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枣核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chèn”)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体会文题的精妙。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
学情分析: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虽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还是比较易于学生理解的 。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方法:
1.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2.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教学理念:
围绕重点,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chèn”)及新词,认读1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及段落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作品《枣核》。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
萧乾,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1)指生读字音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核潜艇(qián)
嵌(qiàn) 泛舟(fàn) 玛瑙(mǎ nǎo )
衣兜(dōu) 山坳(ào) 胡同 (tòng)
(2)选择字的准确读音:
枣核(hé hú) 核hé 口语有时读hú
机械(xiè jiè ) 械读xiè 不读jiè
匀称(chèn chēng) 什么时候读chēng
(3)解词(可以由学生质疑并交流):
①蹊跷:奇怪。
②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不实的动作)
③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④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寿命不长了。风烛:风中摇摆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剩余的年岁。
⑤不约而同:事先并没有过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⑥倘若:连词,表示假设。
⑦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
⑧殷切:深厚而急切。
⑨匀称:均匀。
⑩追忆:回忆。
2.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10个)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
4.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默读,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递过去。他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托着贵重的珍珠玛瑙。
(3)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5.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1自然段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2、3自然段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4——9自然段写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导: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使我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10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议枣核)
6.整理:按着这样的行文思路,课文可分几段?
第一部分(1)写访美前,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要枣核
第二部分(2—3)写在美国的车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托枣核
第三部分(4—9)写在朋友的家里,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谈枣核
第四部分(10)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议枣核
7.指生读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文章。作者的同窗,虽身居异国他乡,却心系故乡。再读全文,初步感受一下文中朋友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听写字词
3.自读批注:从哪些语句具体感受到了朋友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体会文题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爱国、思乡”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那么,作者是怎么样围绕枣核来表现“爱国思乡”这一主题的呢?
二、朗读品味,感受思乡
1.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朋友在美国生活得好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8)
生:同窗生活得不错。家住“美丽的山城”,住的是一所“三层小楼的‘大房子’,有草坪,有车库,有后花园,可见生活十分优裕,家庭和事业都如意……”
2.看来,朋友生活得非常舒适。然而朋友生活在异国他乡感到满意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来了?(6自然段)
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生读:
导: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尽管“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3.从朋友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游子浓浓的恋家乡、恋故土之情。默读课文,找一找友人的哪些言行表明他在思乡?勾画最能表达朋友“思乡爱国”情感的语句。
4.可以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段,也可以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学的成果。
5.全班交流:
(1)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指导朗读: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栽垂杨柳、睡莲池、还有花园一角的北海(北京的北海公园)、假山石、泥制小凉亭,一座红庙,从唐人街买来的一尊白塔……这些都是家乡北海公园的具体再现,寄托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2)想试种家乡的枣树。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了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指导朗读:从朋友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游子浓浓的恋家乡、恋故土之情。现在我们明白了朋友为什么不远万里,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原来朋友所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呀!原来几颗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3)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朋友的这种真挚的情感?
交流: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指导读:是呀,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中国人是最依恋故土的,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三、揣摩语言,体会心境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朗读。如再三(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殷切(拥抱之后,他就殷切的问我:“带来了吗?”)、托(他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托着贵重的珍珠玛瑙。)劈头(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挑选(假山石,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
2.小结:文章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四、深度拓展 ,学习表达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1)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
要枣核——用途蹊跷
托枣核——如获至宝
谈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2)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小结:枣核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构思非常精巧,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五、联想赏析,升华情感
1.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2.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
板书设计: 枣核
要枣核 再三托付
托枣核 如获至宝
谈枣核 为解乡愁
议枣核 民族之情
相关资料:
古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悲歌》)
近代诗:
乡愁
作者:余光中 作者:席慕容
小时候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我在这头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母亲在那头 仿佛雾里的回首别离
长大后 别离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我在这头 永不老去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课后小结:
思乡
爱国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了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