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及相应知识点归纳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 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L
B.1mol臭氧和1.5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标准答案】C.
【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一门基础的实验科学,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中的常用计量,高考的热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就是围绕组成、结构、变化来考查的。究其实质就是要掌握①组成非金属单质的分子以及非金属化合物分子的原子个数(俗名与成份的对应关系),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Na2O2 、NaHSO4),②原子内含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③等电子体,④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⑤同素异形体和最简式相同的物质(NO2 和N2O4),⑥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石墨晶体等原子晶体的结构,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干冰分子晶体的结构,烃类分子内的共用电子对数;⑦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⑧浓度变化对反应的影响,⑨量变产生的质变,⑩能水解的盐的存在状态(固态或溶液状态)、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区别、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聚集状态。
7.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
ΔH=2×(-57.3)kJ/mol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 =2CO(g)+O2(g)反应的
ΔH=2×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
【标准答案】B.
【知识点归纳】
(1)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判断
①.根据具体化学反应实例判断:Ⅰ、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可燃物的燃烧、所有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少数分解反应(硝酸铵分解爆炸)、多数置换反应(铝热反应)、某些复分解反应。Ⅱ、常见的吸热反应:极个别的化合反应(CO2 和C的反应)、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少数置换反应[C+H2O(g)、Fe+H2O(g)]、某些复分解反应(铵盐与强碱的反应),盐类的水解。
②.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判断:由稳定的物质生成不稳定的物质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③.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凡是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般就是吸热反应,反之,一般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④.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时释放能量,否则吸收能量。
⑤.溶解热:浓硫酸、强碱、强碱的碱性氧化物溶于水时放热,铵盐溶于水吸热。
(2)燃烧热、中和热、反应热的关系
①弄清燃烧热的含义: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例如:C(s)+O2(g)=CO2(g) ;ΔH=-393.5KJ/mol,碳的燃烧热是393.5kJ/mol 。
②.弄清中和热的含义: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中和热为57.3kJ/mol,反应热为ΔH=-57.3kJ/mol。
③.反应热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变化而变化,一个“可逆的”化学反应,它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晗变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④.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燃烧热和中和热都是正值,并且都是定值,反应热既有正值(正号不能省略)又有负值,符号不表示大小而表示吸热或放热,反应热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变化而变化。
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2(g) +I2(g)
2HI(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
A.T1>T2,ΔH>0 B.T1>T2,ΔH<0
C.T1<T2,ΔH>0 D.T1<T2,ΔH<0
【标准答案】D.
【知识点归纳】解此类图像题的思路:
①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物质的量等)保持不变的状态,表现在化学图像上就是某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呈与横坐标平行的状态,拐点即是出现平衡的时刻。
②理解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的关系:ⅰ、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越先达到平衡,先出现平衡的拐点;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越先达到平衡,先出现平衡的拐点。ⅱ、V正 > V逆 ,平衡向着呢个反应方向移动;V正 = V逆 ,平衡不移动,V正 < 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分清纵坐标表示的量的含义:
ⅰ、转化率(%)一定是指反应物,转化率越大,说明平衡在该条件下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否则相反,A和B反应生成C,增加A的量会提高B的转化率,增加B的量会提高A的转化率,工业上是增加原料经济的物质的量来提高昂贵物质的转化率。
ⅱ、百分数(%)是反应物的还是生成物的,反应物的百分数越大,说明化学平衡在该条件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百分数越大,说明在该条件下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ⅲ、物质的量是反应物的还是生成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越大,说明化学平衡在该条件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越大,说明在该条件下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④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⑤综合上述理论对有气体参与的且反应前后体积不等的反应判断气体计量数关系的方法:先出现拐点的压强大,如果该压强下平衡时转化率大(或生成物的百分数大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得出结论正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反之,正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
⑥综合上述理论对反应热的判断方法:先出现拐点的温度高,如果该温度下平衡时转化率大(或生成物的百分数大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得出结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反之,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主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个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元素
【标准答案】C.
