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物质 完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物质 完整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10-21 08: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第三节 的聚集状态(1)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气、液、固的体积决定因素2、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目标 1、气体摩尔体积有关计算,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培养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 学 重 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构建
教 学 难 点 气体体积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
教 学 方 法 渗透式教学方法
教 具 准 备 气体摩尔体积模型
教 学 课 件 PPt课件、fiash动画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引入:常见的物质有哪几种状态?那么决定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的因素有哪些?过渡:一、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及微观结构布置:请大家阅读表1-3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比较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宏观性质有何不同? 它们性质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试从微观的层次解释①为什么固体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和气体都没有?②固体和液体都难以被压缩,但是气体却易于被压缩? 设疑:那么大家由此归纳一下,对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固体:微粒的间隙很小——(难以被压缩)液体:微粒的间隙较小——(难以被压缩)气体:微粒的间隙很大——(容易被压缩) 阅读教材P9“你知道吗”思考、归纳阅读,思考归纳固体:微粒原地震动—有固定形状液体:微粒可自由移动—没有定型 气体:微粒可自由移动—没有定型 讨论归纳:
过渡:二、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极其微观特征介绍: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究竟取决于什么?布置:现在我们先来计算几种物质的体积:请大家观察表1-4的内容,先来计算一下这些物质的体积!设问:该如何计算?肯定:好!我们就来逐一计算1mol的物质的体积!提问:V(Al)= V(Fe)= V(H2O)= V(乙醇)= V(H2)= V(N2)= V(CO)=提示:以上我们计算的是1mol 的不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计算完你有什么发现?设疑:那么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第1-3段,思考:1、物质的体体从微观结构来看,取决于哪些因素? 2、对于气、液、固三态物质,它们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何种?3、相同条件下的气体的体积为何是相同的?板书: 微粒的数目物质的体积取决于: 微粒之间间隙大小 微粒的大小 微粒数目 2、气体体积 温度 微粒的间隙 压强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隙相同。强调:由于气体体积受外因(温度、压强)的影响大,故而我们在描述一定量的气体的体积时, 必须指明所处的状态。 观察分析:V = m/ρ计算:回答V(Al)= V(Fe)= V(H2O)= V(乙醇)= V(H2)= V(N2)= V(CO)=回答:1mol 的固体体积不同,1mol 的液体体积不同;1mol 的气体体积相同!阅读思考归纳
过渡:三、气体摩尔体积(Vm)给出: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2、计算式:Vm = V/n3、单位:L/mol 读做“升每摩尔4、规定:在标准状况(273K,101Kp)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为22.4L。 即在标准状况下,Vm = 22.4L/mol 记录理解推导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理解规定的依据
练习巩固:一、填空:在标准状况下:1、1mol 的CO2的体积为 ;2、1mol 的CO的体积为 ;3、1mol 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4、1mol 的空气的体积为 ;归纳:只要是在标准状况下,由于任何气体的分子间隙相同,故而不管是纯洁气体还是混合气体,它们的Vm = 22.4L/mol。二、计算:在标准状况下:1、0.5 mol 的CO2的体积为 ;2、2 mol 的CO2的体积为 ;3、11.2L的O2 的物质的量为 ;强调:由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形: ①求体积:V = n × Vm ②求物质的量:n = V / Vm三、在某种状况下,某气体0.2 mol 的体积为4 L。求该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如果有3.01×1023个该气体分子,则其体积为? 计算:22.4L22.4L22.4L22.4L11.2L44.8L0.5mol 20L/mol10L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配套练习有关内容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2)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我们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了解物质的转化关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其它反应类型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于以前学习内容的梳理,建立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师生感情2、让学生思考、发言,表现,培养他们的求真科学素养和精神
教 学 重 点 物质的转化途径、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 学 难 点 氧化还原反应得认识
教 学 方 法 归纳探究法
学 生 准 备 回顾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
