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2008.4
解读一:省中考化学试题来源
(一)来源于样题信息的中考题(如2006年)
知识考法相似:
1、21题与样题23;
2、25题与样题14;
3、27题与样题20;
4、31(1)题与样题19(3);
5、30(1)与样题29(1)。
形式考法相似:
1、32题与样题32;
2、33题与样题33;
3、29(1)与样题31(1);
4、19题与样题19;
5、22(1)与样题18(1);
6、11题与样题30(2);
7、9题与样题13;
8、13题与样题12;
9、7题与样题6;
10、8题与样题2。
情景信息相似:
1、18题样31题——红磷燃烧;
2、22题与样题4——酸雨;
3、2题与样题18——乙醇汽油
(二)来源于素质测试题信息的中考题(如2006年)
1、2题与测三2;
2、8题与测一8;
3、20(1)与测二27题;
4、21题与测一22题;
5、25题与测二6;
6、27题与测三20题;
7、22(3)与测二21(2);
8、33题与测三33题。
(三)来源于各地中考试题(如2007年)
1、3题——2005年南京;
2、8题——2005年广州;
3、9题——2006年江西、广安;
4、12题——2005年眉江(中标18页13题);
5、16题——2006年缓化;
6、22(2)题——2006年佳木斯;
7、24题——2005年河北;
8、26题——2006年烟台;
9、27题——2006年镇江(素测二26题)。
1、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2006年8、29(1)题;2007年9、20(3)题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006年12题
3、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2005年14、15题;2006年16题;2007年4、8、21(4)题
4、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2006年29(2);2007年21(2)
解读二:2005—2007年省
中考化学考点分析
(一)科学探究
5、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2005年29题;2006年30题;2007年26题、28(3)题
6、能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2006年11、31(2);2007年14
7、能从所给情景中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对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2005年27、、28题;2006年31(3);2007年(26(3)题)
8、能依据所给的事实与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并加以解释或评价、说明:2005年30、31题;2006年26、30(2);2007年23、27、28(3)题
地球周围的空气
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006年18(2)(3)、21题;2007年6B
2、空气污染与防治:2006年24题
3、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2007年28(2)
4、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法:2005年29题;2006年30题;2007年26题、28(3)题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水与常见溶液
1、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水的污染与防治:2005年6、17(1)、24题;2006年17(2)、27题;2007年20(4)题
2、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涵义:2005年11题;2006年13题;2007年4A、21(1)题
3、混合物的分离:2007年21(2)题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006年12题
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005年32题;2007年6A、20(2)题
金属与金属矿物
1、常见金属的特性与应用:2005年20(2)题;2006年17(3)题;2007年6D题
2、金属锈蚀方法与防治:2005年21(1)题;2006年17(4)题
生活中常见的单质与化合物
1、碳的性质与用途:2007年4B、2007年17(4)题
2、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与用途:2005年12、20(1)(3)题;2006年16、19题;2007年6C、8、15、17(1)题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005年16、27(2)题;2006年16A、18(4)、22(2)题
4、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2005年8题;2006年23(3);2007年5题
5、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2005年23题;2006年23题;2007年24题
6、化学知识简单规律的归纳与运用:2005年19(1)题;2006年15、21题;2007年22(1)题
7、化学知识的原因解释:2006年20题;2007年20题
1、物质的分类:2005年2题;2006年2、9题;2007年10、19(1①)题
2、知道物质的构成,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现象:2005年10题;2006年6、20(1)题;2007年13、16(1)、17(2)题
3、结构示意图:2005年7C题;2006年7题
4、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2005年9题;2007年19(1)(2)、20(1)题
5、元素周期表:2005年7题;2007年22(2)题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6、化合价的含义:2005年19(1);2006年9D题;2007年16(2)题
7、化学式的含义(化学用语):2005年4、13题;2006年5、17题;2007年16(1)、19(1③④)题
8、能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2005年13B、18(2)题;2006年32题;2007年11、19(1②)题
1、变化与性质的识别:2005年3题;2006年20(1)、22(1)题;2007年1题
2、化学变化的能量变化:2006年19(4)题;2007年12题
3、化学研究的范畴:2005年1题;2006年1题
4、化学变化的条件:2005年5题;2006年10题
5、认识化学反应类型,解释现象:2005年19(2②)、23(3②)题;2006年19(②⑥)题;2007年18(2)、21(3)、24(2)题
6、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判断:2005年22题;2006年14、26题;2007年23题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7、质量守恒定律:2005年30(3)(4)题;2006年18(1)(2)题;2007年19(2)题
8、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005年19(2①)、20、23(3①)、29(2)(3③)题;
2006年18(3)、19(①③⑤)、22(3)、23(3)(5)、30(1⑤)、31(1)题;2007年16(3)、23、24(2)、25(1)、
26(2)、28(1)题
9、化学综合计算:2005年33题、2006年33题、2007年29题
1、燃烧条件与灭火:2005年21(2)(3)题;2006年25题;2007年25(2)题
2、化学能源与资源的利用:2006年17(3)题;2007年18(1)(2②)题
3、化学物质与健康:2005年9、18(1)、26题;2006年4、17(1)题;2007年2、3题
4、化学合成材料:2005年年25题;2006年3题;2007年4C、7题)
5、保护好我们的环境:2005年24题;2006年22、24、27、28题;2007年18、20题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解读三:2008年中考
化学命题趋势
