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年级化学(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浦口区石桥中学 林晓霞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内容分析: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两种常见碱的性质,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部分重要的知识,是后面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区分酸碱性溶液、化合物的除杂、制备等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碱的性质,在介绍化学性质时,采用探究式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注意活动与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生对酸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以后,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过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也学习了酸碱指示剂与碱性溶液的反应以及一些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回忆、类推与对比,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教学中主要通过常见的生石灰干燥剂引入学习内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再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最后由导电性实验挖掘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这些知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维度都有所见长。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碱及其溶液。
3.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能简单的归纳出碱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基本操作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2.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酸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进一步理解一切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情境导入——笔者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以及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现象导入新课,这既是课本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熟石灰制备的一个环节,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想了解与此相关物质的知识的动机。
实验探究——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由于学生缺乏关于这些物质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 “发现”知识,了解规律。从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中了解这个腐蚀性很强的物质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使用中要注意安全。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有的知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推测未知的知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否反应),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获取真知。
总结规律——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习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后,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构建为整体的知识板块,及时总结规律。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总结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相似性质后,为了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我们进行了导电性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分析、反思,不仅找到酸或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而且在课本中没有给出严格的酸、碱定义情况下,从电离的角度认识了酸、碱这两类化合物的特点。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反思,便于将学到的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一方面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总结,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出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知识体系去总结,并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容易出现的薄弱之处。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展示:旺旺雪饼等食品袋中的干燥剂。问题:在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有一个标注“干燥剂,不可食用”的小纸袋,你知道其中通常装有的是什么物质吗?它为何能起到干燥的作用呢?提问:生石灰与水反应有何现象?生成什么物质?展示:图片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可以煮熟鸡蛋,(讲解)生石灰与水反应后生成熟石灰,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属于哪类物质?在前面还学过哪些碱?简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碱,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性质,以它们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看标签汇报回答实验:在烧杯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的水,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现象。回答:属于碱,氢氧化钠、氨水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及其简单实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引导氢氧化钠的性质及用途:展示:取固体氢氧化钠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氢氧化钠并感知温度变化。(注意药品和水的用量,手不要碰到氢氧化钠及其溶液)问题:1、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2、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投影:鸡爪被氢氧化钠溶液腐蚀前后图片。提问: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简述: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它的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在使用是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是最好带好防护眼镜。提问: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该怎么处理? 学生分组操作后,观察描述并记录:1、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2、表面吸水、溶解3、试管外壁发热。阅读课本并思考得出:1、潮解。2、密封。3、能。回答鸡爪腐烂,说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是必须十分小心。学生阅读课本回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设计的问题仅仅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具体的物质让学生感知碱的腐蚀性。
实验引导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展示:材料引入:1、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2、用石灰砂浆砌砖抹墙很牢固。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和性质。提问:推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否反应?问题: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向相同体积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同时通入CO2气体,前者变浑浊,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甲同学认为:CO2能与Ca(OH)2溶液反应,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乙同学认为CO2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于是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你认为可观察到小气球有什么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演示:上述实验简述:你还能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课后讨论并画出实验装置图。提问:通过以上实验已验证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氢氧化钠应该怎样保存?为什么?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涉及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碳酸钙。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右图回答可能出现的现象并说出原因回答: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吸收二氧化碳。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实验装置的给出对学生有提示作用。在此问题的探究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展开讨论,可以在其它时间继续对此进行探究。
总结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相似的化学性质并实验: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归纳出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有哪些化学性质?友情提示:注意操作的安全和药品的用量。问题: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用途 学生总结:①都能与指示剂发生反应②都能与C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学生分组实验,各成员各负其责,观察并记录好实验现象,注意对比。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两种常见的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着对比、推理等是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得出了碱的相似性质,又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实验探究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设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酸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这一结果?演示: 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提问:1、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3、酸碱为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从性质由组成与结构决定来考虑。观察现象,“小灯泡亮了!”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能导电的是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2、导电是因为这些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3、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H+); 碱溶液中都有氢氧根离子(OH–)。 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考虑的方向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反思、整理、归纳、小结合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断提高。
小结本节内容: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从知识体系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并指出学生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小结。完成反馈练习 学生多方面评价自己的收获,产生更大的自信
教后反思
1、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利用日常生活中食品包装带中的干燥剂引出氢氧化钙及常见的碱类物质,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中观察NaOH的物理性质、NaOH溶液、Ca(OH)2溶液与指示剂反应、Ca(OH)2溶液与CO2反应实验,便于学生操作,因此设计为分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已熟悉Ca(OH)2溶液与CO2反应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NaOH与CO2是否反应,把学生引入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NaOH与CO2反应教材中没有设计实验,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直接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不吹自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是另一难点。笔者采用演示实验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酸碱溶液都能导电,利用投影分析盐酸、硫酸溶液中离子的共同点,从而从理性上知道不同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分析碱溶液中的离子得出碱溶液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3 、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或小组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4、本节课容量大,对于NaOH与CO2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可以小专题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