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三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陈燕红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内容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副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2、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从熊熊燃烧的烈火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通过观看燃烧的录像得出燃烧的特征定义,紧接着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由学习的兴趣转入问题的思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方案,然后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做完实验后小组汇报,反思评价原来的猜想,得出燃烧的条件,然后用一道习题的形式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完成并且过渡到灭火的原理上,通过观看火灾录像让学生产生共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并结合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最后通过火三角的形成和拆散把整节课的内容连贯起来进行小结,让学生从视觉上对知识进一步巩固,两道反馈练习也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整节课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面粉爆炸实验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爆炸条件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结论表述,2、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结论表述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动画展示〕熊熊燃烧的烈火〔教师旁白〕普罗米修斯从天神那里盗来的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图片]钻木取火,恩格斯名言:“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教师旁白]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问题〔引入课题〕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教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在看录像时请注意思考两个问题:(1)不同物质燃烧有什么共同现象?(2)物质燃烧是什么反应?〔录像〕从古到今,燃烧的利用〔教师〕燃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板书〕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设问〕物质的燃烧是怎样发生的?燃烧的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一猜想一想物质的燃烧可能需要什么条件?[教师]在听完以上同学的发言之后,我想请一个同学对以上燃烧条件的种种猜想进行归纳 观看录像,归纳燃烧反应的特征为:发光、放热,剧烈,和氧气反应。分组讨论,猜想,交流汇报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可能是:(1)燃烧需要可燃物;(2)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3)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让学生感知熟悉的对象,激起学习的兴趣,问题设疑,导入新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教师〕 下面按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才的猜想进行验证。(见附表一)提供的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殊途同归,使学生了解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 同学们的设计很好, 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 提供的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请把实验结论填写在附表一中。 进行探究实验,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见附表一)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形成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实验小组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实验条件比较是否与氧气接触提供温度是否相同物质是否相同1——4组物质是否可燃1、2、5——9组可能与温度有关1、2、10——13组可能与氧气有关1、2、〔教师〕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教师〕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看书上的表7-1) 汇报、讨论并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教师〕思考: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请同学们关注附表一中“实验条件”这一拦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举例说明。(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根据探究报告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如下图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大于20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思考:(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教师]演示实验[教师]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 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教师: 向水中通入氧气)(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过渡] 人们通常把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这是因为①冷水能降低白磷表面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②冷水把白磷与空气隔绝。 可见,减少燃烧的条件,能防止白磷着火。〔设问〕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请同学们回家预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完成一下课外活动课外活动:(1)对一所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考察:消防器材的品种、数量、分布、消防通道是否畅通(2)查阅有关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的重大火灾的起因、损失情况等 预测实验现象解释该现象课外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测, 加深理解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再预留问题给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第二课时)学生汇报近几年国内外几起重大火灾,以及由火灾引起的爆炸的事故下面看一段火灾与灭火的录像。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录像〕克拉玛依火灾与灭火事件现场等〔教师〕请同学谈一谈上述录像中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 学生汇报课后调查情况观看录像并思考问题交流发言
[教师] 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知道更多的灭火事例和方法,请把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 〔思考〕根据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上述灭火方法的原理?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破坏哪种燃烧条件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隔离空气 学生根据身边的灭火事例完成手中的表格
〔教师〕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通常可以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对应加以考虑。如下图: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2)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 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教师小结〕需注意的是:(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动画展示〕火三角的形成:三条边逐渐拼成三角形,火焰燃烧起来〔动画展示〕火三角三条边逐渐拆掉,火就熄灭了〔教师〕(2)人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防火、灭火方法有时不只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而有可能同时破坏几个条件。 学生讨论得原理 从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练习1(录像)将试管中的石蜡加热至沸腾然后迅速倒入一盘中,石蜡立即燃烧起来 用所学的燃烧条件的知识解释此现象?
练习2(录像)将容器中的松节油点燃,再将容器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火慢慢就熄灭了,再将松节油点燃,用石棉布覆盖,火也熄灭了 用所学的灭火原理的知识解释此现象?
