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绝唱》课堂实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19 16: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绝唱》课堂实录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同学们喜欢听歌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听些什么歌?
生(齐声答):流行乐曲。
(生举手)
师:你喜欢些什么歌?
生:……
师:好,请坐。你呢?
生:……
师:能不能唱一曲?
生:呃……
师:那你推荐一位同学来唱。
生:我推荐张x同学。
师:张社同学是吗?
生:张x。
师:张x同学,你来。
生:今天我为大家唱一下《童年》这首歌。(唱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呃,对不起,唱的有点高了)
(生笑)
师:有点高。没关系,继续唱。
生:(继续唱)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谢谢!
(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齐声答):好!
(点一名同学)
师:你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我觉的她唱的挺好的。
师:能不能详细地评价一下。
生:她这首歌,就是除了高处唱不上去以外,她的声音唱的就是比较……比较吸引人,嗓子比较嘹亮一些。听起来非常悦耳。
师:恩,请坐。
(又叫一名同学)
师:你觉得她唱的怎么样?
生:恩,我觉的她唱的……除了稍微唱的有点高,就是高潮部分唱不上去以外,其他部分挺好的。就这些。
师:请坐。看来啊,叫同学们做详细地评价就有点快了。其实啊,音乐是世界上做美妙的东西,它如春潮,如月华,如星光灿烂,如水银泻地,那么我们如何把转瞬即逝,捉摸不定的音乐或声音用文字表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声音的杰作《绝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生打开课本,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课文题目,运用ppt)
师:作者刘鹗,选自《老残游记》,这节课以同学们的自学为主,老师会参与到自学当中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下面请大家快速地速读课文。这里我要提醒大家,读完之后,记下你们的感受或者是提出你的疑问。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整的。好,下面请同学们速度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
(生读课文,ppt有课文显示)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一遍了。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边提问边谈感受,我们边来研读课文。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好,这位同学。
生:老师,我想请问一下,这个课题《绝唱》是什么意思?
师:课题《绝唱》是什么意思?哦,好,你请坐。哪一位同学能为他解答一下“绝唱”,谈一谈你的理解。好,这位同学。
生:我读了课文之后,我觉的“绝”字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而这个词连到一块的话我觉的是好到极点地唱。
师:好到了极点的唱称为“绝唱”。老师喜欢你这么说,“我以为”、“我觉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像这位同学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绝唱”……刚刚起来的那位同学已经说得很精辟了。具体到我们这篇文章当中来,谁唱的绝啊?大家一起说。
生:王小玉。
师:王小玉。请同学们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谈一谈读书的收获。好,后面的那位男同学。请把话筒传给他。
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就是……
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师:以为观止矣?你是说这个词语和这个句子很难理解,对吧?哦,请坐。同学们有什么意见?看来这个问题啊,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啊想起来这样两句诗,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沧海难为水”。我想这两句诗的心理效应和这“以为观止”应当是一致的。谁能谈一下“以为观止”?让我们发表自己的简介。来,说错了没关系。来,你谈一下。
生:……这句话好像是无法形容它的……
师:“以为观止”是无法形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独到的见解。好请坐。你呢?
生:我认为这个“以为观止”说明这个王小玉……这个情诗跟这个说书表演都很好,然后让作者,全场的人都觉得她的表演很精彩。
师:“以为观止”,看的这里就……
生:就惊骇了,看到这里就很惊奇……
师:不用再继续看下去了。好,请坐。你还想谈。
生:我觉的这个“以为观止”就是这个说书表演实在太精彩了,大家觉得以后这个什么同类的说书表演我们就不用再去看了,因为我们以前已经看过最好的了。
师:说得真好。请坐。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刚才几位同学都提得非常好。我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提问。好,这位同学。
生:我刚刚读到了六七两小节,觉得这两小节用了很多比喻来形容王小玉的说书,这些比喻都非常难懂,请老师为我讲解一下。
师:那我给你讲解一下,你看这个我问题先放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请坐,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呢?
生:老师我的问题是在第五节,“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篇《绝唱》主要写的是这个白妞的声音,为什么要写她的相貌呢?
师:哦,以貌取人是吧?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同学提的非常好。本文是写王小玉说书,那写她的相貌干什么呢?大家找一下,描写王小玉相貌的句子。谁找到了,请读一下,找到的同学,请读一下。好。
生:描写王小玉相貌的是“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师:你觉得王小玉长的漂亮吗?
生:她虽然长的不是非常地漂亮,但是这里面形容她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给人一种一看到就知道她的艺术魅力很强,她的修养很高。
师:她的气质够好。
生:对。
师:那她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但是作者着重写了他的?
生:气质。
师:气质,还有呢?刚才那位女同学读的写了她的……
生:还有她的眼睛。
师:她的眼睛,你发现她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有魅力啊?
生:对。
师:就那样一步一看,可以说是勾人魂魄,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这一步一看,明星笑容就出来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还没有解答呢!为什么要写她的外貌呢?
