茶叶亲自沏好奉献上去,希望得到称赞。贵官沉默不语,和尚感到疑惑不解。他又用最上等的茶叶沏好了进奉给贵官。快喝光了,那贵官却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忍不住了,向贵官鞠了一躬说:“茶怎么样?”那贵官端起茶碗来拱手说:“很烫。”
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你觉得重要的东西可能在他人的眼里却甚是普通,所以才会有“知音难觅”“情从眼里出西施”的感叹。有这样一位公子他酷爱鸽子,能得到世间绝无仅有的品种,自然爱惜倍至。当他忍痛割爱把鸽子送给一位高官后,鸽子的命运将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鸽异》。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故事仍然来自《聊斋志异·鸽异》。《鸽异》原文有三个故事,课文所选是第一个,也是最主要一个,故事后有作者蒲松龄评语“异史氏曰”,揭示故事主题。为强化该主题的表达,作者又讲了小故事作为补充。导入就来自这两个小故事。可以告诉学生这两个小故事的出处,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鸽异》的印象,理解小说主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一)检查预习情况: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癖好 自诩 叩扉 野圹 肱 撮口 鹜 臻至 不啻
鞑靼 鼎镬
(二)作者及背景:1、作家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2、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设计意图】作者蒲松龄一生科举失利,故常恨明珠投暗。《鸽异》这篇小说,寓意人才的悲惨遭遇,鞭笞官僚的昏聩贪婪。正是抒发心中不平的作品。所以设计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尤其科举经历。学生介绍不足,教师一定要补充,学生介绍的重点可能与教师设定偏离,教师也一定要着意引导。所谓世无伯乐,怀才不遇,联系作者生平,小说的主题就不难理解,重点就不难把握。
三、初读课文,积累词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参考课下注解,疏通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殊不相识(非常、极为)
⑵而其殊无一申谢吾。(竟然)
⑶味亦殊无异处。(特别、特殊)
2、通假字。
? ⑴小者裁如拳(“裁”通“才”)
3、词类活用。
??⑴ 公子亦以鸽自诩 (“鸽”名词作动词,善养鸽子。)
?⑵ 张甚奇之 (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⑶ 笼送之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好。)
4、古今异义。
⑴姓名何足道也(足??? 古义:值得。今义:脚。)
?⑵ 此非常鸽(非常??? 古义:非,不是;常,平常,普通。今义:十分,很。)
⑶今率儿辈去矣(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5、特殊句式。
??⑴名不可屈以指(状语后置,应为“名以指不可屈”)
? ⑵惟好事者能辨之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 ⑶何以明珠暗投(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明珠暗投”)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 —2段)酷爱养鸽,务尽其种。
第二部分(3~4段)仙人赠鸽,爱惜臻至。
第三部分(5段)割爱献鸽,致残鼎镬。
第四部分(6段)悔恨不已,尽赠知交。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实虚词,并为后面内容的理解分析做准备。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抄写词……
2、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与诗歌近,也需要熟读,需要在熟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给课文加上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
爱鸽——赏鸽——索鸽——送鸽——散鸽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也考查熟悉、概括能力。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这篇小说名为《鸽异》,“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
“异”表现在:
(1)品种之异。山西有“坤星”,山东有“鹤秀”,贵州有“腋蝶”,河南有“翻跳”,吴越有“诸尖”,都是各地著名的奇特品种。除这些之外,还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等,名类繁多,数不胜数,作者说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
(2)张幼量爱鸽之异。爱鸽养鸽,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但他要按照古人编撰的《鸽经》,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的鸽子。而且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天冷了,给鸽子吃甘草粉;天热了,给鸽子吃盐粒。鸽子好睡觉,但睡得太多了,容易得麻木症死掉。张公子在扬州花十两银子买到一只“夜游”,夜游好动,夜间把它放到鸽群中,使它惊动其它鸽子,可以防止鸽子们得病。
(3)白衣少年的身世之异。白衣少年忽然到来,又忽然消失,问他姓名他也不说。但从全文可以推断他就是一只白鸽,是鸽神,或鸽精。他因张公子爱鸽而结交张公子,并将自己的子孙托付给他,对张公子极为信任。
(4)白鸽之异。白鸽是白衣少年带来的鸽子,形状如同平常的鸽子,但身上的羽毛纯白,飞到房檐那么高,边叫边斗,还翻筋头。两只眼睛是琥珀色,通明透亮,好像中间没有间隔,就是说能够从这头看到那头。中间的黑眼珠,圆如花椒粒。它的肌肉如同晶莹的水晶,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楚,也是透明的。
(5)白衣少年带来的另外两只鸽子。这两只鸽子大的如同鸭子大,小的才如拳头,能互相配合进行精彩表演,等等。
2.张幼量为什么将珍贵的白鸽送人?你怎么评价他的这种行为?
