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理解、积累“预兆、轻盈、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等词语。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复习巩固比喻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过程、方法: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价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速读法、讨论互动法、观察与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对个对子,老师说下联,你们说上联。老师板书:人有旦夕祸福。同学们对:天有不测风云,老师跟着板书。对,“天有不测风云”是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天气变化无常人们难以预测。那么,阴晴风雨的变化真的是无常、难测,没有规律可循吗?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不定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2.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思考:
(1)课文是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
(2)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大方面说明的,划出说明其角度变化的语句。
(3)每个角度里,分别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天气情况?
3、小组互动,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4、班级互动,教师板书、明确:
(1)“招牌”。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比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二段、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第三段: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级云,第四、五段:卷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第六段:晕、华、虹、霞)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5、研读第一段和第七段。
第一段文字是采用文艺性笔调写的,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使得云的形状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主要信息就是首尾两句。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千变万化,变化无常。”“千变万化”是写云的形状,“变化无常”则是写云的特点。末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是中心句,运用比喻说明方法道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这两句恰到好处的点了题,也形象的解释了标题内涵。
第七段则是运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的,总结全文,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出其不足之处,使说明更加准确、科学。
三、重点研读(第3~6段 )
1.学生精读第三段,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思考: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本段的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别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使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教师示例,学生回答: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3)“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
(6)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7)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5)推测。(或修饰或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作比较(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6)引用、作诠释(7)摹状貌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说明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别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说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能是故事中的角色了,因为科技正在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当然,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依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
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 四 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 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姿 云像:天气的“招牌”(总括点题)
态 卷云 卷积云
万 薄云 →晴 朗
千 积云 高积云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厚云 →阴雨风雪
变 雨层云 积雨云
化
无
常 光彩: 晕 、华 、虹 、霞 →阴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