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肥料(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化学肥料(第一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8-16 09: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年级化学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第一课时)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学 魏红保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2化学肥料(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化学肥料是对本单元课题1盐内容的延伸,是对盐这一概念外延的拓展和加深。教材通过日常的一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引出化学肥料,简要介绍了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小组合作、调查汇报
2、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首先通过出示两盆同时种植而生长情况不同的马蹄莲引出课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家庭、农资部门出售的化肥有哪些?在农村我们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油菜,你知道它们分别在什么时候施肥,这些肥料各起什么作用?进而了解本地区的化肥使用情况,明确这些化肥的分类及其作用。然后通过学生分组探究知道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化肥在施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化肥、农药在促进农业增产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大量的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增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农业生产中的作物与化肥的关系中获取化学知识,并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辨证的看待化肥、农药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肥料的种类、作用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认识到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负面效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肥知识的调查研究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并增强社会生产意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通过教师出示两盆同时种植而生长情况不同的马蹄莲,要求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从而自然的引出肥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项重要因素,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明确,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调查汇报、实物展示——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肥料有比较便利的条件,因此课堂中采用调查汇报的形式,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问题主要有:本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化学肥料有哪些,要求实物展示,并说出每种化肥对植物所起的作用;调查本地区小麦、油菜、水稻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情况;参观调查本地区的复合肥厂,了解复合肥的生产过程;走访农科站的技术人员,了解化肥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农村中简易的鉴别方法。化学肥料、农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及如何减少污染?),学生分小组合作调查,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调查结果,并要求展示本地区常用的各种化学肥料的样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本地区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水稻三种农作物,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施肥情况,这对于今后大部分学生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做好准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归纳小结、对比分析——化学的具体知识是化学教学的一个落脚点,因此对于学生提供的各种化学肥料要进行分类,进行归纳小结。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分类时常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确定分类标准,化学肥料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化学式中所含的N、P、K的元素种类进行分类,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资料分析、得出利弊——化学肥料的使用给农业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通过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化学肥料的使用带来的污染情况,就怎样减少污染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减少污染的一些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模式:调查汇报式
流程结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盆生长情况不同的马蹄莲
学生准备:分小组进行农村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
1.调查内容:(1)调查家庭、农资部门化肥的品种及农村常见农作物的化肥使用情况,并展示收集到的化肥样品;(2)调查化肥农药使用的利与弊;(3)调查本镇复合肥厂的生产情况。
2.调查途径:家庭、农资部门、工厂、互联网。
四、教学设计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师】出示两盆同时种植而生长状况不同的马蹄莲,分析生长不同的可能原因有哪些?【生】阳光、水分、温度【生】养分……【师】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很多,其中肥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家听说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是说明肥料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2.调查汇报、实物展示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师】我们同学家大部分种田,都种些什么作物呢 【生】小麦、油菜、水稻、大蒜、青菜、芹菜……【师】种植这些农作物你知道家庭、农资部门出售的化肥有哪些?并展示你调查时收集到的化肥样品。【生】碳酸氢铵、尿素、复混肥、氯化钾、氯化钾、硫酸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硼肥【师】回答很全面,在农村我们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油菜,你知道它们分别在什么时候施肥,这些肥料各起什么作用?【生】逐一回答,教师补充,得到下列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情况。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情况:类别次数时期肥料种类用量/每亩用途、作用第一次播种前复混肥、硼肥35-40Kg基肥第二次出苗之后(一叶一心)NH4HCO315-25Kg促使低位分蘖、形成大穗第三次12月底-元月10日NH4HCO3CO(NH2)235Kg防止第二年小麦出现早衰水稻、油菜全程施肥情况略【师】本镇农田3万8千亩,如果以每年碳酸氢铵每亩施肥50Kg,复混肥每亩50Kg,尿素每亩12.5Kg,你能算出每年我镇使用的碳酸氢铵、复混肥、尿素所需的总量各是多少吗?【生】碳酸氢铵大约是1900t,尿素大约是500t,复混肥大约是1900t 通过分组调查,集中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了解化学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了解化肥对促进农业生产的重大作用
3.归纳小结、对比分析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师】本地区使用的化肥有十余种,对作物的作用有所区别,如何进行分类?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生】讨论,得出化学肥料的分类 铵态氮肥:NH4Cl、NH4HCO3 硝态氮肥:NH4NO3、NaNO3 促进茎叶生长 有机态氮肥:CO(NH2)2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 促进根系发达 化学 钾肥:KCl、K2SO4 使茎杆粗壮 肥料 复合肥料:KNO3、NH4H2PO4、(NH4)2HPO4 微量元素肥料:硼肥 复混肥【师】目前农村大量施用复混肥,它与复合肥有什么区别 【生】复混肥是把氮肥、磷肥、钾肥按一定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常用(NH4)2SO4或NH4Cl与KCl、磷矿粉经过混合,加水形成灰色颗粒状,然后再烘干即可;而复合肥是指化合物中含N、P、K三种元素中的至少两种。【师】植物如果缺少这几种元素会怎样呢?观看图像 归纳小结,分类记忆拓展学生的视野直观,对比明显
4.资料分析、得出利弊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师】化肥还有农药在促进农业增产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大量的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你以说出所知道的一些污染情况吗?【生】1.对水的污染 2.土壤的污染 3.对大气的污染4.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师】怎样减少污染和危害呢 【生】1.合理使用2.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3.减少剧毒农药的使用,开发高效低毒农药4.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植物 …… 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教学资源:
水稻生长过程中施肥情况:
类别次数 时期 肥料种类 用量/每亩 用途、作用
第一次 播种前 NH4HCO3 30~35Kg 基肥
第二次 5~7天 NH4HCO3 7.5~10Kg 促使低位分蘖、形成大穗
第三次 7月底 CO(NH2)2 5~7.5Kg 延长倒三叶功能期,促进高产
第四次 8月15日破口期 CO(NH2)2 或KH2PO4 浓度1% 防止苗早衰
油菜生长过程中施肥情况:
类别次数 时期 肥料种类 用量/每亩 用途、作用
第一次 播种前 复混肥 70~80Kg 基肥
第二次 活棵之后到冬至前 CO(NH2)2 5~7.5Kg 形成壮苗过冬
第三次 初花期 CO(NH2)2 浓度1% 延长叶面功能期,促进高产
教后反思:
在《化学肥料》教学设计中进行如下思考:化学肥料在农村的使用非常广泛,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和阅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设计时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开展专题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不仅重视了知识的结果,更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中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专家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效地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在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背景下展开教学,过程细腻、开放而鲜活,十分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也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为一不可多得的亮点。(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龚颖潮)
归纳小结
形成观点
分析对比
理解新知
汇报交流
感受新知
合作探究
收集资料
氮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