教 学 课 件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引入:上节课我们所研究的是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归纳物质的转化途径板书:物质的转化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问题解决:KOH属于碱,CO2、SO2 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足量的KOH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评述:略 2KOH + CO2 = K2CO3 + H2O 2KOH + SO2 = K2SO3 + H2O过渡:关于化学物质的转化,我们首先来看不同的类别的物质的转化引导讨论:举例说明P4表1-1物质间的转化单质 → 化合物碱性氧化物 → 碱酸性氧化物 → 酸酸 → 盐2、由以上几种转化类型,写出另外的转化类型板书归纳: 化合物 → 单质单质 → 单质酸性氧化物 → 盐碱性氧化物 → 盐------------过渡:写出下列图中的各物质间的转化方式,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判断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已知:Ca + Cl2 ==== CaCl2 CaCl2 ==== Ca + Cl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这些物种物质之间还有哪些转化的方式,写出其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整理与归纳: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填写表1-2 化学反应的类型反应类型实 例A + B = AB化合反应AB = A + B分解反应AB + C = A+ CB置换反应AB+CD=AC+BD复分解反应2、请说出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反应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明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3、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下列各组反应均可以发生: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Na2CO3溶液与盐酸;稀硫酸与NaOH溶液。(1)请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根据以上的事实。你认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思考书写:(2个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分组讨论、归纳小结写出每组的转化类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讨论归纳写出每组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CaO Ca(OH)2Ca CaCl2完成左图表格写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判断哪些化学反应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思考简答:金属的活泼性应该强于盐溶液中金属的活泼性。 板演:①②③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中要有:①气体;②沉淀;③水
过渡:物质之间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伴随着很多方面的变化。比如: Fe + CuSO4 = Cu + FeSO4 请大家分析,该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给出:二、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即为非氧化还原反应。组织交流讨论:教材P6 交流与讨论归纳:氧化还原反应:1、2 非氧化还原反应:3、4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阅读介绍:化学史话---无机化合物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思考辨析讨论辨析:1、题中所给的化学反应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有人认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阅读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2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第二节 物质的量(2)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区别和联系。3、能熟练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4、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 学 重 点 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教 学 难 点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 学 方 法 比较发现法、讲述法、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1、1 mol物质所含粒子的个数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总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引入:教师取一杯水,对同学说:“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称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下面,就让我们来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并板书:二、1mol物质的质量微观 一个C原子 一个O原子 一个Fe原子 ↓ ↓ ↓扩大6.02×1023 扩大6.02×102 3 扩大6.02×10231 mol C 原子 1 mol O 原子 1 mol Fe 原子 ↓ ↓ ↓质量 0.012 kg=12 g x g y g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56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若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设问:要是1molNa原子或1molH原子的质量呢 设问:那么,对于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1 mol的质量是多少呢 离子呢 教师总结: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1 mol 任何分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1 mol 任何离子的质量以g 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板书: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讲解:由以上我们的分析讨论可知,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 回忆初中有关水分子的知识: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学生计算:得出x =16 y =56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练习]1molH2O的质量是 g;1molNaCl的质量是 g1molNa+的质量是 g;1molS的质量是 g2mol NaOH的质量为 g,其中Na+为 g