2008年的考试将仍然坚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及个性发展,有利于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仍然将“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始终。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亲身感受中学习化学,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理解和解决生产、生活、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2008年的试题将会继续从生活中寻找“题眼”,关注学生经验,聚集社会热点,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身边处处在化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与价值观。
一、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实际应用
例1(2007年云南)小波学习了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知识后,对家里几种生活用品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的生活用品最容易腐蚀铁制下水管道的是( )
序号 A B C D
生活
用品 厕所洗
洁精 牙 膏 肥 皂 厨房洗
涤剂
pH 2 8 10 12
例2(2005年云南省)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墙壁会“出汗”(墙壁出现潮湿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藏家收藏清朝末年的铝制品至今仍保存完好,原因是在常温下,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______________;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一些含有小苏打的饼干具有缓解人们常说的胃反酸症状的作用,其原因是 ;
(4)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 ,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
例3(2005年云南省)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或现象。
(1)观察盛水的铁锅(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铁锅最易生锈的部位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家庭中防止菜刀锈蚀最易做到的防锈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是生活中常用到的可燃物,蜡烛只需一根小火的火柴就可将其点燃,而煤通常需用燃着的木柴才能将其引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煤矿矿井中要严禁烟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例4(2006年云南省)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序号 现 象 解 释
A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 水分子变大了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蔗糖溶解在水里 蔗糖分子比水分子小
D 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 气体分子间隔变大
立意解析: 注重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与化学知识的联系,揭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悟化学知识,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点评:
题目以图示、表格等方式巧妙地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物质与化学中的pH、 CO2 、生锈、燃烧等知识联系起来,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其从中升华出化学知识,领悟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科学探究既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过程体验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中考命题须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和科学探究。
2008年我省中考化学命题将会继续加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将继续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进行考查。探究性试题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二、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例1、(2005年云南省)将通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某学习小组为了看到与溶液反应的明显外观现象,并同时利用这一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过程及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整套装置(包括及溶液)放在天平上称量,测得质量为78.2g。
(2)用力推压注射器栓塞向密闭的软塑料中注入10mL NaOH溶液(装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握紧注射器和塑料瓶用力振荡,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同时还能看到 ,原因是 。
(3)静置片刻后,将整套装置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测得其质量仍为78.2g,你对这一结果的解释 。
(4)通过上述探究实验,你得到的启示:
①若采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让化学反应在_________;
②为了进一步证明与溶液确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还能想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例2(2005年云南省)为测定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取适量混合物样品,加水配成溶液;
第二步:再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测定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1)该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明显的疏漏,请你帮他们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订正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其测定的原理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
(3)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在订正后的方案中,判断加入的BaCl2溶液已足量的方法是 。
例3(2006年云南省)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将三包黑色粉末(分别是细铁粉、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和三瓶无色溶液,分别发给三个学习小组进行物质签别等问题的探究;每组一包黑色粉末和一瓶无色溶液;各组取样放入试管中混合后,甲、乙两组都观察到有气体产生,丙组观察到无色溶液变蓝色。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1)写出丙组试管中无色溶液变蓝色的化学方程式: 。
