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浙江省杭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浙江省杭州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7-08 20:08:00

文档简介

200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O-16 N-14 S-32 C-12 Cu-64 H-1 Mg-24 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符号:12C B.HF的电子式:H+
C.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 硬铝 B.水银 C. 钢铁 D.黄铜
3.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
A.6 B.12 C.26 D.30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 NaHSO4晶体中含有的离子总数是3NA
B.含10NA个电子的氨气中,氢原子数目为3NA
C.标准状况下,NA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D.46gNO2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数小于3NA
5.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正确途径是
A.海水───→Mg(OH)2───→Mg
B.海水───→MgCl2───→Mg
C.海水───→Mg(OH)2───→MgO───→Mg
D.海水───→Mg(OH)2──→MgCl2───→Mg
6.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H)nClm·YH2O]x, 式中m等于
A.3-n B.6-n C.6+n D.3+n
7.下列不属于硅酸盐产品的是
A.陶瓷 B.水泥 C.玻璃 D.光纤
8.在5 mL 0.1 mol·L-1KI溶液中滴加0.1 mol·L-1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l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A.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
B. 加入CCl4振荡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
C.加入CCl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
D.加入CCl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是否有血红色
9.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Ⅰ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D.短周期是指第一、二周期
10.最近科学家发现了氧元素的一种新的粒子O4 。对于这种新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B.它是氧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C.它的摩尔质量是64g﹒mol-1 D.它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水分子呈直线形,氨分子呈三角锥形
C.碳原子之间可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D.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就越大
12.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下列中的哪些措施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13.下列不能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实验是
A.HCl比H2S稳定
B.HCl溶液(盐酸)的酸性比H2S溶液(氢硫酸)的酸性强
C.氯水滴入氢硫酸溶液中可出现淡黄色沉淀
D.氯气比硫有更强的氧化性
14.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浓氨水 D.浓硝酸
15.去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为使道路积雪消融,大量使用了氯化钠、氯化钙等“化冰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化冰盐”融雪属于化学变化
B.估计MgCl2也可用作“化冰盐”
C.使用“化冰盐”可使水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D.大量使用这些“化冰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6.下列各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或高于)后者的是
A.F2和Br2的沸点
B.H-和H+的离子半径
C.同温下分别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无水CuSO4的质量和CuSO4·5H2O的质量 D.在NH3+NO → N2+H2O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N原子数
17.下列各组中的三种物质均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和盐酸反应的是
A.(NH4)2CO3 Al(OH)3 NaHSO3 B.CaCl2 Al2O3 NaClO
C.Al2(SO4)3 K2CO3 NaHCO3 D.CH3COONa Mg(OH)2 CuBr2
18.有 Al2(SO4)3 ,FeSO4,BaCl2, NaOH四种溶液,将其两两反应,若有一种溶液滴入另两种溶液中均产生了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该溶液,原白色沉淀或消失或发生颜色变化,则可推断这一种溶液是
A.Al2(SO4)3 B.FeSO4 C.BaCl2 D.NaOH
19.SO2通常不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不稳定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酸性氧化物通性
20.有15mL 2mol·L-1的H2SO4溶液与15mL 3 mol·L-1的Na2CO3溶液,欲使其反应产生CO2的量最多,则正确的操作是
A.把两种溶液快速混合并不断搅拌
B.把两种溶液缓慢混合并不断搅拌
C.把Na2CO3溶液滴加到H2SO4溶液中
D.把H2SO4溶液滴加到Na2CO3溶液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4分)工业生产中常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的物质,填写下表中电解各物质时阳极(和电源正极相连的极)、阴极(和电源负极相连的极)所得产物的化学式。
阳极产物 阴极产物
饱和食盐水 ▲ ▲
氯化铜溶液 ▲ ▲
22.(8分)有下列八种物质:①氯化钡、②金刚石、③硫、④钨、⑤氯化钠、⑥钠、⑦二氧化硅、⑧干冰,回答有关这八种物质的问题。
(1)将这八种物质按不同晶体类型分成四组,并填写下表:
各组中物质的编号 ▲ ▲ ▲ ▲
晶体类型 ▲ ▲ ▲ ▲
(2)其中以共价键相结合,原子彼此间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化合物是 ▲ (填编号)。晶体内存在单个分子的单质是 ▲ (填编号)。
(3)其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 ▲ (填编号);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 (填编号)。
23.(6分)有X、Y、Z三种主族元素形成的3种离子X(n+1)+,Y m-,Z m+,已知m > n,X(n+1)+比Z m+多一个电子层,Z与Y同周期,则进行下列推断:
(1)X、Y、Z三种原子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 > ▲ 。
(2)X(n+1)+、Y m-、Z m+三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 > ▲ 。
(3)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增强的顺序是
▲ 。
24.(6分)金属镁与镁合金在航空、汽车制造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金属镁的冶炼有多种方法。有一种方法是以白云石(CaCO3·MgCO3)为原料,经高温煅烧生成氧化物(CaO·MgO),氧化物在还原炉中经1200℃真空条件下用硅还原生成镁蒸汽,镁蒸汽经冷凝器冷凝为粗镁,粗镁再经精炼、铸锭得到成品金属镁。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相关问题。
(1)煅烧白云石的化学方程式 ▲ 。
(2)CaO·MgO与硅高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中钙没有被还原,其理由可能是 ▲ 。
25.(6分)下图中X是一种常见金属,E是一种常见强酸,Y是一种常用氧化剂,XSO4·7H2O强热后生成的四种产物全部是氧化物,各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转化过程中所有的反应物和产物均已标示在图中:
(1)XSO4·7H2O强热分解产生的氧化物中有一种是SO2,请用化学方法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方法、试剂及预期可观察到的现象 ▲ 。
(2)请写出A和E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
(3)请写出B和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7分)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氯气,该装置由A、B、C三个基本装置组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制取氯气的装置有一个错误,请指出错误 ▲ 。
(2)说出A、B、C三个基本装置的名称:A是 ▲ 装置,B是 ▲ 装置,C是 ▲ 装置。
(3)C装置中烧杯内所装液体是 ▲ 溶液。
(4)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7.(6分)某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该实验的问题。
(1)该实验所用的石墨棒须经过预处理:先经高温火焰灼烧到红热,再迅速浸入冷水中。这种预处理的目的是 ▲ 。
(2)要使发光二极管发亮,实验时的操作顺序是 ▲ 。
(3)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能量的主要转化形式是 ▲ 。
28.(7分)在室温下,将铁片、铜片、铝片(表面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投入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做了12个实验,实验的编号如下表所示。
浓盐酸 浓硫酸 浓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铝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铁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铜 实验9 实验10 实验11 实验12
回答有关这12个实验的下列问题:(下列空格中填写的实验编号可能不止一个)
(1)三种金属投入以上一种试剂中均无明显现象,这种试剂是 ▲ 。
(2)若给以上溶液加热,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是 ▲ (填实验编号)。
(3)能比较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是 ▲ (填实验编号)。
(4)有一个实验最能直观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该实验的编号是 ▲ ;该实验中1 mol HNO3参加反应,氧化这种金属 ▲ mol。
(5)以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并没有起氧化剂的作用,该实验的编号为 ▲ ,该实验中1 mol金属还原 ▲ 摩氧化剂。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29.(4分)取10 g NaOH固体,配成500mL溶液,所得溶液c(NaOH)== ▲ mol·L-1;取该溶液50mL,向其中加入1.07 g NH4Cl固体,充分反应后,加热溶液,最多可得到标准状况下氨气 ▲ L。
30.(6分)已知Mg能在CO2气体中燃烧(发生置换反应),若将6 g镁粉在下列气体中点燃,求:(1)在C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反应后O2有剩余,则最终固体的质量为 ▲ 克。
(2)在足量CO2气体中,反应结束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列式计算)
电解
NaOH
HCl
电解
电解
灼烧
石灰水
HCl
石灰乳
电解
化试 · 第 4 页 (共6页)200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答题卷
题 序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4分)
阳极产物 阴极产物
饱和食盐水
氯化铜溶液
22.(8分)
(1)
各组中物质的编号
晶体类型
(2) ; ;(3) ; 。
23.(6分)(1) > > 。
(2) > > 。(3) 。
24.(6分)
(1) 。
(2) ;