[板书] 三、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2、符号:M 单位:g·mol-1或 kg·mol-13、关系式:M= 讲解: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联系起来。小结: 质量 物质的量 微粒数 (g) (mol) (个)强调:解题格式。问题解决:教材第9页小结并过渡:[本节课内容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 —9例1[阅读] 教材第9页有关方程式意义[交流与讨论] 教材第9页
知识归纳:在学习物质的量之后,我们把微粒的个数、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建立起联系。 练习:1、求2.8g 金属铁的物质的量?其含有的铁原子的个数为多少? 2、(1)9.8g 的H2SO4 的物质的量为?  (2)5.3g 的Na2CO3 的物质的量为多少,含有的Na+的个数为多少? 3、0.25mol 的CaCO3的质量为多少?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mol 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B.1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NA个分子C.0.5molNa2CO3中含有1molNa+和2NA个CO32-D.3molO2与2mol H2O的原子数相同板演:计算2.0mol 的H2O的质量。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4、5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必修Ⅰ】§1-1-4.物质的分散系(1)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 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3、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并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能力目标 1、会区别胶体和溶液。2、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3、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情感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知观。2、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教 学 重 点 电解质的电离;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教 学 难 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 学 方 法 实验演示,讨论法
教 具 准 备 Fe(OH)3胶体,CuSO4溶液,泥浆水;强光电筒,烧杯,玻璃棒。
教 学 课 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1.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试举出几例。2.溶液和浊液的外观有如何?稳定性如何?3.溶液和浊液如何区别他们?引入新课:展示Fe(OH)3胶体(★★制备并展示胶体)开始新课:一、物质的分散系1.分散系(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2.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决定了分散系的所属。3.实验胶体与溶液在光照下的现象内容小结1:溶液浊液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外观性状稳定性丁达尔现象能否透过滤纸举例内容小结2: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的提纯-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提纯.课堂练习:例1.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CD )A.都是较稳定的有色透明液体 B.都有丁达尔现象C.加入盐酸后,可以实现氢氧化铁胶体转化为氯化铁溶液D.分散质微粒都可通过滤纸4.胶体的分类及应用实验2 Fe(OH)3胶体净水作用解释: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并沉降,达到净水目的。介绍:胶体的分类及应用:1.固溶胶:如有色玻璃2.液溶胶:如Fe(OH)3胶体等3.气溶胶:如烟、雾等例题3. 例2.现有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悬浊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三种颜色接近的混合物,(1)试述怎样鉴别它们?(2)若有三者的混合物,怎样分离它们?过渡:初中时学过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是 ② ④ ⑥ ⑦ ⑧ 。①NaCl固体 ②NaCl溶液 ③NaOH固体 ④NaOH溶液⑤HCl气体 ⑥盐酸 ⑦铜 ⑧石墨 ⑨蔗糖 ⑩蔗糖溶液问题:⑴NaCl固体不能导电,而其溶液却能导电,为什么?⑵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和铜、石墨导电有什么不同?解释并板书:二、电解质的电离1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归纳: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例题4.判断上述10种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2. 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电离的过程:电离方程式例题5.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HCl②H2SO4③HNO3④Ca(OH)2⑤Ba(OH)2⑥NaOH⑦CuSO4⑧KNO3⑨Na2CO3⑩NaHSO4例题6.(1)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凝聚。使一定量的胶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mmol·L-1),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 (填“越小”、“越大”),实验证明,凝聚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强,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 。①NaCl ②FeCl3 ③K2SO4 ④Na3PO4(2)为了把粘土溶胶(粘土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等物质的量下列电解质时;效果最明显的是 ,原因是 。A. BaCl2 B. Al2(SO4)3 C. KCl D. CuSO4 1.关于溶液、浊液、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混合物 B.