【知识点归纳】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的常见误区:
⑴.第18列是VIIIA 。错误原因: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主族,该列成员有:氦、氖、氩、氪、氙、氡,由于其化学性质的非凡的惰性,曾一度称其为惰性气体族,后改为稀有气体族,根据其化学惰性,现在称其为零族。
⑵.第8、9、10列是VIIIB。错误原因: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副族,由于其原子结构的特殊性,规定第8、9、10列为VIII族,而不是VIIIB。
⑶.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应该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⑷.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⑸.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反例:中性分子质子数相同,属于不同的化合物:Ne、HF、H2O、NH3、CH4 ;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阳离子: Na+、H3O+、NH4+ ;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阴离子:O2-和NH2- 、OH-和F- 、NH2 ;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H+ 、H - 、H等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反例: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得失电子;IVA的非金属元素 ,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IVA的非金属元素是形成原子晶体的主力军,单质类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硅晶体 ;化合物类的原子晶体有:二氧化硅(水晶、石英)、碳化硅(金刚砂)。
⑺.微粒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就一定大,反例如:锂离子半径大于铝离子半径。
⑻.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IA元素 ,反例: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B元素如Cu、Ag、Au ,也可能是VIB族的Cr、Mo 。
⑼.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IIA族元素 ,反例: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IB族元素,如 :Zn、Cd、Hg ,也可能是Sc、Ti、V、Mn、Fe、Co、Ni 等。
⑽.晶体中有阳离子就一定含有阴离子,反例如:金属晶体钠中有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却没有其它的阴离子。
⑾.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反例如:Na2O2 ,含有两个以上碳原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⑿.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一定越高 ;反例:含氢键的化合物会出现反常现象,如:HF>HI ,NH3 >AsH3 ,H2O>H2Te 。
⒀.固体一定是晶体(晶体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反例如:CuSO4 和.Na2CO3虽然是离子化合物,但CuSO4和Na2CO3是粉末,CuSO4 5H2O和Na2CO3 10H2O是晶体。
⒁.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反例如:固态金属氢化物NaH、CaH2 是离子化合物,气态非金属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⒂.有金属光泽能导电的单质一定是金属单质,反例如:石墨 、硅晶体。
⒃.键能越大,含该键的分子一定就越稳定,反例如:叠氮酸HN3中氮氮三键键能很大,但是HN3却很不稳定。
⒄.只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反例如:同素异形体之间构成的是混合物;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才是纯净物,但H2 、D2 、T2 混在一起通常被认为是纯净物。
⒅.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反例:氕中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氘中中子数等于质子数,其它的原子中中子数都大于或等于其质子数。
⒆.含氧酸盐中若含有氢,该盐一定是酸式盐,反例如:Na2HPO3和 NaH2PO2均为正盐,因为H3PO3为二元酸,H3PO2为一元酸。
⒇.酸式盐水溶液一定显酸性,反例:除NaHSO4 、NaHSO3 、NaH2PO4水溶液因电离呈酸性外,其余酸式盐水溶液都会因发生水解而呈碱性。
(21)只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反例如:NH4Cl。
(22)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反例: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23)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反例如:氕。
(24)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反例:H、B、O、F例外。
(25)所有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反例:O、F例外。
(26)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反例:AlCl3例外。
(27)非金属单质中一定存在非极性键 ,反例:稀有气体除外 。
(28)非金属单质一般是非极性分子,反例: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 。
(29)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反例: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周围均吸引着6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B.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在外电场作用下金属产生自由电子,电子定向移动
C.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很低,常温下都呈液态或气态
D.原子晶体中的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标准答案】D.
