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专题1课题2 用纸层析法分离Fe3+和Cu2+一、色谱分析法:1、简介: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体系中两相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如吸附、分配差异等)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国际公认俄国M.C.茨维特
为色谱法的创始人。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分析方法,常用于分离结构相近、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物质色谱法的分类柱层析法纸色谱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在纸层析中的流动相是指层析液,在毛细拉力作用下,层析液能不断由下向上流动。固定相是指被吸附在滤纸纤维之间的水分。由于纤维素上的亲水羟基使这部分水束缚在纤维素周围,不易扩散而成为固定相。在层析过程中,当层析液在毛细拉力作用下,上升流经原点的试样时,试样中的各组分就相继融入层析液,随着层析液上升,并发生分配,即有一部分组分从层析液分配溶解到固定相中,直到平衡。由于分配系数的不同,那些分配系数大的组分,随层析液向上移动得快,形成的色带集中在滤纸的上部;而分配系数小的组分,随层析向上移动得慢,形成的色带集中在滤纸的下面。一、纸层析法基本原理纸层析法要点 1、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2、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并随有机溶剂的移动而展开,达到分离的目的。3、亲脂性强的成份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
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快一些。
亲水性强的成份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
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一些。 具有细微缝隙的物质或直径很小的细管(称
毛细管)与液体接触时,液体沿细缝或毛细管上
升的现象称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是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常见
的纸张或毛巾吸水都是毛细现象。流动相和固定相的选择一般来说,能溶于水的待分离物质,选择水做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以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做流动相毛细现象2、裁纸 3、画原点 6、展开 7、显色 1.5cm×20cm 滤纸不可触及试管的内壁,纸条末端浸入展开剂约0.5cm,不能让试样点浸入展开剂 二、操作方法1、配制试样溶液4、点样用毛细管取样品溶液,轻轻点样于原点上,晾干,重复3~5次。斑点直径需<0.5cm5、取展开剂不能粘到试管壁上如果试样接触展开剂,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 导致实验失败。离滤纸末端约2cm处用铅笔划线画原点三、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1、实验原理
含有Cu2+和Fe3+的溶液涂在滤纸一端,丙酮作展开剂,在滤纸的毛细作用下,展开剂携带Cu2+和Fe3+沿滤纸纤维向上移动的速度不同,一段时间后,Cu2+和Fe3+距起点的距离会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流动相:丙酮2、实验方案设计操作要点:滤纸条,一端固定在橡胶塞上,在距滤纸条一端2cm处用铅笔画一小圆点。配样后用毛细管蘸取试样在“原点”处点直径0.3-0.5cm的斑点,晾干后再点,重复3-5次。用丙酮9mL,6mol/L盐酸1mL配成展开剂。展开剂不可沾到试管壁,点样后的滤纸条不可接触试管内壁,滤纸条下端浸入展开剂中1cm,注意不要让试样点触及展开剂。滤纸条取下后用氨气熏,观察颜色变化;氨熏应在通风橱中进行(1)层析过程中的实验现象(2)氨熏后的实验现象 用小烧杯代替大试管。用铁丝横穿过滤纸,架在烧杯上方(如图)。调节完滤纸高度后,盖上培养皿形成气室。 氯化铁层,
颜色较深 硫酸铜层,
颜色稍浅 3、实验现象上端出现红棕色,
下方出现蓝色(1)、为防止水解,饱和FeCl3和CuSO4可加少量HCl或H2SO4酸化,不影响实验效果。4、实验注意事项(4)、滤纸吸水性很强,点样操作要求迅速。
等到滤纸完全干燥以后才能再次点样。(2)、氨熏需在通风实验室内进行。(3)、层析速度开始较快,后逐渐减慢,大约10分钟即可分离完全。拓展课题1-3 菠菜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5分钟15分钟菠 菜 拓展课题1-3 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实验操作要点
(1)配制混合液
(2)点样
(3)层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