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广东省各市二、三模及押题预测试卷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
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10.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罗浮 翁方纲
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①。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②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 半面③尽斜晖。
【注】①钓矶:钓鱼台。②罗浮山有大小峰峦四百多座。这里用“四百”,是称峰峰有飞泉。③半面:山的西面。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被称作是描写瀑布的“神来之笔”,请就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10.【古诗鉴赏】(7分)
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200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偶成
(宋)程灏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这首诗在情调上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般写秋日的诗作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说明。(3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5分)
10.诗歌鉴赏
(1)一般的秋日诗比较消沉,惆怅。(1分)本诗则显得从容不迫、闲适自在。顺天适命,宠辱不惊。(1分)(举例1分。如: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 本题答案多元,其中有道家的思想,有儒家的思想,也可说是儒道合一。(但是道家的思想可能更多一点。)答出儒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道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儒道合一可打满分。(其中结论和结合诗句分数各半)
参考答案:顺天适命,宠辱不惊;心怀坦荡,天人合一的境界;化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如有学生结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作答,答得好的可得满分。
(这首诗大约作于程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较之上诗更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诗从赋闲居家、散淡无事而又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写起,由于心怀坦荡,拥被高卧醒来时常常已经红日高照、东窗镀金了。读者仿佛能看道灿烂的朝晖将诗人闲逸散荡的心境烘焙的红艳如烛,诗人脸上似乎摇曳着去留无意、得失随心的笑意。下面自然转入理趣的揭橥:宇宙间的万千事物,在静息凝神的观照里无不怡然自得,春华秋月、夏岚冬雪,各种清新美景都同人集合融汇为一体。老子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诗人告诉我们通过虚一而静、澄怀味象,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五六句紧接着解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融汇。原因在于“道通天地”。充斥天地、盈贯万物的是“道”,但它又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限制,又在有形的东西之外。作为主体的人在此神思浩荡、飘杳健举,胸罗宇宙、思接千载,精神于风云变幻中畅游翱翔、妙悟自然。尾联顺势而下,卒章显志地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顺天适命,宠辱不惊。他直接化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的句意,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汕头市2009年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第二次)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①,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②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⑴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艺术表达效果。(4分)
⑵“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3分)
10.(7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4分)①词人选用了“梧桐”、“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象,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②前三句由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三句鼎足对),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妥帖自然,而齐整中又见变化,读来起抑扬顿挫。
③词人善用数字,如反复连用几个“一”字,描写游子思家,长夜难眠,辗转枕上,数着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将词人愁肠百结、忐忑难安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⑵(3分)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佛山市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 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2009年梅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禾 熟 孔平仲①
百里西风禾黍 ( http: / / www. / scwk / ss / kpz_hs.htm" \l "# )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 http: / / www. / scwk / ss / kpz_hs.htm" \l "# )。老牛粗了③耕作债 ( http: / / www. / scwk / ss / kpz_hs.htm" \l "# ),啮 ( http: / / www. / scwk / ss / kpz_hs.htm" \l "# )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北宋诗人。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②窦:深潭。③粗了: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10.(1)①首句直接描写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直接描写1分,声音衬托1分,丰收景象、丰收喜悦1分,总3分。其他合理表达,酌情给分)
(2)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每点2分,总4分)
江门市2009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1
长安秋望1
杜牧1
楼倚霜树外①,镜天无一毫。1
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1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1
(1)“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3分)1
(2)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4分)1
中山市2009年高考模拟考试(二模)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1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1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1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1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1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1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1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1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1
1
1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1
1
10.(7分)
(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珠海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2分)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自居易《琵琶行》)
(4)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 (李煜《虞美人》)
10、(1)答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答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籍,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适当得分)。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5月,押题卷)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荼香③,当时只道是导常。
【注】①写作此词时其妻子卢氏已早逝。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上阕是如何刻画出思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此词“纳兰之思,尽化于一句”,请指出这句词并简要说说理由。(4分)
10.【古诗鉴赏】(7分)
(1)纳兰词上阒刻画思人形象,主要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以凄凉的“西风”、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等悲伤的景物(1分,写出任三种则可),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渲染(烘托)怀念之苦。(1分。大意相近即可)
(2)是“当时只道是寻常”。(1分)当时与她“赌书”“泼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1分,结合文本)这一句通过昔日快乐情景反衬出深刻的亡妻之痛,对幸福失却的追悔(2分。手法1分;感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必求全)
纳兰性德《浣溪纱》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一句“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读来为之心痛,对此人来说更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对幸福失却的追悔。当时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很寻常的,要想再次与她“被酒”、“赌书”,恐怕只有在梦中了,如果早知有今日的凄凉,当时应该将那快乐的时光尽量延续,永铭心中,想必此时手心仿佛还握着淡淡的幸福,那时的快乐太过清楚,才衬出现在的孤独。
广东省2009年高考新考纲预测卷
10.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⑴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诗通过哪些语词渲染了“凄苦”之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两首诗都使用了字词反复的修辞(1分)。第一首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灯”的重复及联接,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2分)⑵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答出四个词语即可,每答出2个1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