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教学难点:
围绕课文质疑
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充分利用课后练习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再抓住重点自然段学习写法,了解表达顺序,了解段与段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质疑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围绕课文质疑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课题导入: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2.介绍溶洞:由学生介绍收集的课外资料 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岩层层面或裂隙溶蚀,并经塌陷而成的岩石空洞。洞内常见有石钟乳和石笋。各溶洞逐渐扩大并相互通连,可形成时宽时窄的地下廊道,其中常有地下河道通过。如果地壳间断上升,溶洞也可以成层分布。二、指导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3.试理清文章脉络三、检查预习效果: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浙 曲 呈 稍 蜿 蜒 笋2.强调易错字:“浙”的读音: zhè“蜿”、“蜒”的写法多音字组词: 系3.解释带点字和词义时而:叠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稍微:副词,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耸的样子。森郁:森林茂密。明艳:本课指明亮而鲜艳的色彩。四、指导理清文章脉络:1.指导默读思考:学生边读边想,把你读懂的内容,在表格中做简单的记录:游览的地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提出不懂得问题。2.全班交流记录,理清文章脉络:一(1)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二(2—3)作者从金华出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三(4)作者看到的“洞口”及“外洞”的特点。四(5)作者从外洞乘船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景。五(6—7)内洞见闻、感受。六(8)出洞。五、质疑:1.组内试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2.全班质疑,试解疑3.全班归纳重点问题 齐读课题介绍交流资料学生拼写认读画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讨论默读课文思考 激发兴趣学会14个生字及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浙 蜿 蜒 笋 稍
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3.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了解课文记叙的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教学难点:
了解过渡句作用及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媒体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顺序:山路 外洞 孔隙 内洞)二、逐段细读,了解特点,认识过渡句:1.指导自学:轻声读课文介绍的双龙洞的各部分,想一想:我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山路:公路——盘曲而上,因为“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映山红——山上开满了,比盆栽的更有精神。油桐——正开花,很不少。山上砂土——呈淡粉色,别处似乎没见过。这些景物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使作者有一种总体感觉是“一片明艳”。——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红、淡粉、浓绿、淡绿,看着舒心,对双龙洞更加期待。溪流——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溪水的声音——时时变换调子。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山水花草相伴,景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读出你的感受来外洞: 洞口: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觉得拥挤。(联系上操时的情景)又写到“溪流”——泉水靠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孔隙: 孔隙的位置: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借助其他事物描述本事物,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虽说说是孔隙,可也容的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的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朗读:感受孔隙之小☆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来写孔隙的特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一味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朗读:感受低矮(4)内洞:先写最初的感受——一团漆黑。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再写在汽油灯下看到的景物:先是洞顶的双龙;其次是各色各样的石钟乳和石笋。感受:他们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接着写在洞里走了一转,凭这感觉,模糊的写出了“内洞比外洞大很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最后又写出泉水的位置和听到的流水声以及想到那泉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无法再去探寻的地方。三、朗诵全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轻声朗读课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朗读朗诵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特点,认识过渡句了解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时间地点 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美 宽 窄小 黑
高 低矮 奇
大 昏暗 大
作业:朗诵全文,试背诵自己最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训练朗读
教学目标:
1.完成课后练习,进行仿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
媒体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回顾全文,体会写法: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连段成篇的?3.指名读,交流体会:《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按游览顺序分为时间、地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等六段。各段之间用过渡句连接,游览顺序十分清楚。4.想想课文使用那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找出来读读,体会作用。(1)教师整理,出示投影片,学生读句思考: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空隙流出的。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共同交流:这些句子连接课文的段与段,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尾,使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句子或承上、或启下,或兼而有之。句中的溪流是引导作者游览双龙洞的一条天然线索,带着作者游览了山路-外洞-孔隙-内洞,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二.完成课后练习:1.训练朗读: 自己读 小组读 指名读2.在括号里填上意思相反的词语,再比较每句中所填词语的意思。(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 )或( )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2)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3)看不见鸟儿,只听见鸟的鸣叫,那声音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十分动听。3.指导仿写:(1)学习课文中“孔隙”一段的写法: 抓住事物特点,借助其他事物描述本事物,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昏暗 借助其他事物描述孔隙:小船虽说说是孔隙,可也容的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的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来写孔隙的特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一味从后脑到 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时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朗读:感受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自己小声说说: 天真冷! 这里真热闹!小组交流写下来,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交流体会读句思考:共同交流练习仿写 回顾全文,体会写法教师整理,出示投影片练习辅助背诵指导仿写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仿写:
1.借助其他事物描写
2.运用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描写
作业:
把课后练习完成在语文本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