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

文档属性

名称 分子和原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9-16 19: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说课教案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95年10月第1版第二章的第一节分子,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第二章比较集中的介绍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初步建立了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通过本章学习不仅能将绪言及第一章所学内容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还为继续学习后几章内容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第一节分子的学习为学生在物质的微观世界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传授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子的概念
(3)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从而达到会运用分子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的目的。
2.能力形成目标;
通过对物质极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等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辨证统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4.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
(1)关于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微观想象能力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 学生辨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微观粒子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对初学者来说,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故确定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二 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初学者往往不会灵活地将化学知识同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化学用语,尤其是对构成物质微粒的微观世界的建立有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演示和微机模拟等手段来完善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使学生从掌握知识转变为形成探求知识的能力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这节课应以实验为主,辅以微机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建立微观粒子运动表象,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取形成探求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微机模拟以及投影片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预期目的。四.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