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年级化学(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一课时)
浦口区第四中学 周世东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主要包括中和反应、酸碱度的测定——PH两个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延续和深化,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了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分析归纳实验得出中和反应、盐等概念,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对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本节课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巩固练习。
2、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新课的导入上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广告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盐是化合物中的一类物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逐步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之间的反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情境引入——笔者通过播放录像益达无糖口香糖广告,通过学生电视广告中获得的信息,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嚼益达无糖口香糖可以平衡口腔酸碱度”,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引入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本节课采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学生并未观察到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研究设计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使问题获得解决;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如:酸性土壤为什么可以通过加入熟石灰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并进一步完善酸和碱的性质,使知识更加完整化、系统化。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这一实验中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现象;为什么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而不加入紫色紫色蕊呢?为了进一步学习酸碱指示剂在一定酸碱度范围内变色奠定基础。
三、教学设计流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播放录像益达无糖口香糖广告)“咀嚼益达口香糖,平衡酸碱度”。口腔内的酸碱之间会怎样呢? 回答:发生反应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增强求知
板书: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指点。思考:1.观察到什么现象?2.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 组内合作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并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正确回答问题,同时产生疑问: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讨论、交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引导评价:在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评价哪个组的实验方案更方便操作,更快捷。 展开讨论,相互评价设计的方案,并从讨论中汲取信息,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 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实验探究: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巡回指导实验的进行情况。 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获得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提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麽?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什么物质呢?电脑动画:NaOH + HCl反应的微观过程,讨论上述反应中离子的变化 。讲解:酸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实质是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回答:有新物质生成回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酸中的酸根离子和碱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新的化合物。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确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复习旧知从微观上使学生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为理解中和反应打下基础。
演示:新制的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练习: Cu(OH)2 + H2SO4 —— NaOH + H2SO4 —— Ca(OH)2 + HCl —— 分散难点,及时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铜的构成特点。引出盐的概念和中和反应,并分析中和反应特点。板书:中和反应 盐 回答:这些物质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CO2+2NaOH=Na2CO3+H2OFe2O3+6HCl=2FeCl3+3H2O 比较、归纳 巩固中和反应。
提问:同学们实验后的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应该怎样处理?了解了中和反应,你是怎样理解酸碱平衡的?请用生活实例说明。总结板书: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不能直接倒,应将其中和以后再倒入废液缸例举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酸雨、酸性土壤的改良,工业酸性废水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提问:请同学们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归纳:已学习的酸、碱的化学性质。 反馈练习 使酸碱性质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广告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教师只是在其中引导得出最佳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而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酸和碱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