生:因为本身白妞她的相貌很出众,艺术魅力很高,这说明她的技艺也一定很不非凡。就根据她的相貌可以初步看出她的艺术一定是很高的。她的技艺一定很高。
师:哦,你请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他说白妞长的很漂亮,那当然艺术要搞喽!
生:我认为这个地方描写王小玉的相貌,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有人听说白妞这个名字,然后说书一直非常好,就想看一看她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所以说在这先描写了一下她那个高尚的气质……
师:高雅的气质。
生:高雅的气质,然后就是说,更能说明她那个非常精湛的说书的技艺。
师:突出的艺术气质,可见,王小玉说书靠的是以貌取人吗?
生:不是。
师:诶,不是,靠的是她的说唱技艺。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有一个疑问,说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我数了一下这篇文章,一共有八段。但是写王小玉的一共只有两段。大家都知道,《绝唱》的主角儿是谁啊?
生:王小玉。
师:是王小玉。那其他的那些不是喧宾夺主了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好,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他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王小玉她的说书技术精湛。
师:哦,侧面烘托出艺术的精湛。那这样吧。老师啊画一个画。(画圆)同学们,这是一轮月亮,孤零零的,不好。在这旁边啊,点缀几多白云。大家看,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叫做烘云托月,也叫做烘托。大家想想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当中,还有哪一些运用了这个手法。好,你说。
生: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里面有篇叫《口技》的。
师:哦,叫《口技》的。你能不能给同学们说一两处。《口技》的,把话筒穿给她。
生:比方说“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就是以宾客的反应去烘托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师:恩,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口技》这篇文章同学们都学过了吗?
生:学过了。
师:学过了。刚才这位同学学的很扎实。大家再说说看。也可以从其他文章当中再来联系一下。
生:《口技》里面还有这样写的,“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来形容宾客的,就是反映了,可以烘托出口技表演者他表演真正的非常地真实,让听众觉得像是真的失火了一样。
师:哦,身临其境。还有没有?后面的男生再说。
生:“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简单分析一下。
生:这里写出口技人道具的简单,使之写出口技技艺人的技艺绝妙。
师:好。请坐。那同学们有没有学过一首《陌上桑》的诗?没有?很快就要学到这首诗了。在这里啊,老师说一下,这首诗啊描写了一个美女,叫罗敷,但是作者并没有写罗敷长的多么美丽,而是运用了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这样写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罗敷的美丽,耕地的忘了耕地,除草的忘了除草,罗敷远远地走过来,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回头率特高,到底有多么美啊?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大家再来看课本,在我们文章当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特别是语段?运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再看课文。好,这位女生。
生:就是第七节的“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他就是,他从侧面描写了听众的反应,来烘托王小玉的说书的技艺精湛。
师:哦,用听众的反应来写王小玉说书技艺的精湛。好,你请坐。还有没有?听众的反应。(写在黑板上)好,你说。
生:还有第八节中通过听众的评论来写王小玉说书的精湛。
师:听众的评价。你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说一下。
生:“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师:这些的是听众的评价。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好,你说。
生:还有第四节……反映王小玉的技艺高超。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生: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白妞〕名叫王小玉。妞,女孩子。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师:黑妞 唱得好还是白妞唱得好?
生:白妞唱得好。
师:白妞唱得好。这属于那一种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侧面烘托。好,请坐。还有没有?这位男同学。把话筒给他。
(板书)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第一节,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师:可见来听说书的人……
生:非常多!
师:……王小玉说书啊可以说是坐飞机,吹喇叭,名声在外。好,请坐。写到了戏园子的情况,对吧?还有,你再说。
生:刚刚同学都找的是观众的反应,我找的是从道具烘托王小玉技艺的精湛。就是在第一段,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这一点说明王小玉她在唱的时候用的道具非常少。用的道具那么少,还能唱出如此精妙,现出她技艺的精湛。
师:就像我们《口技》当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好,请坐。刚才同学提到的是戏园子的盛况。好,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好,这位男生。
生:在第一节最后,“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这样就可以体现人们为了不吃饭也要听王小玉来说书,说明王小玉技艺很精湛。
师:都是慕名而来的。好,你再说。
生: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他说了两点,一点事时间之早,第二点是座位之多。
师:很早的时候都坐得满满的了。并且上面还写到,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抚院”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抚院”和“学院”都是当时的一个官职,怎么说,就是一个机构。
师:恩,一个机构,一个官僚机构。
生:然后“定”字就是这个坐已经定下来了,抚院和学院里的人来坐,说明这个王小玉的名声已经到了京城当时官家那里,说明她名气很大。
师:名气很大。不只是平民百姓来看,而且那些达官贵人也来看。用一个词来说,这叫她的说唱技艺是?