【知识点归纳】①四类晶体的性质比较内容:晶体质点、粒子间作用力、熔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情况。
②会分析常见几种晶体的结构:离子晶体(氯化钠、氯化铯)、原子晶体(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分子晶体(干冰、冰)。
1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足量硫酸铝与纯碱反应:2Al3+ +3CO+3H2O=2Al(OH)3 ↓+3CO2 ↑
B.硫酸铜与烧碱反应:CuSO4+2OH- =Cu(OH)2 ↓+SO
C.苯酚与碳酸钠反应:2C6H5OH+ CO =2C6H5O- +CO2 ↑+H2O
D.碳酸钡与硫酸反应:Ba2+ + SO=BaSO4 ↓
【标准答案】A.
【知识点归纳】
①按正常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去做就不会错。
②强调: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不溶性盐、气体、难电离的物质都不能拆。
③强电解质的分类: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
ⅰ、强酸有六种:HClO4 、H2SO4 、 HNO3(含氧酸) ;HCl、 HBr 、HI(无氧酸)。
ⅱ、强碱有四种:KOH 、 NaOH 、 Ba(OH)2 、Ca(OH)2 。
ⅲ、绝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包括: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盐酸盐、硫酸盐等。
④弱电解质的分类:弱酸、弱碱、水等。
ⅰ、常见的弱酸有:含氧酸: HClO 、 H2SO3 、 H3PO4 、 HNO2、H2SiO3 、 H2CO3 、H2C2O4 、HAc;无氧酸:HF 、 H2S。
ⅱ、常见的弱碱:Mg(OH)2 、Al(OH)3 、Fe(OH)2 、Fe(OH)3 、Cu(OH)2 、AgOH 、NH3 ·H2O。
12.胡椒粉是植物挥发油的成分之一。它的结构式为HO— —CH2CH=CH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mol胡椒粉最多可与4mol氢气发生反应
B.1mol胡椒粉最多可与4mol溴发生反应
C.胡椒粉可与甲酸发生反应,生成聚合物
D.胡椒粉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
【标准答案】B.
【知识点归纳】
烃的衍生物组成结构性质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能判断该物质的类别。
(1)单官能团化合物:含卤素的就是卤代烃;含羟基的物质,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是酚类,其余的是醇类;含醛基的是醛类;含羧基的是羧酸类;含酯键的是酯类。
(2)多官能团化合物: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是糖类;既含氨基又含羧基的化合物是氨基酸。
2.根据结构能判断该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哪些反应类型。
(1)单官能团化合物:
①卤代烃:能发生水解反应,卤素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有氢原子存在的还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卤代烃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②醇类:能发生酯化反应,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有氢原子存在的还可以发生消去反应,伯醇、仲醇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③酚类: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④醛类: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即还原反应。
⑤羧酸类: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⑥酯类:发生水解反应。