有的是纯净物如盐酸C.都是均一的稳定的D.溶液和胶体是透明的2.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 。1. 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混浊不清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2.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中,能得到胶体的是( )A. 冷水 B. 沸水C. 氢氧化钠浓溶液 D. 氯化钠浓溶液3.据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1nm=10-9m)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C.悬浊液  D.乳浊液阅读:教材p15资料卡“胶体的应用”学生判断阅读教材p13 观察图1-9 思考并回答思考判断电解质的条件①状态条件:②性质条件:③组成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CO3投入水中,溶液不导电,说明CaCO3是非电解质SO3溶于水溶液可以导电,故其属于电解质。一种物质如果不属于电解质,则一定属于非电解质工业上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说明除了酸碱盐外,Al2O3也属于电解质。考虑电离方程式书写规律:①离子符号书写②配平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铁 B. 酒精 C. 五氧化二氮 D. 氯化氢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63.完成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H2SO4②HNO3③Ba(OH)2④KOH⑤K2CO3⑥CuSO4⑦KHSO4⑧Al2(SO4)3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必修Ⅰ】§1-1-3.物质的聚集状态(2)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阿伏加德罗定律。
2、关于n、m、N等物理量之间的计算转化。
能力目标 3、通过气体摩尔体积有关计算,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4、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培养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情感目标 5、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6、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 学 重 点 阿伏加德罗定律2、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计算
教 学 难 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计算
教 学 方 法 例题讲解法
教 具 准 备 气体摩尔体积模型
教 学 课 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复习引入:提问:物质的体积从微观角度讲,有哪些因素决定?2、气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受到哪些外因的影响?3、什么叫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多少? 思考,回答
过渡:一、阿伏加德罗定律设问:在标准状况下,22.4L的氧气含有的分子数是多少?22.4L的氢气含有的分子数是多少?归纳: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条件下,22.4L的氢气和22.4L的氧气所含有的分子数是相同的,为什么会相同呢?追问:在标准状况下,10L的氢气和10L的氧气所含有的分子数是否相同?5L的氢气和5L的氧气所含有的分子数是否相同?在非标准状况下呢?它们还是否相同? 归纳:由于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分子间隙,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任何气体分子的间隙是相同的,故而如果体积相同,则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是相同的。它们的物质的量也是相同的。板书:一、按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同体积 → 分子数相同(物质的量也相同) (三同则一同)设疑:如果同T、同P时,两气体的体积不同,那么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是什么关系呢?师生推导:阿氏定律推论:板书:★推论一:同T、同P时:V1/V2 = n1/n2 = N1/N2随堂演练:1、通常状况下:1mol N2 和1mol O2的体积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为: 。2、在同温同压条件下,1L N2 和1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为 。3、在同温同压条件下,2L N2 和1L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它们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为 。介绍:关于气体的密度的计算和比较。举例:已知氢气的摩尔质量为2 g/mol,在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计算标况下氢气的密度为多少?推导:ρ= M/Vm练习1:计算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多少?CO2 的密度为多少?2、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 ,CO和CO2的密度之比为 。归纳:同温同压下,ρ1/ρ2 = M1 / M23、在一定的条件下,N2 和O2的密度之比为 。介绍:★★推论二: 同T、同P时:ρ1/ρ2 = M1 / M2 6.02 x 10236.02 x 1023思考,归纳:相同的条件下,气体的分子间隙大小是相同的,故而如果气体体积相同,则分子数相同!思考-----不同归纳、书写1∶11∶11∶11∶1 2∶12∶1讨论,归纳计算方法略2、1∶1628∶447∶8★★练习1、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氮气的密度之比为: 。2、同温同压条件下,有1L氧气和1L氢气,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已知氢气的质量为0.3g,则氧气德质量为 。
过渡:三、关于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分子数的计算转化。一、计算:标准状况下:1、0.5mol 的 CO2 的体积为?2、672 mL 的O2 的物质的量为? 归纳: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依据V = n×Vm 只要作相应的变形即可。二、关于物质V、n、m、N之间的计算转化。例题:计算标准状况下,16 g 的氧气的体积为多少? 分析: N n m V解析:思路:m → n →V 计算:1、11.2L2、0.03 mol练习:(1)计算在标准状况下,9.03×1023个O2 的体积为多少?(2)计算在标况下,8.96 L 的N2 的质量为多少?所含有的分子数为多少?含有氮原子的个数为多少?
