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氧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单元 课题2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2)本单元是继“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教材分析:(3)由于刚起步,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 教材分析:深入挖掘教材:1、铁丝燃烧重新回到正文部分
2、实验中水的不同用途
3、两道讨论题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学习了课题1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能力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以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从细微处入手,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性质以及化合反应、氧化反
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及联系
难点突破:1、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改进P35讨论1,设计成实验报告,引领学生从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不同角度去观察记录实验,并对比、思考、讨论,升华到物质燃烧现象与氧气浓度的相互关系。难点突破:2、对于反应类型,利用P35讨论题2 ,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角度,把握化学变化分类的标准,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教学方法:(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明示问题引导解决问题评价总结问题引入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升华与应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投影:大气中氧气的形成和循环过程
学生回忆已知有关氧气的信息。
带大家一起来个深呼吸,尝试描述氧气的有关性质。(启发学生从氧气的日常用途上考虑)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硫燃烧的实验教师演示,木炭、铁丝、蜡烛的燃烧实验学生尝试。目的是便于学生后续分析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 讨论分析教学过程: 归纳总结1、氧气支持燃烧。
2、反应现象。
3、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氧气的浓度有关。
4、实验中水的作用。(学会比较、归纳)
5、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后续学习)课后组织学生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定氧气浓度与铁丝能否燃烧的关系教学过程: 内容展开P35讨论2
启发学生分别从下面方面考虑:
是否生成新物质的角度;
反应物组成、生成物组成的角度;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的角度。
独立思考、表达交流、自我评价教学过程: 讨论深化举例说明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教学过程: 拓展应用氧化反应的分类
尝试解释生活中一些氧化反应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 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通常状况)
② 密度:略大于空气
③ 水溶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二、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自主学习:[资料链接]
http://www.pep.com.cn/huaxue/index.htm
http://www.ep.net.cn
http://www.chinahbo.org.cn
http://www.jshs.com
http://www.fireone.com.cn
评价方式:除完成课内外的作业、单元检测,分数记入成绩册以外
到医院或诊所调查了解医用氧气瓶的颜色、构造及使用原理,为什么有些病人要吸氧,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可与语文老师一同操作)
将小金鱼放入冷开水中观察记录呼吸状况或去附近农贸市场调查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教学反思:1、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难免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教师既要充分预设可能的情况,又要有应付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教学设计时可以打破章节的束缚,将前后知识贯通,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授人以鱼→授之以渔→悟其渔道”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