(2)多官能团化合物:
⑦羟基酸:能发生分子间的酯化反应成链状,也可以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化反应成环状,例如:乳酸。
⑧氨基酸:能发生分子间的缩合反应成链状,也可以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缩合反应成环状,例如:甘氨酸。
3.根据结构能判断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时的定量关系
(1)1摩有机物分子最多能与几摩氢氧化钠反应的问题
①中学阶段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有机物种类有:卤代烃,酚类,羧酸,酯类,二肽或多肽,对应的官能团有:卤素原子,酚羟基,羧基,酯键(-COO-),肽键。
②烃的衍生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如下:
a.卤代烃类:RX+NaOH→ROH+NaX, “R-”如果是脂肪烃基,1摩一卤代烃只能与1摩NaOH 反应,生成1摩醇和1摩卤化钠;“R-”如果是苯基,1摩一卤代芳烃与1摩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先得到的是1摩苯酚和1摩卤化钠(例如:C6H5X+ NaOH→C6H5OH+NaX),1摩苯酚还可以和1摩NaOH 反应,生成1摩苯酚钠和1摩水,即“R-”如果是苯基,1摩一卤代芳烃最多能与2摩氢氧化钠反应。
b. 酚类:C6H5OH + NaOH→C6H5ONa+H2O,1摩一元酚只能与1摩NaOH反应,生成1摩酚钠和1摩水。
c.羧酸类:RCOOH+NaOH→RCOONa+H2O,1摩一元羧酸只能与1摩NaOH 反应,生成1摩羧酸钠和1摩水。
d.酯类:RCOOR′+NaOH→RCOONa+ R′OH, 1摩酯与1摩NaOH 反应,生成1摩羧酸钠和1摩醇;如果“R′”是苯基,1摩“酯”与1摩NaOH 反应,生成1摩羧酸钠和1摩酚,1摩一元酚又能与1摩NaOH反应,生成1摩酚钠和1摩水,这种情况下,1摩“酯”最多可以与2 摩NaOH 反应。
e.二肽:1摩二肽水解得到各1摩不同的氨基酸或2摩同样的氨基酸,所以1摩二肽可以与2摩NaOH反应。
注意区别:卤素原子是否直接连接在苯环上,酯键的烷氧基部分是否是碳氧单键与苯环相连。
(2)1摩有机物分子最多能与几摩溴水中的溴反应的问题
①1摩碳碳双键与1摩溴发生加成反应,1摩碳碳三键与2摩溴发生加成反应。注意:苯环不能发生与溴水的加成反应。
②在苯环上有羟基或烷烃基时,溴水中的溴会在苯环上羟基或烷烃基的邻对位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羟基或烷烃基的邻对位有几个空位,1摩该有机物就可以与几摩溴分子发生取代反应。
(3)1摩有机物分子最多能与几摩氢气反应的问题。
①1摩碳碳双键与1摩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②1摩碳碳三键与2摩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③1摩苯环与3摩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④1摩碳氧双键与1摩氢气发生加成反应(酮羰基加成生成醇,醛基加成生成醇,酯键中的羰基不能发生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4.能辨认该分子中有没有环存在,是几元环(构成环的原子数是几就是几元环,全部由碳原子形成的环是碳环),存在几个环,分子中氢原子个数在饱和烃氢原子个数的基础上就减去环个数的2倍个氢原子。
5.注意判别6元碳环是否是苯环,单双键交替的6碳环是苯环,含有离域大Л键的6碳环(6碳环中含有一个圆圈的是苯环)是苯环,含苯环的化合物是芳香族化合物。
6.注意辨析“酯键”必须是羰基碳和碳氧单键的碳是同一个碳,注意辨析“肽键”必须是羰基碳和碳氮单键的碳是同一个碳,注意辨析“酯键”和“肽键”的书写形式,从左至右书写与从右至左的区别,注意“酯键”中的羰基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13.在aLAl2(SO4)3和(NH4)2SO4的混合物溶液中加入b molBaCl2,恰好使溶液中的离子完全沉淀;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 molNH3气,则原溶液中的Al3+离子浓度(mol/L)为
A. B. C. D.
【标准答案】C.