过渡:四、关于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故而据此我们可以简化计算的过程!阅读指导:请大家阅读P11例3归纳:注意事项:上下一致 左右对齐练习:解决教材问题解决 回答体会阅读体会计算的特点思考:2H2 + O2 =2H2O 2 1 36g n 18g 计算可得:n= 1mol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1、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2、关于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分子数的计算转化。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8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1)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相关概念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行间的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比较分类对化学研究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 使用分类方法对于常见的物质及行分类,形成化学上物质的体系通过化学物质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于物质的特征的把握。
情感目标 1、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师生感情2、帮助学生建立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品质
教 学 重 点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教 学 难 点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教 学 方 法 归纳整理法
教 具 准 备 丰富多彩的物质图片
教 学 课 件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引入:观察思考:设问: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分别属于哪些类别?我们学过的有关物质的概念有哪些?师生共同:从宏观上而言,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分为两大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设疑:请大家举例:常见的纯净物有哪些?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说明:自然界中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有相对的纯净。我们已知的嘴唇的物质是单晶硅,其纯度可以达到99.9999999 %。 化学研究上根据需要把物质的的纯度分为三个等级:工业纯 化学纯 分析纯 阅读P2 图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思考,归纳,回答思考:什么叫混合物?什么叫纯净物?思考:简答混合物:纯净物:
过渡: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归纳板书:按照状态气态:空气、氧气液态:乙醇、水、碘酒、食盐水固态:硫酸铵、铜、石墨按照导电性可以导电:不能导电:---------------过渡:以上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化学物质所作的分类,但是在化学上,更有价值的是按照物质的组成所进行的分类。板书:二、按照物质组成的分类         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非均匀混合物             有机化合物 酸  物质     化合物       碱             无机化合物 盐     纯净物           氧化物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介绍: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得到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得到盐和水的氧化物。举例:酸性氧化物:SO2、CO2、SO3------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碱性氧化物:CuO、Fe2O3、MgO、--------- CuO + H2SO4 = CuSO4 + H2O练习:1、已知MnO2 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其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 + 4HCl(浓)=MnCl2 + Cl2 ↑+ 2H2O 则MnO2 属于碱性氧化物吗?归纳:碱性氧化物一般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未必是碱性氧化物。设疑:那么是否可以说: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属于酸性氧化物呢?归纳:酸性氧化物一般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是非金属氧化物未必都是酸性氧化物。小结:今天我们重点了解根据物质的组成所作的分类,以及认识氧化物的一些概念。 交流讨论:把下属物质进行分类: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体会回忆常见的化学物质的类别及县官的概念思考回答下列概念:酸碱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有机化合物书写:CO2 + NaOH =SO3 + NaOH =思考辨析:举例辨析:
问题解决:实验室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他们进行分类;Na、Cl2、FeCl3溶液、H2SO4、CaCO3、CaO、NaOH、葡萄糖、氢氧化钠练习:现有下列物质:空气、氧气、食盐水、氢氧化钾、铜、碳酸氢钠、蔗糖、酒精 请参照教材P3图1-2,对以上物质进行分类。 思考,交流讨论回答:思考归纳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1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 学 课 题 第二节 物质的量(1)
教 学 课 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 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规定和摩尔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物质的量描述微观粒子会进行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情感目标 1、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体系,使之感受这一物理量的价值和魅力;2、在物质的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观点,务实作风。
教 学 重 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建立
教 学 难 点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个数的计算和转化关系
教 学 方 法 举例、比方的形象化教学方法
教 具 准 备 物质的量及其他物理量的和它们的单位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备注
引入: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物理量?2、它们都是表示什么含义的?3、它们的单位是什么?4、它们的表示符号分别是什么?板书:物理量符号单位及符号长度l米(m)质量m克(g)时间t秒(s)温度T开尔文(K)电流I安培(A)介绍:今天我们认识一种新的物理量和它的单位板书:物质的量给出: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设问:我们在生活中用过哪些类似的表示一定数目的集合呢?说明: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不能用于宏观物质。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设疑:(1)长度的单位是米,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呢?(2)一打表示12个,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含有多少微粒? 思考归纳回答:回忆:简答比如“打”一打表示12个考虑:哪些粒子属于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思考
过渡:二、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介绍:1、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记作:mol。设疑:既然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那么1摩尔的微观粒子的数目是多少呢?介绍: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的12C所含有的碳原子的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作:NA NA = 6.02×1023mol-1强调:3、规定:1mol 的微粒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约为6.02×1023个。 思考体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数目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摩尔的关系
强调: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投影]:做以下几个练习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 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强调: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 / NA“问题解决”:教材第8页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和其单位摩尔。 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阅读反馈练习:1、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 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 ,其近似值为 mol-1。
布 置 作 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2.完成教材P16页“练习与实践”3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