(2)请你对甲、乙两组的黑色粉末和无色溶液是什么物质进行大胆猜想:
甲组:黑色粉末和无色溶液是 ;
乙组:黑色粉末和无色溶液是 。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甲组或乙组的黑色粉末是哪一种。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例4(2007年云南省)在做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时,甲同学将稀盐酸滴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触摸试管有灼热感,于是他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是乙同学提出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1)你认为乙同学提出异议的理由是 。
(2)针对乙同学提出的异议,请你和甲、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
【实验设计】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与药品:烧杯、胶头滴管、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固体、稀盐酸、蒸馏水。
实验过程(请补充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然后用玻璃棒搅拌,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然后用玻璃棒搅拌, 。
步骤二: ,再将适量的稀盐酸加入步骤一所得溶液中,振荡,然后按步骤一所填内容进行操作。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
立意点评: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作为载体,将其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为体现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各地中考命题都有意把试题创设为学生虚拟参与的创新与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出现了“新知识的迁移”、“信息搜索”、“重大问题讨论”、“热点专题探究”等极具教育性和时代感的命题模式。
三、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基础
例一(2005年云南省)设法将转化为,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科学文献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促进分解产生,且自身的质量不变,又可重复使用,你认为在此反应中是 ( )
A. 供氧剂 B. 粘合剂
C. 催化剂 D. 防腐剂
例二(2005年云南省)今年,我省遭遇近25年来最严重的旱情,给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都带来困难,为缓解旱情,有关部门实施了人工降雨。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
(1)人工降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通常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请结合下表回答:
我国人均水量约为(为单位符号:米3/年),居世界第八十几位,水资源紧缺程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缓解旱情,从我做起,你对节约用水有何建议?(至少答出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资源紧缺程度 轻度缺水 中度缺水 重度缺水 极度缺水
人均水量(m3/ml) 1700~3000 1000~1700 500~1000 <500
例三(2006年云南省)“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可在一定范围内再次使用的非饮用水,现有一种含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和泥沙且还有一定臭味的生活用水(成分已作了简化),根据你了解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欲除去污水中的菜叶、塑料和泥沙,可采
用 的方法。
(2)要除去污水中的臭味,通常采用的物质是 。
(3)此污水经过去渣、除臭处理后即可作为生活清洁(如冲厕所、洗车)等用水,你认为“中水”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
例四(2007年云南省)有些地方人们常用煤来烧水、取暖等,其燃料有的是制作成型的“蜂窝煤”。
(1)“蜂窝煤”加工成多孔形状的原因是 。
(2)制作“蜂窝煤”时常加入生石灰,由此在煤炉中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SO2+CaO CaSO3 2CaSO3+O2=2CaSO4
上述反应属于 反应;制作“蜂窝煤”时加入生石灰的作用是 。
教育部在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理科考试应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开放性试题包括过程开放、答案开放、表达方式开放及评价标准开放等类型。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利用、环保问题、实验设计、规律发现、方法总结等。通过创设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开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创新的开放性试题还可以增加试卷的陌生度,使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
2008年中考化学命题体现教育价值的试题将会有所增加,这些试题不但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考试更加关注健康、材料、环境、能源、安全等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在素材的选取上注意选择正面的、弘扬正气的、人类关心的重大主题、最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云南省的一些素材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融合,从题设情景和答题形式等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答题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渗透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科学生活知识、环保意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体现化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四、渗透教育功能,体现开放改革
1、普遍关注人类面临
的环境问题
2、能源问题一直是命
题的热点
3、新科技成果在
命题中的运用。
例1、(2006年云南省)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下表为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内容:
根据上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日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是(填序号) 。
(2)当日影响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
(3)想一想,空气主要污染物是从哪儿来的 。
(4)为防止空气污染,保护蓝色美丽的天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
城市 首要污染物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A 可吸入颗粒物 111 Ⅲ轻度污染Ⅰ
B 二氧化硫 104 Ⅲ轻度污染Ⅰ
C 二氧化硫 61 Ⅱ良
D —— 24 Ⅰ优