【知识点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
①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它们参与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之比。
②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③不考虑水解,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等于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硫酸铝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c(Al3+)=2c[Al2(SO4)3] ,c()=3 c[Al2(SO4)3] 。
④不考虑水解,溶液中阴阳离子带的电荷数相等,溶液呈电中性。
26.(14分)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
(1)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l)
无 CuSO4 溶液无色,而CuSO4溶液为蓝色
(2)
Na2SO4 无 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3)
MgCO3 Ba(NO3)2 AgNO3 MgCO3沉淀溶于盐酸,有气体放出;如有Ba(NO3)2,生成的BaSO4沉淀不溶于盐酸;如有AgNO3,生成的沉淀在盐酸中不消失。
(4)Al2(SO4)3
【知识点归纳】无机物鉴别颜色方面的突破口:
1、红色世界
(1)基态:Fe2O3 (红褐色)、Fe (OH)3 (红 棕色)、[Fe (SCN)]2+ (血红色)、Cu (紫红色)、Cu2O (砖红色)、NO2 (红棕色)、P(红磷、暗红色)、Br2 (深红棕色)、红色石蕊试纸、 品红溶液。
(2)激发态:充氦气的灯光呈粉红色,充氖气的灯光呈红色,钙元素的焰色呈砖红色。
(3)化学变化:
①紫色石蕊在酸性溶液(pH<5.0)中变红,
②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性(CO2、SO2 、H2S 、HCl)变红,
③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浅红色(8.2
10),
④甲基橙在酸性溶液(pH<3.1)中呈红色,
⑤甲基红在酸性溶液(pH<4.4)中呈红色,
⑥pH试纸(黄色)遇酸性溶液(pH<2)变红,
⑦已经被二氧化硫褪色的品红溶液在加热时会出现红色,
⑧C(NaHSO4)>0.001mol/L时遇甲基橙变红。
2、橙色世界
(1)基态:浓溴水 、甲基橙试剂、Br2 (CCl4)呈橙红色。
(2)化学变化:甲基橙在酸性溶液(3.13、黄色世界
(1)基态:工业盐酸(含有 Fe3+)、Au 、 S8 、Na2O2 (淡黄色)、AgBr(淡黄色)、AgI、 Ag3PO4
(2)激发态:钠元素焰色呈黄色
(3)化学变化:
①甲基橙在(pH>4.4)溶液中呈黄色,
②久置的浓硝酸因溶有自身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而变黄
4、绿色世界
(1)基态:F2 (浅黄绿色)、Cl2 (黄绿色)、Cu 2(OH)2CO3 (绿色)CuCl2(浓溶液呈绿色)、FeSO4 (浅绿色)
(2)激发态:铜元素的焰色呈绿色
(3)化学变化:Fe (OH)2 (白色)—— 灰绿色——Fe (OH)3(红棕色)
5、青色世界
(1)基态:铁粉、银粉及大多数金属粉末、石墨、CuO 、 CuS 、Cu2S FeO 、 Fe3O4 、 MnO2
(2)化学变化:
①蔗糖遇浓硫酸被炭化变黑,
②润湿的白色醋酸铅试纸遇H2S变黑,
③硫磺粉与白色的水银反应生成黑红色的HgS,
④H2S通入Pb(NO3)2 、 AgNO3 、 CuSO4溶液产生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黑色沉淀。
6、蓝色世界
(1)基态:CuSO4 (溶液)、 CuSO4 5H2O (晶体)、液氧、臭氧
(2)化学变化:
①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pH>8)中变蓝,
②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气体变蓝,
③无水 CuSO4 (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④H2、H2S 、 CH4 、C2H5OH 燃烧火焰呈淡兰色,CO燃烧火焰呈蓝色,
⑤S8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呈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⑥淀粉遇 I2 (aq)变蓝,
⑦Cl2 、 Br2 、 NO2 、O3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7、紫色世界
(1)基态:KMnO4 (H+)、紫色石蕊、碘单质呈紫黑色
(2)激发态:充氩气的灯光呈紫蓝色,钾元素的焰色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化学变化:
①I2 升华生紫烟,
②NH4I受热生紫烟,
③紫色石蕊在(5.0④锌粉与碘的混合物中滴入水会生紫烟(反应放热使碘升华)
8、白色世界
(1)基态:Pb(蓝白色)、Hg、铝粉、大多数块状金属、 PbSO4 、BaSO4 、AgCl 、BaCO3 、 Ba3(PO4)2 、BaSO3 、CaCO3 、 Fe (OH)2 (不稳定)、 Mg (OH)2 、 Al (OH)3 、 ZnS
(2)化学变化:
①H2在Cl2中燃烧呈现苍白色火焰,
②NH3遇 HCl 产生白烟,
③Mg 、 Al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④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
⑤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27.(15分)
D、E、X、Y、Z是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的最简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依次是正四面体、三角锥形、正四面体、角形(V形)、直线形。回答下列问题:
(1)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上述5种元素中,能形成酸性最强的含氧酸的元素是___________,写出该元素的任意3种含氧酸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和Y形成的化合物,其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4)D 和X形成的化合物,其化学键类型属___________,其晶体类型属__________;
(5)金属镁和E的单质在高温下反应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_,此产物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比较D和X的最高价氧化物熔点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SO3 ;(2)Cl,HClO HClO2 HClO3 HClO4(任写 3种酸)
(3)直线形;(4)共价键 原子晶体;(5)Mg3N2 ;Mg3N2十8H2O = 3Mg(OH)2↓+2NH3·H2O
(Mg3N2十6H2O = 3Mg(OH)2↓+2NH3↑);(6)D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O2,X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iO2,前者比后者的熔点低。因为前者为分子晶体,由分子间力结合,而后者为原子晶体,由共价键结合;共价键强度大于分子间力。
【知识点归纳】
①前20号元素非金属最简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ⅰ、呈正四面体的有:CH4 、SiH4 。
ⅱ、三角锥形的有:NH3 、PH3 。
ⅲ、角形的有:H2O 、H2S 。
ⅳ、直线形的有:HF、 HCl(注意:乙炔不是碳元素的最简单氢化物)。
②前20号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分子空间构型:
ⅰ、呈直线形的有:C 2H2 、CO2 、CS2 、HF、HCl。
ⅱ、呈平面结构的有:C2H4 、C6H6 、BF3 。
ⅲ、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有:CH4 、SiH4 、CCl4 、SiCl4
③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Ⅰ、理论依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
ⅰ、同周期: HClO4>H2SO4>H3PO4>H4SiO4Cl>S>P>Si ;
ⅱ、同主族:H2CO3> H4SiO4C>Si ;HNO3>H3PO4N>P ;
Ⅱ、位置推断:右上角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左下角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ⅰ、同周期:右>左 F>O>N>C>B ;Cl>S>P>Si ;
ⅱ、同主族: 上> 下 O>S ; C>Si ;N>P ;F>Cl>Br>I ;
ⅲ、右上 > 左下 F>S>As ;N>Si ;
Ⅲ、实验推断:
ⅰ、与氢气反应的条件越简单,其非金属性越强。氟气在黑暗处爆炸,氯气在光照下爆炸,溴在加热时反应,碘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反应,所以活泼性F>Cl>Br>I ;
ⅱ、与等量氢气反应时越激烈即放出的能量越多,其非金属性越强 。
ⅲ、与氢气反应的产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 。稳定性:HF>HCl>HBr>HI 活泼性:F>Cl>Br>I ;
ⅳ、非金属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其非金属性越强 。还原性:HFCl>Br>I ;
ⅴ、与变价金属反应,使生成物中的变价金属呈高价态的非金属性强。
2Fe+3Cl22FeCl3 ;Fe+SFeS ; Cl2 > S ;
Cu + Cl2CuCl2 ;2Cu+SCu2S ; Cl2 > S ;
ⅵ、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反应物单质的非金属性比生成物单质的非金属性强。
Cl2+2HBr=2HCl+Br2 ; Br2+ H2S = 2HBr + S↓; Cl2 > Br2 >S ;
ⅶ、与盐发生置换反应时,反应物单质的非金属性比生成物单质的非金属性强。
Cl2+2NaBr=2NaCl+Br2 ;Br2+ Na2S = 2NaBr + S↓; Cl2 > Br2 > S ;
ⅷ、惰性电极电解盐溶液时,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的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越先析出。
S2- > I- > Br- > Cl- > OH- >F- > SO; F2 >O2 > Cl2 > Br2 > I2 > S 。
28.(15分)
某课外小组利用H2还原黄色的WO3粉末测定W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是测定装置的示意图,A中的试剂是盐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中装入的试剂:B_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___;
(2)连接好装置后应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反应管E”和“从A瓶逐滴滴加液体”这两步操作应该先进行的是 _______________。在这两步之间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过程中G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其处理方法是_____
(5)从实验中测得了下列数据
①空E管的质量a ; ②E管和WO3的总质量b ;③反应后E管和W粉的总质量c(冷却到室温称量);④反应前F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d ;⑤反应后F管及内盛物的总质量e