生:精湛的。
师:精湛的。说明?你说!雅俗共赏。哦好,请坐。那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方面,那么我觉的呢,琴师的演奏应当也属于一种烘托,也是打一个比喻。大家看一下,写琴师演奏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能不能找到?xx,你起来领着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就是写琴师演奏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生:只是到后来开始。
师:恩,好,你来喊“起”。
生:只是到后来,一、二……
生(齐声):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师:啊,好,那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很多,好的,请坐。那么有没有同学来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看大家刚才都谈了很多,针对这个烘云托月,谁来总结一下。哦,后边的男生。
生: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烘托手法,在真正正面写王小玉说书之前,描写了观众的反应,黑妞以及拉弦子的人的表演,以及乐队的盛况,然后说出王小玉技艺精湛。一方面呢是说明了王小玉技艺精湛,再直面描写也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
师:好,请坐。那么刚才这位同学说写得这一些都是为了伴一个主角,是谁啊?
生:王小玉。
师:是王小玉。那么王小玉引港就是这个月亮。(板书)好,那么我们再来回过头来解决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那个问题。刚才啊这位同学说,他觉得第六段和第七段的比喻很难懂,那么老师也觉得第六段第七段是否精彩就在于运用了很多比喻。(ppt演示)大家能不能找到?第六段第七段。好,后面的女同学。
生:在第六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句比喻写出了观众在听了王小玉说书以后,心里特别地舒服……
师: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你说这句体现了王小玉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王小玉声音的甜美。
师:甜美。好,那么这一句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的呢?写声音的?
生:感觉。
师:感觉。还有?
生:听觉。
师:听觉吗?吃人参果。
生: 味觉。
师:诶,是味觉。那么这位同学,你觉得这与已经学过的比喻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句运用了同感,更形象地写出了他心里的感觉。
师:那老师问,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比喻只是详细地写出了喻体和本体,这个比喻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师:啊,这位同学的知识啊,还非常的渊博。喻体和本体,你能不能打一个比方?
生:比如说,这湖水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
师:我记得我们以前小学的时候经常造句,随便的打个比方,好,这个同学。
生:这湖水很清澈,透明的像玻璃。
师:湖水像玻璃。好,请坐。那么,湖水像玻璃,那么你看这个比喻,刚才同学说了本体和喻体。哦,你还想再回答问题。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紫铜罗瀑布》也运用了这种通感的手法,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局运用了通感,把香气通了嗅觉还有那个视觉,把香气也变成了浅紫色的了。
师:哦,你学的真扎实。那么你以前学过了这种手法对吧?
生:对。
师:那在这《紫铜罗瀑布》当中有,那么你能不能给同学分析一下它跟我们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认为,通感和一般的比喻,一般的比喻就是直接地通过,还是通过,比如说,视觉看到的,由这个湖,非常的清澈,像玻璃一样,都是视觉。
师:恩,都在一个层面上。
生:恩,对。但是呢,就是说通感跨越了这一个层面,可以从嗅觉变到视觉,也可以从听觉然后也变到视觉这样的一种,运用了人体各个感官相通的手法。
师:哦,一个立体的比喻。
生:对。
师:如果我们说一个平面的比喻象征着黑白电视机,那么这个就是一个?
生:彩色电视机。
师:彩色电视机。香味能闻到,而且是浅紫色的香味。好,请坐。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当中也多出运用了这种手法。其中有一处这样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这个比喻粗看不太合理,那么屡屡歌声怎么变成了清香了呢?但是你再仔细地想一想,那么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是不是若有若无的啊?
生:是。
师:那清香呢?也是若有若无的,时断时续的,那么这样一打通,各种感官一打通,就像那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就变成了一个共通的,立体式的。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在我们文章当中。好,我们把机会让给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好不好?你来。
生: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它通感的是听的,而他这里写的是看的。
师:这样能突出她声音的什么特点?
生:婉转。
师:好。从视觉来写,还有没有?你有没有找到一句?
生:我认为这一处是在,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我觉的这一句就是利用放东洋烟火来比喻王小玉声音的……
师:东洋烟火你放过没有?
生:没有。
师:没放过!同学们见过吗?
生:见过。
师:能不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生:非常漂亮,就是像……
师:像孔雀开屏,像?
生:像菊花开的时候,像天女散花一样。
师:像菊花开的时候,像天女散花一样,非常的壮观。那么这节突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呢?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一个弹子上天,天女散花。好。
生:我认为可能是她唱歌时的余音,向四周分散,使人们听了回味无穷。
师:变化多端。
生:对。
师:好,请坐。刚才啊同学们都说了很多,老是觉得这样优美的文段,如果我们不读啊实在有些太可惜了。那么我带领大家齐读第六自然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一、二……
生: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师: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想不想背?
生:想!
师:看来有得同学啊都很为难了,不过呢,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背诵方法我想还是能够达到快速背诵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文字来描写声音,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文字变成可视的形象。请同学们看。(ppt演示)跟着老师一块来试着背一遍。“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大家一起来。
(师生齐背)
师生:“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师:最后写到了台下听众的反应。好,下面呢,现在大家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跟着老师小声地来背。
师生:“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