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空城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19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出版社)初中第七册上第四单元
《空城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出现的重要字词。
2.体会阅读小说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内涵。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名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领会文章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问题导入
1.中国有四大名著,同学们知道是哪四部吗?《三国演义》有谁看过吗?你知道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
教师明确:《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及《三国演义》。
2.你喜欢诸葛亮的哪点?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教师总结: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诸葛亮“智慧”的课文
2.解题、确定阅读定向
1.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有谁能给大家说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讲解:《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止。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这篇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2.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教师讲解:第95回故事梗概:马谡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3.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
教师讲解: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是否成功。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环境是人物生存的条件,人物的发展又依赖于情节与环境的发展变化。三者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小说的阅读方法是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准:司马懿、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骇然、隐匿、言讫。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 干什么 怎么样 )
4.整理情节,初步分析课文
(一)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请大家根据课文情节,把课文分为四个层次,并简要概括各层大意。
1.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众官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众官表现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2.发展阶段,司马懿兵临城下,情况危急,诸葛亮怎样使用妙计?这又是从哪个角度表现诸葛亮?
——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从正面。
3.高潮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表现诸葛亮?
——诸葛亮沉着应对,司马懿多疑中计。侧面
4.结局如何?又是从哪个角度表现诸葛亮?
——司马懿退兵,“空城计”使用成功。正面、侧面。
(二)小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刻画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众官及司马懿的表现是从侧面刻画孔明的形象。
五.作业布置
阅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故事,并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导入
请一学生复述《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以此导入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
1.文章中一共有几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分析诸葛亮的笑中有什么含义?
A.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B.明确:三次。①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②孔明的第一次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2.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A.学生讨论
B.明确:①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②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的施展他的计谋。③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病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摸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神机妙算)
3.作为与孔明交战的司马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又刚愎自用,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疑心病重、刚愎自用)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原因
问: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
教师小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候,孔明敢于“弄险”,并取得成功。
四.拓展思维
问: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将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日常生活是有启示的。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共同分析了本文的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了孔明的形象,之所以这个故事能如此引人入胜,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外,还在于这个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生动性,故事非常的吸引人。我们以后写作文描写人物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
联系课文,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七.板书设计
.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