由以上数据可以列出计算W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两个不同计算式(除W外,其他涉及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均为已知):
计算式1:Ar(W)=____________;计算式2:Ar(W)=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锌粒, 水,浓硫酸;(2)检查气密性,将G弯管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温热烧瓶B,观察G管口,若有气泡逸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先从A瓶逐滴滴加液体; 检验H2的纯度
(4)氢气;在G管出口处点燃;(5)
【知识点归纳】
①联想课本改进后的综合实验:氯气与铁反应的性质实验装置: 制备氯气、净化氯气(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浓硫酸除水蒸气)、性质实验装置、产物检验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有助于本实验的解题。
②联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制备氢气、净化氢气、氢气验纯、通入氢气与点燃酒精灯顺序、熄灭酒精灯与停止同氢气的顺序、氢气的尾气处理方式可以直接用于回答本题。
29.(16分)
下图中A、B、C、D、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 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 ;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于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 mol G与足量的 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 44.8 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4)G和足量的B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反应可生成H,则由G和B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酯化反应 (或取代反应)
【知识点归纳】
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书写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顺序: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邻到间。
⑵.能使氯化铁溶液呈紫色的是含酚羟基的物质。
⑶.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含醛基的物质:甲酸盐、甲酸某酯、某某醛。
⑷.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同分异构体时一定存在两个呈对位分布的不同取代基。
⑸.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时,一种可能是存在两个呈对位分布的相同取代基,例如:对位二甲苯;另一种可能是存在三个呈对称分布的相同的取代基,例如:间位三甲基苯。
(6)书写类别异构体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芳香醇与酚类的异构,羧酸与酯类的异构(尤其要注意羧酸苯酚酯的存在),氨基酸和硝基烷的类别异构。
⑺.在考虑含羟基的物质与氢氧化钠作用时,注意:醇羟基不与氢氧化钠作用,酚羟基和羧基与氢氧化钠作用。
⑻.在考虑含卤素原子的物质与氢氧化钠作用时,注意:1摩尔一卤代苯与2摩氢氧化钠作用,1摩尔一卤代烷与1摩氢氧化钠作用。
⑼.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特征:含有卤素原子、肽键、酯基。
⑽.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酯的水解、肽和蛋白质的水解、多糖水解、皂化反应、醇成醚。
⑾.低碳的羧酸中的羧基能和碳酸盐反应,酚羟基不能和碳酸盐反应。
⑿.含酚羟基的物质一定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与钠发生置换反应,也可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有机物结构简式训练题:
⑴.写出分子式为C7H6O3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作用产生红色沉淀。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⑵.写出分子式为C8H8O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它能发生银镜反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⑶.写出分子式为C8H8O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能发生加聚反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⑷.写出分子式为C8H7O2Cl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属于酯。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
⑸.写出分子式为C7H6O3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含有苯环。能发生银镜反应。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1摩该同分异构体能与2摩氢氧化钠反应。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
(6)写出分子式为C7H6O3且符合下列性质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属于酯。
⑺.写出分子式为C8H8O2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含有苯环结构。属于羧酸类。
