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探究活动《碳铵哪儿去了》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探究活动《碳铵哪儿去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10-28 18: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探究活动《碳铵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 1. 探究碳铵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会验证化学变化的方法。
2. 对第一单元中的“物质变化”、“科学探究”、及“仪器的使用”三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拓展和深化。
3. 在上述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1.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碳铵消失是化学变化,学会验证化学变化的方法。
2.实验基本功的练习。
3. 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1. 如何判断生成物是新物质。
2.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媒体选择:1.课件:主要用于创设情景、活动提示、小结等。
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单孔橡皮塞(带导管)、玻璃棒、药匙、白瓷板、火柴
碳铵、蒸馏水、石灰水、酚酞试纸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科学探究、仪器的使用等有关知识,本次活动旨在将这三部分内容整合于一体。对于本次探究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到较多的可行性方法,而且学生的实验基本功也不是很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活动安排 活动设计理念
教师活动投影:(画外音)碳酸氢铵简称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碳铵在施用时,可先溶解在水中,再来灌溉农田;或者在作物根部附近划一道沟,撒入碳铵后盖上土。如果直接播撒在农田里,碳铵在阳光的照射下很快消失,同时农田里会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那么,碳铵到底哪儿去了呢?是由固体转变为气体了,还是生成新的物质消失了呢?本节课就让我们当一回化学上的福尔摩斯,去探寻一下碳铵消失的蛛丝马迹吧。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碳铵在阳光的照射下消失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几个问号也为后面实验设计做一下铺垫。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很多,教师要给以肯定,并引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二.建立假设
碳铵在受热的条件下消失,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三.设计实验方案
活动安排 活动设计理念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阳光照射相当于加热。投影 提示1:碳铵分解的生成物,以及氨气、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提示2 .要证明碳铵受热发生了化学变化,只需证明生成的气体不是“碳铵气”即可。提示3. 加热石蜡,用湿冷毛巾包住导气管,或将导气管放在白瓷板上,会看到导气管内部或白瓷板上有石蜡凝固,说明加热石蜡产生的气体是“石蜡气”。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到较多的可行方法,教师要巡回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可行的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 3.小结可行的实验方案 (1) 取少量的碳铵观察(白色晶体、刺激性气味),取少量的碳铵晶体溶于水,配成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滴在酚酞试上(不变色),为后面做对照实验。 在大试管中加入少许碳铵晶体加热然后在导管口闻气味(刺激性气味);.然后再在导管口放一块湿润的无色酚酞试纸,观察现象。(试纸变红,产生气体显碱性,是新物质) (2) 取少量的碳铵观察(白色晶体,刺激性气味),取少量的碳铵晶体溶于水,配成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滴在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不变浑浊),为后面做对照实验。在大试管中加入少许碳铵晶体加热,把导管口通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二氧化碳) (3)。 取少量的碳铵观察(白色晶体、刺激性气味),在大试管中加入少许碳铵晶体加热.再把导管口放在白瓷板上,观察现象。(遇冷不产生固体,证明产生了新物质,不是固体加热的三态变化)(4)。 取少量的碳铵观察(白色晶体、刺激性气味),在大试管中加入少许碳铵晶体加热,.观察大试管内壁有水珠。(说明有水生成)教师引导学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大多能造成环境污染,需要对剩余的气体进行回收,因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强,所以可用水来吸收,实验后应将导气管插入水中。 设计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到太多的可行性方法,教师的引导和提示都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找到尽可能多的方案。此时,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启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善于分类总结的好习惯。学生可能注意不到对照实验的设置,在小结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到。 此部分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投影活动提示1.注意分工合作2.碳铵的量不要太多,否则试管会破裂3.闻气味的方法4.每次生成物验证完毕,应将导气管迅速插入水中巡回观察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进行分工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练习实验基本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由于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水平还很差,本次实验中碳铵的量稍微一多试管就容易破裂,所以实验前给予足够的提示,实验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这是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一次小结,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检查,可以通过互相的交流比较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六.最终获得结论。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碳铵消失不是象水受热变成蒸汽,也不像石蜡受热变成石蜡气,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碳铵受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从实验中获得正确的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七.交流反思: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你对此次探究活动有那些质疑?你认为应该怎样保存碳铵化肥? 行后而三思是养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八.话收获: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本节课知识方面、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来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收获 学生的体验是最重要的,此处最好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谈谈对这次探究活动的认识和体会。

九.进一步探索:
投影 碳铵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10~20℃时,不易分解,30℃时开始大量分解。我国多数地区主要作物的施肥季节在5~10月,其间平均温度在20℃以上,恰值碳铵开始较多分解的转折点,施用时必须采取各种防挥发措施。
碳铵怕”热”也怕”湿”,因生产时不能按常法加热干燥,故碳铵产品常有吸湿水,引起碳铵分子潮解,结果使密封包装下的碳铵结块,敞开时则加速挥发。根据本节课你对碳铵的了解与学习,请你继续探索:1. 就“如何高效使用碳铵”这个问题给农民朋友写一封建议书.2. 对于碳铵你还想探究其它问题吗?请你将实验方案写下来交给老师,如果可以老师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让你来探讨。 由于本节课时间限制,相信本节课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所以将“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与作业一同延伸到课外,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会纷纷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