要点:
送白鸽的原因是:
(1)想结交贵官;
(2)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自己父亲的朋友,是长辈,不能拒绝他,抹了他的面子;
(3)这个人问起鸽子,让张公子怀疑他是爱鸽子的;
(4)既然这样,就不能以平常鸽子应付。
教师补充:
(1)出于礼节礼貌的缘故;
(2)猜测有同样的爱好,事实证明这种估计完全是错误的;
(3)张幼量其实暗中有一种期待,即这位贵官长辈既像自己那样爱鸽,又能懂得白鸽的价值,而如果真能懂得白鸽的价值,对于白鸽,也是一个同样美好或更加美好的归宿。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谓“红粉送佳人,宝剑赠英雄”嘛。所以张公子既期待认可,又期待收获共享的快乐。
然而,他错了。
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张幼量公子散了所有的鸽子?
要点:
(1)两只珍贵的白鸽因自己的失误被烹食,打击太大;
(2)受到鸽神的指责,失去了所有的白鸽;
(3)深感愧疚,心灰意冷。
教师可追问:
4.为什么心灰意冷?他不是只失去了白鸽吗,其他鸽子都在?而且,就他早年的收藏而言,那已经是非常壮观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要点:
张公子失去的不仅是白鸽,还有(1)鸽神,即以鸽神为代表的鸽子们对他的信任;(2)让世人懂得并珍惜美好事物(小说中是鸽子)的信心。一个爱鸽养鸽的人,可以精心照管自己每一只鸽子,保证鸽子们的生活和安全,但他不能保证它们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张公子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不是鸽子的失去,而是信念的失去。是绝望。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步步追问。难点在问题2,这个问题的回应影响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有教辅认为张公子巴结权贵,贪图富贵。这种理解显然是对小说主要人物的误读,因而也是对小说主题的误读。学生可能受教辅的影响,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最后的那个追问,是为后面主探究做准备的。
三、悟读课文,探究主题1. 蒲松龄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评语:
物莫不聚于所好,故叶公之好龙,则真龙入室;而况学士之于良友,贤君之于良臣乎?而独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见鬼神之怒贪,而不怒痴也。意思是说:任何东西都会汇聚在爱好它们的人那里,所以叶公喜欢龙,真龙就进入他屋子,何况是学士渴求好友,贤君渴求良臣呢?独有钱这东西,喜好的人更多,而得到的人却很少,从这里可以看出鬼神是生贪婪人的气而不生痴心人的气。
2.结合这段话,分组讨论,体会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主题)。
要点:1、对官撩统治者的讽刺。
对人才的惋惜。
正好戳中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隐痛。
【设计意图】原小说选入教材,非常遗憾地是删去了作者的评论语,即“异史氏曰”后的一段议论性话语。当然这是出于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这里老师把它补充进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其意即可,不必细译细究。老师也可翻译指导。借作者的这段话,这段话中的“学士之于良友,贤君之于良臣”来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是难点。但显然作者的这段话是明确的提示。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略)
课件17张PPT。鸽子导入新课鸽子导入新课蒲松龄鸽 异导入新课蒲松林(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走近作者《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了解作品第一部分(1 —2段)酷爱养鸽,务尽其种。
第二部分(3~4段)仙人赠鸽,爱惜臻至。
第三部分(5段)割爱献鸽,致残鼎镬。
第四部分(6段)悔恨不已,尽赠知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爱鸽——赏鸽——索鸽——送鸽——散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1)品种之异。
(2)张幼量爱鸽之异。
(3)白衣少年的身世之异。
(4)白鸽之异。
(5)白衣少年带来的另外两只鸽子,能互相配合进行精彩表演。
这篇小说名为《鸽异》,“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想结交贵官;
(2)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自己父亲的朋友,是长辈,不能拒绝他,抹了他的面子;
(3)这个人问起鸽子,让张公子怀疑他是爱鸽子的;
(4)既然这样,就不能以平常鸽子应付。张幼量为什么将珍贵的白鸽送人?你怎么评价他的这种行为?(5)出于礼节礼貌的缘故;
(6)猜测有同样的爱好,事实证明这种估计完全错误;
(7)张幼量其实暗中有一种期待,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两只珍贵的白鸽因自己的失误被烹食,打击太大;
(2)受到鸽神的指责,失去了所有的白鸽;
(3)深感愧疚,心灰意冷。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张幼量公子散了所有的鸽子?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张公子失去的不仅是白鸽,还有(1)鸽神,即以鸽神为代表的鸽子们对他的信任;(2)让世人懂得并珍惜美好事物(小说中是鸽子)的信心。一个爱鸽养鸽的人,可以精心照管自己每一只鸽子,保证鸽子们的生活和安全,但他不能保证它们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对张公子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不是鸽子的失去,而是信念的失去。是绝望。
为什么心灰意冷?他不是只失去了白鸽吗,其他鸽子都在?而且,就他早年的收藏而言,那已经是非常壮观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任何东西都会汇聚在爱好它们的人那里,所以叶公喜欢龙,真龙就进入他屋子,何况是学士渴求好友,贤君渴求良臣呢?独有钱这东西,喜好的人更多,而得到的人却很少,从这可以看出鬼神是生贪婪人的气而不生痴心人的气。 蒲松龄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评语:物莫不聚于所好,故叶公之好龙,则真龙入室;而况学士之于良友,贤君之于良臣乎?而独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见鬼神之怒贪,而不怒痴也。?悟读课文,探究主题1、对官撩统治者的讽刺。
2、对人才的惋惜。
3、正好戳中了他怀才不遇的隐痛。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张幼量公子散了所有的鸽子?悟读课文,探究主题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