25.(6分)
(1) _______ __ _______ ;
(2) ;
(3)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7分)(1)______________
(2)A: :B: :C: :
(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_____ 。
27.(6分)
(1) _______ __ _______ ;
(2) ;
(3) 。
28.(7分) (1) ;(2) ;(3) ;
(4) ; ;(5) ;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9.(4分)
(1) ;(2) 。
30.(6分)(1) ;
(2)解:
PAGE
化答 · 第 2 页 (共2页)200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B C B D B D D C B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C C B A B B A D A 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4分)
阳极产物 阴极产物
饱和食盐水 Cl2 H2、NaOH
氯化铜溶液 Cl2 Cu
(每空1分,全对给分)
22.(8分)
(1)(每种晶体类型和编号均正确对应给1分,本小题共4分)
各组中物质的编号 ①⑤ ②⑦ ③⑧ ④⑥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2)(每空格1分)⑦;③ (3)②;⑧
23.(6分)(第小题全对给2分)
(1)X>Z>Y (2)Ym-> X(n+1)+>Zm+ (3)X、Z、Y
24.(6分)(每空各2分)
(1)CaCO3·MgCO3 CaO·MgO + 2CO2↑;
(2)2(CaO·MgO) + Si2Mg↑+2CaO·SiO2;
或2(CaO·MgO) + Si2Mg↑+CaSiO3+CaO
或2(CaO·MgO) + Si2Mg↑+CaO·SiO2+CaO;
钙的金属性比镁强(或Ca2+的氧化性比Mg2+弱等)
25.(6分)(每小题2分,共6分)
(1)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红色复现则证明有SO2存在。
(2)Fe2O3+6H+==2Fe3++3H2O (3)SO2+H2O2==H2SO4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6.(7分)
(1)加热时烧瓶底部缺少石棉网。(1分)
(2)气体发生;气体收集(或集气);尾气吸收 (每空1分)
(3)NaOH或KOH (1分)
(4)MnO2+4HClMnCl2+Cl2↑+2H2O (2分)
27. (6分)(每小题2分)
(1)使石墨棒表面变得粗糙,有利于吸附气体。
(2)关闭S1,电解一段时间后,打开S1,关闭S2。
(3)电能→化学能→电能,或电能→化学能→电能→光能
28.(7分)(每空格全对给1分,共7分)
(1)浓硫酸 (2)8、9、12 (3)1、5、9 (4)11;0.25 (5)4;3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9.(4分)(1)0.5 (2分) (2) 0.448(2分)
30.(6分)
(1)10 (2分)
(2)解:CO2+2Mg2MgO+C (1分)
48 g 92 g
6 g x
x=11.5 g (3分)
或:
n(Mg)=6/24=0.25(mol)
m(MgO)=0.25 ×40 =10(g);(1分)
m(C)=0.25/2×12=1.5 g (1分)
固体总质量为10+1.5=11.5 g (1分)
说明:全卷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化学式错即不给分,若化学式全部正确但未配平,则给一半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