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27 13: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太原会战 D. 武汉会战
2.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是屈原(原子弹);②是苏(苏联)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
A. 以上两个谜底不正确
B.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C.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3.下图中的标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一二九运动爆发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卢沟桥事变爆发 D. 台儿庄战役胜利
4.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 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5.“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这一首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
A. 1931年 B. 1935年 C. 1937年 D. 1938年
6.下图是1936年《西安文化日报》的报道。其反映的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秋收起义
7.“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
A. 台儿庄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百团大战 D. 渡江战役
8.全国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成为抗日战争转折点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9.小林宽澄在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曾是一名侵华日本兵,被俘后在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加入中国抗日军队,他参加的军队是 (  )
A. 北伐军 B. 红军 C. 八路军 D. 解放军
10.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指的是1937年的(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中学历史
C. 百团大战 D. 南京战役
11.“晴天霹雳太行山,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的“此役”指的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淮海战役
12.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中共北平党组织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次学生运动是( )
A. 五四运动 B. “五二〇”惨案
C.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3.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下列哪一阶段
A. 防御阶段 B. 相持阶段 C. 决战阶段 D. 大反攻阶段
14.日本士兵武夫日记记载:上午8时30分列队。到城外下关打扫战场,也就是去处理敌人的尸体。扬子江岸边尸体遍地,令人吃惊。用汽船搬运死尸,投入扬子江的江心。仅我们处理的尸体就约2000具。该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A. 八国联军劫杀北京 B. 南京大屠杀
C. 日本军队屠杀东北人民 D. 甲午海战
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C. 壮大抗日力量 D. 建设新中国
16.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 )
A. 19多万人   B. 20多万人   C. 30多万人   D. 40多万人
17.要想了解八路军一一五师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全国军民抗战热情的史实,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个纪念馆( )
A.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B.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C. 百团大战纪念馆 D.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18.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太原战役
19.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以谁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
A. 毛泽东 B. 刘少奇 C. 周恩来 D. 朱德
20.下图是漫画家张仃创作的名为《东北军脚下的镣铐》这一镣铐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日军直接发动对东北的突然袭击
B. 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C. 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中国历史》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势力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
——《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作为“中国之巨祸”的是哪场战争?
(2)“此后半个世纪”日本由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3)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对此你有何看法?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0月,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突然到来,迅速席卷了全球,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大混乱。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南京发表的《告公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编自《蒋介石日记》
材料三 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七月八日采取了以下行动: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
——摘编自《抗战史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摆脱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蒋介石对日侵华的态度?此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3)与材料二相比,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另请列举出2例在态度变化后,正面战场的典型战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导致“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案例。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为侵略战争翻案,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请你举出两例日本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为战争翻案的行为
24.下列两段材料是关于日本再次修订教科书的资料:
材料一:日本在1997年使用中的5种教科书记述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北方地区为消灭抗日势力而实行“三光政策”(日语为“三光作战”,即烧光、杀光、抢光),新版教科书记述有关内容的则只有一种。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1997年版教科书的记述是“占领了首都南京,据说当时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20万中国人”。新版教科书则有4种把被杀害人数改为“大量”,其中有两种新版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三光政策”发生在哪场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提到了南京大屠杀,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何年何月?屠杀无辜军民多少?
(3)假如你是中国的外交官,对日本修订教科书等美化侵略的行径,将如何面对?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6)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制定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是淞沪会战就持续了三个多月,因此淞沪会战的作用是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把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美国原子弹的打击和苏联的军事行动,这是不全面的。中国战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中华民族英勇作战,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故选D。
3.【答案】B
【解析】1936年为了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在5月5日红军回师陕北后,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通电。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结束了对峙的局面,第二次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所以答案选B。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故D符合题意;淞沪会战的结果是上海失陷,故A不属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历史4个多月,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的企图。D项符合题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A项不合题意,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B项不合题意。1937年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全民族抗战。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6.【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36年”以及图片中“张杨”等字样都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西安事变,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的史实。题中诗中“彭大将军”指的是彭德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八路军,在华北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所以答案选择C
8.【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武汉会战后,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是抗战局面发生转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符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A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名称;B项指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前共产党的军队名称;D项是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名称。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国共再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抗战后期,为了振奋人心,争取抗战的胜利,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本发动大规模攻击,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本题选C。
1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全面抗战共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故选B。
14.【答案】B
【解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随后六周内对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达30万人以上,这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当时的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C
【解析】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30多万人,故选C。
17.【答案】D
【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答案选D。
18.【答案】C
【解析】C项是徐州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和日军进行的一次激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因此本题选C。
19.【答案】A
【解析】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故选A。
20.【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漫画信息“东北军脚下的镣铐”可知,东北军没有自由,说明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锦绣河山沦陷敌手。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其它大型抗战会战亦可,如淞沪会战等,但必须写出两例)。
(3)中共七大。意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错误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我们要坚决抵制。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解析】(1)材料一中“19世纪末”暗示了“中国之巨祸”指的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经过这场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题干中“此后半个世纪”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指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有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这里可以写其他大型会战)。
(3)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共七大。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它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4)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行,主要有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右翼势力的这些言行必然伤害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坚决抵制的。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22.【答案】(1)九一八事变或侵略中国。
(2)指望国际援助,不抵抗等;东北三省沦陷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从不抵抗到抵抗;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四选二)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这场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为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2)根据材料二的“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和“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可以归纳出蒋介石对日侵华的态度是:指望国际援助,不抵抗等。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材料二体现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分析材料三的“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电令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参谋总长程潜,准备增援华北;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率部北援。”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对日态度是抵抗。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1937年的淞沪会战,1938年的武汉会战,1941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23.【答案】(1)九一八事变;1945年
(2)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血战卢沟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
【解析】(1)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的生活,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解放,东北人民结束了14年的亡国奴生活。
(2)根据《大刀进行曲》歌词中的二十九军可以判定歌曲的创作和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有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导致“二十九军不是孤军”和西安事变有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相关史实有: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守军二十九军血战卢沟桥;国民党正面战场李宗仁将军组织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组织敌后军民进行的百团大战等。
(4)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阴魂不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企图通过各种方式为侵略战争翻案,具体表现为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
24.【答案】(1)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
(2)1937年12月;30万。
(3)①谴责日本美化侵略的行径;
②警告日本右翼分子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创中日外交新局面。
【解析】(1)“三光政策”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在中国北方地区为消灭抗日势力而实行的。在1938年取得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歼敌1万多人,是中国军民取得的重大胜利。
(2)1937年12月日本人攻占南京,屠杀无辜的中国居民30万人以上
(3)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首先会谴责日本美化侵略的行径;同时要警告日本右翼分子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创中日外交新局面。
25.【答案】(1)蒋介石,张学良
(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4)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解析】(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根据材料二判断这是张学良下达的命令。
(2)根据材料一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
(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
(4)张学良“彷徨无策” 原因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