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复习课 导学案
化学老师寄语: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
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一)、目标感知,解读大纲
【操作】用课件展示上节课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本节课的目标。
【目的】使学生明确应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要点是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能力要求是什么等,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注意事项】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 5分钟
(二)、知识归纳,构建网络
【操作】
1、通过课件将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过程展示,让学生思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教师把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过程展示在银幕上。
【目的】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一是可以查找自己掌握知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二是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注意事项】教师提问要切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语言要精炼,问题要明确、巧妙,有层次性;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要灵活多变。
【时间】5分钟
(三)、考点展示,分组探究
【操作】
1、展示习题:运用计算机将本节课的三个类型的题目分别展示给学生。
类型一
求某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参加或生成的质量例.对90g水通电一会后,测的剩余81g水,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类型二、求相对分子质量
例: 2 A +B=2C的反应中,1.2克A 完全反应生成2克C,又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类型三、求化学计量数
例:在2A + B=2C+ D的反应中,若B、D的质量比为12:9,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6:9,则B、D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最简比)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的解题关键、思路、方法和答案。
3、学生分析: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对所展示的题目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并由其他组成员对分析人在讲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
4、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性的点评,总结出解题的方法。
5、师生总结:题目讨论结束,教师指导学生对习题讲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
6、平行题练习: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得出规律之后,然后再把这种规律应用到其它相似的题目中去,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目的】利用多媒体将,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1、提出解决方案2、寻找理论依据3、会分析解决问题。讨论时,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感受、启发、点拨,待学生讨论透彻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解答其他各组的质疑,完成师生共同评估,最后教师小结。
【时间】 15分钟
(四)、检测反馈,设疑解惑
【操作】
1、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重点难点,设置成试卷,以课件的形式投影到银幕上,限时完成。
2、检测反馈后,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评与答疑。
【目的】学生复习本节课以后,对“双基”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已经达到要求,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所以必须及时检测,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注意事项】选题原则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科特点,还需注意设计具有拓展性的问题。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动手时,教师可来回观察学生书写情况,搜捕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反馈的信息及时、可靠,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了如指掌,为后面的讲评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教师的讲评答疑要做到:刺中要害,揭示本质,详略得当,彻底澄清学生中的疑难问题,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时间】 15分钟
化学老师寄语: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
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达标检测]:
1、点燃H2、O2和N2混合气体20g,完全反应后生成18g水,则剩余的气体不可能是( )
A、 H2、O2的混合气体 B、 O2和N2混合气体
C、2gN2 D、 H2和N2混合气体
2、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5g氧化镁,则所消耗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镁2g 、氧气3g B、镁3g 、氧气2g
C、镁1g 、氧气4g D、镁4g 、氧气1g
3: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铁,那么铁 氧气 四氧化铁的质量比为( ) 56:32:232 56:16:232 56:64:232 168:64:232
4:在4A+5B===== 4C+6D反应中,已知34gA与80gB完全反应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68 B.34 C.17 D.51
5、在2A + B=2C+ D的反应中,若B、D的质量比为12:9,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6:9,则B、D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最简比)
6: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可以制氧气,若混合后生成了3.2克氧气,请问需要12%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
等级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