[过渡][教师]:前面我们曾经做过氢气的爆炸实验,结合你们调查的爆炸事故,思考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教师]:演示实验面粉爆炸实验[教师]: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板书]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课件展示]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爆炸原因 让学生感受爆炸的危险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板书设计】
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2、 灭火的原理 : 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限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够开阔,如果老师能提供更多的药品仪器,让学生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安全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我想本节课可能会更加活跃和精彩。另外面粉的爆炸实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去做,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可以改做如下:取一不漏气的塑料袋,内装少许面粉,然后向里面鼓入空气,用绳子扎紧,系在稍长的竹竿上,靠近酒精灯,抖动塑料袋,则可以发生爆炸。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燃烧的条件”的活动与探究的教学中,教师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进行假设与猜想,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最后在反思与评价中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整个活动与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产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接受科学过程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从而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件
学案设计
燃 烧 条 件 的 活 动 与 探 究
表一:提供的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玻璃杯。
实验小组 假设与猜想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 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 提供温度是否相同 物质是否相同
1、2、3、4组 物质是否可燃 1、
2、
5、6、7、8、9组 可能与温度有关 1、
2、
10、11、12、13组 可能与氧气有关 1、
2、
表二: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破坏哪种燃烧条件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应用原理
设计灭火器
实用方法所根据的原理
验证原理
学习方法
设计实用防火方案
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
创设情境
实验探究
燃烧概念
讨论归纳
分析总结
互动交流
人类与燃烧的关系
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简述引入
探究 讨论
推理 验证 应用
实验 简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三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二 燃料和热量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邢 胜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二 燃料和热量
内容分析: 本课题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其特点是传授少,活动多;文字少,图片多。
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交流讨论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2、教学思路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2、道石油、煤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2、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3、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4、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获得民族自豪感,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增强节约使用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如下图:
重点:(1)化石燃料的类型及其主要成分;(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模块一 化石燃料的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回答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搜索已有知识
[讨论]1、家庭做饭,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2、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让学生感知熟悉的对象,激起学习的兴趣,问题设疑,导入新课。
[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讲授新课]:一、化石燃料要求同学们拿出课前有关化石燃料的资料,[提问]: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 拿出进行社会调查和查阅的资料,并讨论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板书]:1、煤和石油[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课件连接]:视频:《煤的成因、存在与开采》《石油的形成》 进行探究实验,填写探究报告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用预先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殊途同归,使学生了解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板书] 2、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实验7-3]:教师演示[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课件连接]:视频:《我国天然气资源及开发》 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回答[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3、了解海底“可燃冰”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增强节约使用能源的观念
模块二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实验7-4]: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补充实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研磨[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思考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四、板书设计: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二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1.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2.煤和石油
煤 石油
形成
形态特征
组成元素
物质类别
加工及应用 干馏 冶金工业原料 分馏
化工原料
重要的燃料
3.天然气( CH4 )――是已知最简单的有机物。
(1)CH4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CH4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是:
(3)CH4的用途:
(4)CH4中组成元素的检验:①方法:
②结论:
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和放热现象。
例:放热现象的化学反应有:
吸热现象的化学反应有:
2.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P137
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懂。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采用活动与探究的形式。本节课教学设计也是着眼于活动与探究,更侧重于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的基本过程是从提出问题—活动与探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学生先后经历了调查访问、查阅收集资料、数据处理、交流讨论、反思与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例中结合具体内容比较好的完成了探究过程,实现了化学新知识的构建。如:课前教师选取生活中的探究题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展开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调查材料,然后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一步思考、讨论常用燃料,对燃料形成新的认识。再比如:关于学生对合理开发和节约化石燃料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的目标的实施,本节课教学中采取了数据图表处理的探究方法,根据我国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通过简单计算,完成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表,使学生在理性思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重点、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了课前调查、小组之间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反应中能量变化及利用
反应放热吸热
反思总结
教师演示
天然气的组成
化石燃料的用途储量与产量
石油 煤天然气的成分、用途
合作探究
化石燃料的形成
创设
情境
化石燃料的形成
石油 煤的成分、用途
天然气的成分、用途
化石燃料的用途、储量与产量
探究(资料+讨论)
图示 作图
简述 实验
反应放热
反应中能量变化及利用
简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三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三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南京市五塘中学 朱仲丹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三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
