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年级化学(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
南京市浦口区第四中学 杨延凌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本课题从生活和实验室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的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通过学习酸碱指示剂,从简单的实验中了解了酸溶液和和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知道了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酸和碱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用途等,并通过学生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常见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关于酸的腐蚀性可结合具体物质来介绍。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协作,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又能使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2、通过活动探究能简单归纳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思考其用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2、强化生活和实验中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1、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酸,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再从中选两种常见的盐酸和硫酸加以研究。自然过度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对于比较危险的实验如浓硫酸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等,可采用老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实验。其它的性质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老师要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要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类比分析,引起反思——在实验探究盐酸、硫酸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它们性质上的相似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性质为什么会相似,进而反思其它的酸会不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是学会了类比的思考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归纳小结,巩固新知——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应该以学生进行为主,可采用先小组内小结,再课堂上交流,最后老师加以补充的方式进行。然后再配以适量的练习训练,以巩固本课的新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你知道的酸有哪些? 你知道它们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各一瓶。 盐酸、硫酸、醋酸、果酸等。……观察实物,归纳物理性质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打开瓶盖有何现象?1、分别在两个已调零的天平上放上敞口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称出起始质量,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指针应该有 浓盐酸有挥发性,质量偏轻; 浓硫酸有吸水性,质量偏重。 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何变化?为什么?〈引导〉让学生自我小结并完成表格。2、想想看: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我们可选用什么试剂?为什么? 归纳小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回答:可能是浓硫酸,因为它有吸水性。 自我小结运用新知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浓硫酸在纸上写字〈演示〉(实验10-3)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让学生了解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问〉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采用直接向浓硫酸中加水的方法能行吗?”〈课件〉按学生猜想,照教材P52页图10-5装置进行投影实验现象对比。〈过渡〉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52页后看我的演示。〈演示〉按照教材P52页图10-6装置小心进行实验。〈提问〉1、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2、这两个实验在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吗? 观察到现象: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会危及到人身安全。触摸锥形瓶的外壁,感受温度改变情况。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并且主动回答:1、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2、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暴沸。 使学生了解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使学生明白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过程中渗透着安全教育。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追问〉用大量水冲洗的目的是什么呢?〈追问〉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目的又是什么呢?〈演示〉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逐滴滴入5%的碳酸氢钠溶液。 阅读教材并回答: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讨论、交流后回答:使浓硫酸稀释且带走稀释时放出的热量。观察到冒泡现象,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应急处理方法。为接下来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下面各小组就以盐酸、硫酸为例,按照投影的内容探究一下酸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时间8-10分钟。) 两人一组,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并将现象记录在学案上。小组间交流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和实验观察的能力。
〈提问〉盐酸、硫酸在组成和性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请你尽可能多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并与同学们交流? 讨论并试着归纳酸的相似性。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愿与大家分享吗? 自我梳理,本课重点。 自我总结明确重点
〈课件〉反馈练习 完成练习,当堂反馈。 及时巩固
作业:评价手册111~112 完成作业,巩固知识。 课后复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见两种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知道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本课的容量大,又是第一次同时学习同类的两种物质,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与交流又可能有一些不可预见性的事情发生。因此有些实验教师做,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言,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两种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进而总结出酸的相似性。
2、本节课能利用图片资料和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安全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案的设计中始终贯穿着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识,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3、本节课做到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现代教学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类比分析,引起反思
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