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8-16 09: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六合区东沟镇初级中学 柳元兵
教学设计的思路分析
课题1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溶于水后消失的现象,自然地引入新授课。学生通过该现象并结合教师展示的动画,较为深刻地理解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原理。从而知道了溶液的特点及其成分。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唯一的溶剂,而且物质能否溶于水主要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分析知道了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关于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首先从实验这一宏观角度入手,使学生意识到该现象是的确存在的;并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既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通过动画分析物质溶解于水的两个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溶液的理解,使学生自然地形成关于溶液知识的体系。
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从宏观角度引入,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样不但自然、直观易于理解而且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初步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或媒体
小组实验探究、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展示]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红色(品红溶液)、无色(碳酸钠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要求学生回答看到这五种液体后的想法。[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说明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其实这些都是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它有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活动与探究一]—它们到哪里去了?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 氯化钠蔗 糖高锰酸钾现 象结 论[教师]那么加入的三种固体药品到哪里去了呢?[展示食盐、蔗糖溶解于水的动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溶液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呢?那么什么是溶液呢?它又包括哪些成分呢?[教师边说边板书]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的组成:[教师]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刚才所制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吗?[教师]上述溶液的溶剂均为水,那么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活动与探究二]—水是唯一的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溶 剂溶 质现 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 油碘汽 油高锰酸钾结 论[教师]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中形成溶液,那么将一种液体加入到另一种液体中是否也可以得到溶液呢?[活动与探究三]—溶质一定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溶 剂溶 质振 荡静置结论前后水酒 精[教师]溶质除了可以为固体、液体之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请举例说明。[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酒精能溶于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液体均能溶于水呢?[活动探究四]—油能溶于水吗?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振荡现象倒掉液后的试管是否干净前后静置水和植物油在倒掉液体后的试管中滴入数滴洗涤剂并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观察现象。[教师]为什么洗涤剂能去除油污呢?[展示FLASH动画][教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有何启发与收获? 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实验完毕小组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溶液的特点。生通过思考得出如下结论: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夏天我们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实验完毕小组汇报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宏观角度分析直观、感性且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又是呼应前面所做的实验,使这节课呈现出整体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通过实验纠正了学生对溶液认识的片面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然过渡通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溶液,深切地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道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整节课以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培养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情景为先导,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对比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溶液和乳浊液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层面。但在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和乳浊液含义方面,学生仍然觉得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还要不断改进。
专家点评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溶于水并“消失”的现象作为新授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综观整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不留有痕迹。虽然本节课分为四个探究活动,但通过“它们到哪里去了?”“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油能溶于水吗?”等简单的语句自然地将这节课内容联系起来,整体较感强。因而使人感觉四十五分钟课堂就象几何证明一样,是授课者思维不断展开、演绎的过程。
2.从宏观现象入手,从微观角度分析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理解了溶液、乳浊液的实质,知道了两者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首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溶液、乳浊液,接着通过教师的动画展示、学生的归纳、分析,是其领会到了形成溶液、乳浊液的微观原因,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虽然微观内容比较抽象,但学生仍容易接受。
3.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探究溶液的用途。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酒精、汽水,以及去除油污的不同方法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去应付考试。。
4.总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体会等形式理解了溶液和乳浊液的实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了体现,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少,以至个别小组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和乳浊液的实质有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在今后教学中还需要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