⑻.写出分子式为C8H8O2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含有苯环结构。属于酯类。
⑼.写出分子式为C9H12O(苯丙醇)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含有苯环结构。能与金属钠反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
⑽.写出分子式为C4H8O3且符合下列性质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与羟基乙酸互为同系物。
⑾.扑热息痛(HO―?―NHCOCH3)有很多种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①是对位二取代苯,②苯环上两个取代基,一个含氮不含碳,零一个含碳不含氮,③两个氧原子与同一原子相连,其中2种的结构简式是:HCOOCH2―?―NH2和H2N―?―COOCH3,写出另外3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有机物结构简式训练题解析部分
⑴.解析: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说明该分子内含有酚羟基;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作用产生红色沉淀,说明该分子内含有醛基;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说明羟基和醛基是对位;所以本题该分子的名称为:对羟基苯甲醛[HO―?―CHO]。
⑵.解析: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分子内含有苯环;它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醛基;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说明醛基对面含有一个甲基,该物质是对甲基苯甲醛[CH3―?―CHO]。
⑶.解析: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说明分子内含酚羟基;能发生加聚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碳碳双键;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说明羟基和碳碳双键呈对位关系,该分子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对羟基苯乙烯[HO―?―CH=CH2]。
⑷.解析:属于酯,说明羧基后连有其一个甲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只有酯键,没有醛基;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说明苯甲酸甲酯的对位有一个氯原子,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对位氯代苯甲酸甲酯[Cl―?―COOCH3]。
⑸.解析:含有苯环,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分子内含有一个醛基,还剩余两个氧原子;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1摩该同分异构体能与2摩氢氧化钠反应,说明该分子内含有两个酚羟基;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说明分子是对称结构,两个羟基与醛基都呈间位关系,该物质的名称为间位二羟基苯甲醛,结构简式略。
(6)解析: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说明分子内含有酚羟基;属于酯,一定得甲酸苯酚酯;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对羟基甲酸苯酚酯[HO―?―OOCH]、间羟基甲酸苯酚酯(略)、邻羟基甲酸苯酚酯(略)。
⑺.解析:含有苯环结构,属于羧酸类,除苯环外,其余的两个碳原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CH2COOH,另一种是甲基(-CH3)和羧基(-COOH),甲基和羧基有三种位置关系,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苯乙酸[?―CH2COOH]、对甲基苯甲酸[CH3―?―COOH]、间甲基苯甲酸(略)、邻甲基苯甲酸(略)。
⑻.解析:含有苯环结构,属于酯类,该分子应该有三种情况结合方式:第一种:苯环和“-COOCH3 结合,第二种:甲基和甲酸苯酚酯结合;第三种:乙酸苯酚酯;所以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
苯甲酸甲酯[?―COOCH3]、对甲基甲酸苯酚酯[CH3―?―OOCH]、间甲基甲酸苯酚酯(略)、邻甲基甲酸苯酚酯(略)、乙酸苯酚酯[?―OOCCH3]。
⑼.解析:含有苯环结构,能与金属钠反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有四种同分异构体符合题意,将苯基作为取代基,依次取代1-丙醇的2、3位和2-丙醇的1、2位;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
2-苯基-1-丙醇[CH3CH(?)CH2OH]、3-苯基-1-丙醇[CH2(?)CH2CH2OH]、
1-苯基-2-丙醇[CH2(?)CH(OH)CH3]、2-苯基-2-丙醇[CH3C(OH)(?)CH3]。
⑽.解析:与羟基乙酸互为同系物,该物质可以看作是正丁酸的1、2、3号位被羟基取代和2-甲基丁酸的2、3号位被羟基取代的产物,该物质的名称和结构简式为:
2-羟基丁酸[CH3CH2CH(OH)COOH]、3-羟基丁酸[CH3CH(OH)CH2COOH]、
4-羟基丁酸[CH2(OH)CH2CH2COOH]、2-甲基-2羟基丙酸[CH3C(OH)(CH3)COOH]、
2-甲基-3-羟基丙酸[CH2(OH)CH(CH3)COOH]。
⑾.解析:苯胺基以外的部分为-C2H3O2,两个碳直接相连的方式有三种:CH3COO- 、-CH2COOH、-COCH2OH,其结构简式为:CH3COO―?―NH2 、H2N―?―CH2COOH 、H2N―?―COCH2OH 。
T1
碘化氢的量
时 间
T2
PAG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