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化石吟》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0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 化石吟
知、能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葱茏、骸骨、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引颈长吼。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并适度拓展。
过程、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诗歌节奏之美。
情、价目标: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的丰富感情,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即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科学内容。书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自然的伟大、科学的神奇。
诗句较为浅易,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在理解的深度上下功夫,所以要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扫清理解障碍,从而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师可适当摘引有关化石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故事导入: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凶猛的猛犸象漫步在西伯利亚的一条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塌陷,巨大而笨重的猛犸正要奋力挣扎站起来的时候,岸边的大山也瞬间崩裂,大量沉重而坚硬的岩石飞了下来,砸在它的身上……1901年,考古学家找到了这头猛犸象的化石,人们发现这头猛犸象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块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有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有来及咽下去的青草。
这是科学家们根据化石保留的物质进行的研究和想象,所以,有位诗人用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作者及体裁。)
二、诵读感知: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1、请一位预习过的同学试读。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纠错。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学生模仿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4、小组交流:
a.勾画、积累重要词语。
b.逝去万载的世界真的重现了吗,沉睡亿年的石头真的说了话吗 从诗的那几节可以看出来?面对化石,诗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是怎样的?
c.哪句诗歌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中哪两节内容及形式最接近?这样安排为什么?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交流。]
[明确]:
a.葱茏、骸骨、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引颈长吼。
b.发问(①②)→联想、想象(③~⑥) →回答、照应(⑦)(板书)
c.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伟大和科学的神奇的赞美之情,第⑥节已明确表达。 第②节和第⑦节内容及形式最接近,前后照应,使得诗歌结构完整,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也是对前面的发问部分一种总结性回答。
三、美句赏读
1、齐读全诗。要求有感情,读2~3遍。
2、研读③~⑥节,美句赏读:
[问题设计](扼要板书):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怎样理解
d.怎样理解“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一句?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个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教师提示]: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四、想象拓展
1、范读艾青的诗歌《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过了多少亿年,
精力多么旺盛, 也可能是地震, 地质勘察队员,
在浪花里跳跃, 你失去了自由, 在岩层里发现了你,
在大海里沉浮; 被埋进了灰尘;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你绝对的静止, 凝视着一片化石, 活着就要斗争,
连叹息也没有, 对外界毫无反应, 傻瓜也得到教训: 在斗争中前进,
鳞和鳍都完整, 看不见天和水, 离开了运动, 当死亡没有来临,
却不能动弹;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就没有生命。 把能量发挥干净。
简单点评:诗人先想象当初鱼儿在大海里浮沉,跳跃,接着写不幸发生:地震或是火山。这个变化使一切都失去了自由。再形象揭示鱼化石的特征,自由在天边召唤,诗人渴望听到,好比鱼渴望听到浪花的声音。最后,诗人感悟生命的真谛,诗人是无比乐观的:“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2、学生任选化石一种,发挥想象和联想,既可以让化石说话,也可以对着化石说话。可以模仿课文,也可仿照艾青的《鱼化石》,也可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一份远古的遐思。学生先动手写,再与同组交流,推荐出彩的全班交流。
五、作业:
1、练习:一、二、
2、拓展想象:把课堂的拓展练习加以具体深化,进行拓展性想象、联想练笔:《远古的遐思-------与××化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