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碍…盛衰岂无凭碍…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碍…离合总关情碍…担当生前事碍…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故事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4.语破奸心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插 叙
杨修之死的原因?(试从文中找出依据)探究甲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乙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辩 论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观点汇总
(1)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妒忌他的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连串的事件也说明了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只是在等待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2)杨修恃才放旷,他太锋芒毕露,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也确实是咎由自取。
(3)杨修已被卷入曹氏家族的帝位之争。因为文中所叙六件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如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梦中杀人事件;另一类是有关政治的,如告发曹丕,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这些事已涉及到曹氏的“家事”。而后来曹操“亦不喜植”,所以当他立曹丕为太子时,要剪除曹植的羽翼,以维护曹丕。杨 修 之 死 杨修之死的原因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解揣摩(一)
根据文中的七件事分析杨修性格特征。以“读了……,我认为杨修……。”为例说一句话。示例: 1、读了园门改阔,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自负,恃才放旷。
2、读了众人分酥,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3、读了梦中杀人,我认为杨修点破了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是他鄙视虚伪仗义直言的体现。
4、读了吴质事件,我认为杨修行动过于轻率,缺乏心机。
5、读了计出邺城和为植答教,我认为杨修卷入曹室争斗之中,自惹其祸。恃才放旷 毫无心机
终于招来杀身之祸。理解揣摩 赏析曹操1、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就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表现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高级幕僚,不思帮助曹军解困,反而泄漏军机动摇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刚愎自用
阴险残忍
机变狡诈 “古来第一奸雄”总结人物性格特征明确: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赏读课文. 你能总结出本文独特写人的技法吗?
明确:1七个事例各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
还原历史课外延伸杨修之才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下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调味用姜蒜)臼(jiù,舂米的器具)”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历史上的杨修之死操妒修能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在《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曾为袁绍著文辱骂过他祖宗的陈琳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操)请署仓曹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曲略》曹操杀杨修最早见《三国志》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曲略》 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矣。”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由此可见曹操杀杨修实不得已。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历史上的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pk曹操的戏剧舞台形象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
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使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我们说到曹操,往往会联想起《三国演义》中虚伪、奸诈的曹操;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红脸的奸臣。因为罗贯中在这部巨作中,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 。
作者为何这样写? 历史是历史,历史资源是历史资源,当人们成为三国这一资源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之后,三国就变成了人们抒发情怀的“实验田”。
——韩唐《三国十讲》 巩固扩展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韬 光 养 晦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敛藏才智,不使外露课堂小结:<<杨修之死>>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感悟…… 小 说 中 的 杨 修 走 了,留 给 我 们 的 是 无 尽 的 思 索……
如 果 我 们 用 功 利 的
目 光 审 视 杨 修,那 么 他
的 举 止 无 疑 是 自 取 灭
亡,令 人 费 解。 然 而,在 杨 修 身 上,我 们 却 可 以 感 受 到 什 么 是 个 性 飞 鸣,什 么 是 疏 放 洒 脱,什 么 是 君 子 坦 荡 荡,什 么 是 独 步 啸 群 雄。 斯 人 已 逝,作 为 生 者,我 们 可 以 选 择 韬 光 养 晦 的 人 生 哲 学。然 而 , 我 们 不 应 该 鄙 弃 甚 至 打 击 那 些 才 华 外 显 、放 旷 直 言 之 人。因为,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小结 试一试:杨修的死,留给曹操的是悲痛?懊恼?遗憾?还是……同学们,依你对曹操的了解,他会在杨修墓前(也可以在他自己心里)替杨修拟一幅怎样的挽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