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每一时代有其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为诗歌;宋代为词;元朝为曲;明清为小说。而其中宋词是一座灿烂夺目的丰碑。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主要是以词的内容和风格来分的。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如《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一首词称为一阕;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解题: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角连声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进一层
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
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
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渔家傲范仲淹
上阕写景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异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泪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擎(qíng)
锦帽貂(diāo)
裘(qiú)
鬓微霜(bìn)
骑(jì)
酣(hān)
谴(qiǎn)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酬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2.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狂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
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表现作者不认老的心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建功立业的决心,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
“亲射虎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风 格
豪 放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小结: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它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职,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题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的声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在梦中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拉着气势极强的雕弓。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已老的境况。
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思考: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
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赏析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打猎:雄壮、开阔。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
不同:
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词中着力铺写的梦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回顾军旅生活画面的句子是:__ ___、 ?、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出战斗之激烈和顺利的语句是: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感情急转直下一落千丈从而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的语句是: 、 ?、_____。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
霹雳弦惊
填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6.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中心思想:上片描写塞外秋景,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字词
1. 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指西北边地。 3.千嶂:崇山峻岭 4.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四、重点题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了边塞奇异凄凉的景象,表现了战士们的豪迈情怀。和家乡景象作对比,为下文思乡作铺垫。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思家不能回,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4.《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天气寒冷,边声杂乱,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5.请分析“霜满地“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时令,借景抒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6.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
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点。
27.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苏 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二、中心思想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盛况,下写报国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少年狂气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获朝廷重用的愿望。
三、重点字词
聊:姑且,暂且。 黄:黄犬。 苍:苍鹰 千骑: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微霜:稍白。 会:定将。 天狼:星名。这里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四、重点题
1.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密州出猎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上片中“前骑”一词形容随从之多,“倾城”一词形容随观者众多,“卷”一词极言人群行走之快。
2.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形象地写出了太守出猎的雄姿、壮观的场面以及高昂的情绪。照应了上文的“狂”字。
3.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运用典故的作用)
通过“挽、望、射”这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勾勒出了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天狼”代指西夏军队,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5.“亲射虎,看孙郎”一句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孙郎“借指苏轼,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要向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现了作者仍有的少年狂气。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以魏尚自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7.“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表达效果?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狂虽聊发,却源自真实,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放情怀。
28.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文学常识: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93.htm" \t "_blank?)词人。破阵子,词牌名
二、重点字词
1、赋:写作 2、八百里:牛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 4、翻:奏 5、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6、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7、沙场:战场 8、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9、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10、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11、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大事。
三、重点题: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辛弃疾对远大理想追求的千古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运用比喻;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7.请分析“可怜白发生”中“可怜”的表达效果。
答:“可怜”一词,是全词情感抒发的转折点。由“雄壮”转为“悲壮”。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写出了军营中的勇猛、雄健的生活情景;语言风格上壮丽而不“纤巧”,情感上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所以叫做“赋壮词”。
29.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 /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 饷田去,丁壮/ 在南冈。足蒸 / 暑土气,背灼 /炎天光。
力尽/ 不知热,但惜/ 夏日长。复有/ 贫妇人,抱子 / 在其旁。右手 / 秉遗穗,
左臂/ 悬敝筐。听其/ 相顾言,闻者/ 为悲伤。家田 / 输税尽,拾此 / 充饥肠。
今我/ 何功德,曾不/ 事农桑。吏禄/ 三百石,岁晏 / 有余粮。念此 / 私自愧,
尽日 /不能忘。
一、文学常识:
本诗作者是唐代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中心思想:本诗通过耳闻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和贫困妇女的悲诉,反映了沉重的赋税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之情。
三、重点词及填空
1、刈: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荷箪食:妇女但这用竹篮盛的饭。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肩挑。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青壮年男子。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9、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10、输税:缴纳租税。11、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农桑,农耕和蚕桑。 12、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至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3、岁晏:年底。晏,晚。
四、问答题:
1.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拾此充饥肠。 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作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
明确:一是举家忙碌割麦,二是贫妇凄凉拾麦,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原因是什么?
答:看是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为了生存,再累再热他们只能忍受。写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4.请展开丰富想象,再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场面。
答: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炎炎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直直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烘烤得油黑闪亮。
5.对比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用意是什么?
答:(1)、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统治者的奢侈、暴虐作对比 (2)、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作用: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从诗中看出白居易什么精神?
答:这是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