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称象 2(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称象 2(北京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17 18: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称 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2.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情感目标:
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
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
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习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习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
5 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习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预习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