例2、沼气是当今农村已开发和使用的最洁净的气体燃料之一,使用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1)沼气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生物能—→ —→热能或光能;
(2)沼气中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氢气、氮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水蒸气。沼气略带臭味。请你分析臭味可能来自 , 等气体;
(3)从安全方面考虑,使用沼气时一定要防止沼气中混入 。
例3、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你回答:
(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答3种):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典例: 。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列举一个在使用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典例: 。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 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例4(2005年云南省)2004年,美国科学家测出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读音:tāng)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其结构虽与二氧化碳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同条件下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B. 硫化羰中各元素质量比为1:1:1
C. 它属于氧化物
D. 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属化合反应
例5(2007年云南省)提到二氧化碳,人们马上联想到温室效应,使人窒息……,其实二氧化碳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要求写反应条件): 。
(2)请你再举两例二氧化碳有益于人类的用途:① ;② 。
(3)有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中A可上下移动,则A的作用是 。
(4)为验证某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另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你认为此设计合理吗?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点评:以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载体,设计与化学相关联的问题,突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科学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因此,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体现学科渗透,是中考命题的策略之一。这类命题以真实的问题为基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理、生物、文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融合科学文化,体现学科渗透
例1(2005年云南省)某同学在实验室中为了验证锌和铁的活动性,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甲、乙两只试管中盛有浓度、质量均相同的足量稀盐酸,A、B两个相同的小气球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铁和锌中的一种,将两种金属全部抖入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 。
开始时甲气球迅速鼓起,而乙气球鼓起较慢,反应结束后,甲气球的体积比乙气球小。该同学对现象进行分析,认为:A中金属的活动性比B中金属的活动性_________(填“强”或“弱”),所以A中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得出另一结论,该结论是 。
例2(2007年云南省)要使下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所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 ②锌和稀硫酸
③氯化钠和水 ④氧化钙和水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1、夯实基础,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省中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大多通过给试题赋予新的背景资料来体现,有的起点比较高,但都落脚到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上来,要想获得好成绩,只有重视基础,夯实基础,才能实现。要认真研究2008年省考试说明,其中的“考试内容及要求”所列知识点须按要求认真完成。以《考试说明》为核心,进行练习、检测,并注意试题的重新组合、变形以及引申,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2008年中考备考建议
2、加大化学用语的练习,熟练掌握离子、化学式及化合价的正确表示,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化学方程式配平训练,力求中考中化学方程式不要因配不平而丢分。
3、重点掌握各类基本计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近几年我省中考试题中计算题来看,难度不会太大,不要花大力气去钻牛角尖,重点应放在基本计算上,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尤其能从起点高的题目中找出有用的信息,排除其它信息的干扰,依据那些有用的信息,在掌握化学基本计算的基础上解答题目。
4、加强实验教学,适应课改要求
科学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科整合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必考的,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之一。为此,应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八个步骤的具体涵义和要求,使学生拿到题后能弄清楚给了哪些信息,题中完成了哪些步骤,还差哪些步骤自己要完成,知道要考什么。
5、注意STS教育理论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课本上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与化学相联系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省化学试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和环保实际,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心身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习从化学的视角解决一些身边的化学问题,使学生懂得用化学方法去防治化学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例如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是环境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借助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水源污染的事实,构建试题情景,并提出较为合理的治理意见与措施;再为,对现有主要能源使用利弊分析、新能源的开发等。
6、加强学科联系,发展创造性思维
化学教育要发展,要改变学科间的封闭状态,实施开放式教育,做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及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