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概念原理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概念原理教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10-18 21: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概念原理教学—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三中学 林贻爱
参赛小组:初中组 邮编 353400 联系电话:13255076491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无论是物质性质的探究,还是规律原理的探索,无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展开的。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问题提出的源泉,也是问题解决的有力工具。不夸张的说,大多数化学问题的探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化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⑵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3、能力方面: 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
⑴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
⑵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实验教学与传统板书等,启发学生联想类比,从而建立微粒观点;
2·组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微粒的概念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七、教学组织过程 1·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本节课学生探究活动采用 ( javascript:void(0) )四人一组在教室完成,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纸带、注射器、自来水、矿泉水瓶、25毫升量筒、小烧杯、酒精、玻璃管、胶头滴管。 (2)教师准备:药匙、研钵、试管、10毫升量筒、25毫升量筒、小烧杯(4个)、大烧杯、玻璃棒、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碱式滴定管(带橡皮塞)、胶头滴管。 2·新课引入: 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学生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秒钟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
【交流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
【设 想】这样不断地分下去,直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时候(大约1/10 mm大小);还要继续分,直到比1/10000mm还小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
【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
【交流讨论】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
【观察实验】探究实验(一)(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4)如果再继续下去呢?
【交流讨论】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总结】都呈紫红色,说明都含有高锰酸钾微粒,溶液颜色的深到浅直至无色说明所含高锰酸钾微粒数目不等。事实说明,高锰酸钾是由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的。
【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怎样由看得见的宏观现象想象出看不见的微观粒子
【演示实验】课本P60实验1(图3—3a)。
为减少氨气造成的室内污染,该实验由教师演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还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新获得的知识,并且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观察】水中加入酚酞无变化,加入浓氨水后酚酞变为红色。
【问题】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浓氨水可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
【演示实验】课本P60实验2(图3—3b)。
【观察】过一会儿酚酞变为红色。
【交流讨论】为什么会有该现象?
【结论】B烧杯中的浓氨水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运动,当这些微粒落入滴有酚酞试剂的A烧杯中时,会使酚酞试液变红。
【板书】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交流讨论】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可以证实以上结论的例子
【问题情景】上述实验说明浓氨水中的微粒不断的运动扩散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而酚酞试液中的微粒有扩散到浓氨水中吗?
【交流讨论】是构成酚酞的微粒没有运动吗?
【总结】1、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交流讨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它的运动速率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举例说明。
【总结】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大
【启发实验】把分别装满黄豆和细沙的两个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均匀,再倒回烧杯中
【交流讨论】为什么装不满两烧杯?
【总结】细沙进入了黄豆的空隙中
【探究实验】课本P60实验1酒精与水混合
【交流讨论】为什么也出现上述实验类似的情况呢?讨论15 mL酒精与15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30mL的原因。
【总结】酒精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水的微粒之间同样也有空隙,两者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两者混合时,会有黄豆与细沙混合时的类似情况发生。
【问题情景】 空气、水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你能否用桌上的用品设计新的实验用来证明这两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吗?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自己新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完成课本P61实验2。
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实验事实是最有效的教学。不仅得到了实验事实,也培养了实验技能,同时还能促进情感体验的发展。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
【问题】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交流讨论】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微粒间空隙很小,空气的微粒空隙较大;
【问题情景】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其微粒间的空隙也是不同的
【交流讨论】用微粒的知识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解释】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大,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总结】同种物质,液态、固态的微粒间空隙较小,而气态微粒间空隙较大
八、结束语
任何概念原理问题的提出都来源于人们在探求物质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假说的提出也并非凭空的猜想,假说的检验就更离不开事实证据的支持。我们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概念原理内容的教育功能,就有必要还原概念原理发现发展的过程,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情景,允许学生通过亲自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最终获得概念原理知识。所以,在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成功进行概念原理教学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