燃料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些知识虽然难度较小,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可运用已掌握的一些知识与方法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拟从日常生活入手,运用比较、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即化石燃料的合理使用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与结构:利用学生之间的调查和交流,同时辅以实验让学生对燃料燃烧的双效性有较深的理解。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2) 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图片、资料、讨论),认识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2) 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难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
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相关图片
(2) 提前配制好“酸雨”
学生准备
提前做些实地调查(环境污染的实例)和资料搜集(新燃料和新能源使用)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燃料使用的图片(工业、农业、生活、交通),介绍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众多方便;但是燃料的使用正如一把双刃剑一样,在带给人类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请调查的同学给我们举一些燃料使用时影响环境的例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展示照片和资料) 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
1、煤的燃烧阅读教材P132资料,讨论根据煤中含有的元素,分析煤的燃烧可能产生哪些气体?在学习CO2时,我们知道CO2会与水反应产生碳酸,请同学们推测SO2会与水反应吗?产物如何呢?说得不错,SO2和NO2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展示酸雨危害图片]问:50多年前,中国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拉杆及其石柱上的浮雕,花纹清晰,现已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失去造型轮廓。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酸雨有如此大的威力,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集气瓶中为SO2和少量水的混合物,两者混合后生成亚硫酸,用以模拟酸雨。烧杯中液体为水,供大家做对比实验。同学们可以先预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归纳:酸雨会使存在于土壤、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和湖泊,使得鱼类大量死亡,并使水生植物及引水灌溉的农作物,累积有毒金属,将会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影响农林作物叶部的新陈代谢,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出,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而枯萎死亡。湖泊酸化后,可能使生态系统改变,甚至湖中生物死亡,生态机能因而无法进行,最后变成死湖。[教师]根据上述实验,请同学们考虑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首先分析空气中的SO2来自于哪里?如何减少SO2的排放? 煤中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产生CO2;不完全燃烧产生CO;含有硫元素,燃烧产生SO2;含有氮元素,燃烧产生NO2。其中CO2造成温室效应,CO为有毒气体。煤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烟尘。应该也可能和水反应产生酸。风吹、酸雨、水渍,使之风化。预测现象四人小组合作实验1、学生取出所带物品进行实验。2、分小组观察现象,讨论、交流。3、汇报。交流实验的结论: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对生态系统、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的排放原煤脱硫,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煤技术,对燃煤排放到大气中的烟气脱硫等。 复习原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实验探究的能力,并能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图片(城市交通、尾气排放)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请同学们讨论,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考虑石油中所含元素,分析尾气中的污染物有哪些?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目前各国在燃料的使用和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提示:可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燃料多为汽油和柴油。主要污染物为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很多公交车使用了液化气或天然气作燃料。使用无铅汽油、乙醇汽油、燃料电池、天然气等。还可以改进发动机观看图片及资料<小结>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第二课时)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已经严重威胁着地球,大自然已经给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地球的清洁卫士,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这种局势的蔓延呢?请同学们考虑:在现阶段,新能源还没有大量开发,如果我们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我们的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技术还能够飞速发展吗?既然同学们提到了开发新的能源,那么,请大家将搜集到的世界各地正在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新能源的资料和素材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小结:目前各国正在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新能源有:乙醇、氢气、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水能等。在上节课中,有同学介绍了现在的汽车有使用乙醇汽油和燃料电池的,乙醇汽油是将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而燃料电池则是氢气与氧气燃烧产生水和能量,因此我们今天就来更具体地了解乙醇和氢气。请同学们阅读P142~143,讨论交流后完成下列表格。归纳展示各种新能源的图片和资料<小结> 地球,人类共有的家园。环保,与未来紧密相连的话题。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一份爱心,让我们共同呵护与拥有。 [讨论]杜绝化石燃料的燃烧。不能。只能尽量减少使用,但不能完全杜绝。[学生]可以开发新的能源。交流展示[学生讨论]乙醇氢气化学式原料燃烧方程式优点待解决的问题[分组讨论]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煤、煤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酒精等各有什么优缺点?你认为使用哪种燃料较好?性价比可参考资料。交流讨论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纠正错误,肯定成绩,增强自信。培养团队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整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课题三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课时)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加入的物质 现象 结论或解释
植物叶子
果皮
镁条或锌粒
大理石
美人蕉或一串红
碳元素 CO 有毒气体
1煤的燃烧 CO2温室效应
硫元素 SO2
氮元素 NO2 酸雨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第二课时)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新燃料和新能源
2乙醇和氢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的教学思想。
1、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景,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的开始通过课件展示燃料给人类带来的有益的用途,然后再过渡到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对化石燃料使用的改良措施和开发、使用清洁燃料产生迫切欲望。
2、本节课通过分小组进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观察现象,讨论问题、交流感想,从而对酸雨的危害有了亲身体验。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形式是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归纳小结,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心得
1、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话题,本课题燃料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燃烧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这些知识学生都有所了解,只是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因此可运用已掌握的一些知识与方法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教学中从日常生活入手,运用比较、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即化石燃料的合理使用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添加了美人蕉花和一串红的实验,主要因为这两种花在PH为4~6时,变色明显:美人蕉边部变黑色;一串红变为淡黑色。而且这两种花在十一月份都有,实验起来非常方便。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手脑结合,增强了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辩证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图片引题
讨论分析
实验探究
化石燃料产生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
影响环境
开发清洁燃料及其意义
反思评价
交流互动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化石燃料产
生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
影响环境
开发清洁
燃料意义
几种清洁燃料
新能源开发
小结
简述、讨论、科技栏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