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

文档属性

名称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09-24 12:26:00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化学方程式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
罗山二中 许成群
说课流程: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课在初中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构建理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此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说教法
理论依据: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同时辅之以多媒体。
三、说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2、学法指导: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师生互动、知识升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一斤黄豆能生长出多少斤豆芽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黄豆生长成豆芽后质量是增大、变小、还是不变?
2、猜想与假设:黄豆生长成豆芽后质量增大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4、动手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
6、得出结论
引出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物质质量的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2、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变大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动手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
二、实验探究、讨论发现
分组科学探究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多媒体展示过程)
展示实验报告并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反应前砝码的总质量是______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克.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砝码的总质量是______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组科学探究实验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多媒体展示过程)
展示实验报告并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反应前砝码的总质量是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克.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反应后砝码的总质量是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由学生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多媒体展示资料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师演示实验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设问:为什么反应后质量会减轻呢?你能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教师演示实验二:镁燃烧实验
设问:为什么反应后质量会减轻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设计了如下习题
1、为什么高锰酸钾被加热后燃烧后留下的固体的质量小于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经称量发现生成黑色固体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铁丝的质量大,你知道原因吗
三、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并设问:
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吗
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回答下例问题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反应前后各微粒的分子个数
3原子数: 反应前氢原子: 4 反应后氢原子: 4反应前氧原子: 2 反应后氧原子: 2
相对质量:反应前: 2×(1×2+16)=36 反应后:1×4+16×2=36
由学生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质量守恒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请你用Yes或No回答
1、化学变化过程中质量总是守恒的( )
2、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会发生改变( )
3、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  )
4、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 )
5、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一定发生了变化,原子可能发生了变化( )
6、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质量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
7、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 )
8、法轮功鼓催发功能使土变金是否有科学道理?
9、、已知2NO+O2=2A,请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的化学式________
叶绿素
10、植物光合作用时发生如下反应,CO2+H2O 光照 淀粉+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元素.
五、师生互动、知识升华
我学会了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宏观——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 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六、教学设计思路
1、以日常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2、分组实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4、快速抢答,幸运闯关,巩固新知
5、师生互动,知识升华(共32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制作:河南省罗山县第二中学 许成群
指导:罗山县教学研究室 罗耀章
邮箱:xu7321007@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课在初中化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构建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此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 涵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同时辅之以多媒体。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实验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1.学情分析
2.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创设
情境、
引发
问题
实验
探究、
讨论
发现
动画
模拟、
突破
难点
联系
实践、
学以
致用
师生
 互动、
知识
升华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斤黄豆能生长出多少斤豆芽
1、提出问题:黄豆生长成豆芽后质量是增大、变小、还是不变?
2、猜想与假设:黄豆生长成豆芽后质量增大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4、动手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
6、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2、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变大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动手实验
5、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探究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组探究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填写实验报告:
反应前砝码的总质量是______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克.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砝码的总质量是______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实验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填写实验报告:
反应前砝码的总质量是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_克.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反应后砝码的总质量是___克,天平左端物质的总质量是_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分组探究实验二: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
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演示实验一: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为什么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呢?
你能解释原因吗?
演示实验二:镁燃烧实验
为什么反应后质量会减轻呢?
你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讨论: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水 氢气 + 氧气
通电
2H2O 2H2 O2
原子数: 反应前氢原子: 反应后氢原子:
反应前氧原子: 反应后氧原子:
相对质量:
4
4
2
2
反应前: 2×(1×2+16)=36
反应后:1×4+16×2=36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分子数目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 目和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
1、化学变化过程中质量总是守恒的( )
2、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会发生改变( )
3、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  )
请你用Yes或No回答
4、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 )
Y
Y
N
Y
5、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一定发生了变化,原子可能发生了变化( )
6、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质量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
7、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 )
N
Y
Y
1、为什么高锰酸钾被加热后留下的固体质量小于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经称量发现生成黑色固体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铁丝的质量大,你知道原因吗
学 以 致 用
  法轮功鼓催发功能使土变金是否有科学道理?
去伪存真
相信科学
1、已知2NO+O2=2A,请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的化学式________
NO2
2、植物光合作用时发生如下反应,CO2+H2O 淀粉+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元素.
叶绿素
光照
C、H
O
我学会了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本 节 课
四、板 书 设 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
各物质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
宏观——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 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
1、以日常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2、分组实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4、快速抢答,幸运闯关,巩固新知
5、师生互动,知识升华
制作人:许成群
邮编:464200
电子信箱:xu7321007@
电话:13837660056
QQ:1006333045
指导:罗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