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说课
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说课的内容是化学学科苏教版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化合物》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 其次,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 最后本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之后,而在镁之前。这样使学生在了解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后,再了解典型的金属元素,这就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率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教材内容分析
(1) 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2) 钠的制取
(3) 钠的保存和应用
4.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趣。
5.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探究试验来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试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钠能不能用水来扑灭。同时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后介绍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②其次 ,改进实验装置,验证产物
五、板书展示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相同)
2、与氯气反应
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
2Na+2H2O = 2NaOH+H2↑
三、应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