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两课时)
第二课时
[师]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填写下表。
[投影]
分析课本实验21、23和24,填写下表空白。
实验编号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21
实验23
实验24
[注:上表可由学生直接填写或学生口答,教师填写]
[讨论]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组成的角度分析,突出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特征)
[可能的讨论结果]
①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
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③生成物都只有一种物质。
④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⑤生成物都是反应前没出现过的,是新物质。
⑥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评价]对于上述讨论,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可见大家思维比较活跃,考虑问题比较周全,这正是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
[小结]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组成的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都生成了反应前所没有的物质,即新物质,在化学上把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
[板书]二、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
①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提问]根据化学反应的概念,大家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都属于化学反应 举的越多越好。
[回答]①煤炭燃烧 ②蜡烛燃烧 ③钢铁生锈 ④食物腐烂
[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刚才大家举的一些例子就是。
再如:木材制成纸张,用石油产品制成衣料,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制成氨气,呼吸作用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生成新物质。
[板书]②本质特征:生成新物质。
[投影]判断以下变化是不是属于化学反应 若不是,说出它们与化学反应有什么不同。
①水结成冰 ②湿衣服晾干 ③酒精挥发 ④木材制成桌椅 ⑤铁铸成锅 ⑥瓷碗破碎
[回答]都不是。它们与化学反应不一样,在这些反应的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①②③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在①中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在②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在③中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④⑤⑥都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讲解]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讲解]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该看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板书]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讲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性质。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硫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等。我们把这种性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讲解]其实,判断一种性质是不是化学性质和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是一致的,都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若有新物质生成,则此变化是化学变化,那么在此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提问]在前面我们做过的磷、硫、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出现过哪些现象呢
[回答]①生成气体(硫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
②放出热量(磷、硫、铝在燃烧的过程中都会放出热量)。
③发光(铝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④火焰有颜色(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小结]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提问]是不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就一定是化学反应呢
[回答]甲:是。
乙:不是。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举出实例来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不一定是,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但这个变化不是一个化学变化;气态氧变成液态氧,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但却是物理变化。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亦即上述伴随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但发生上述现象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反应。
[讨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无物理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来分析]
[结果]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但因最终生成了新物质,故该变化属化学变化。结论是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有物理变化。
[板书]5.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设问过渡]我们知道,磷、硫、铝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分析它们的反应式,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看,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2)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角度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投影]硫+氧气二氧化硫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铝+氧气二氧化铝
[生回答问题①]上述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师]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反应叫化合反应,具体地讲,就是……
[讲解并板书]6.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别一种物质的反应。
[投影]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3)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氢氧化铁
[答案:(1)(5)属化合反应,(2)(3)不是]
[请学生回答问题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类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板书]7.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注意]强调概念中是“氧”而不是“氧气”,“氧”不等同于“氧气”。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会逐渐搞清楚。
[讲解]氧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叫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
[板书]①氧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氧化物。
[讲解]从这三个反应可见,氧气在氧化反应中能提供氧,我们说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板书]②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磷、硫、铝在氧气中燃烧
[回答]因为它们燃烧比较剧烈 具有明显的现象。
[介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和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板书]8.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介绍]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在这些反应中,我们只能看到反应的结果。并不能观察到它的过程。
[补充]缓慢氧化也具有非常有用的一面,缓慢氧化产生的热,有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上的高温堆肥等。
[提问]我们现在用到的、见到的各种物质都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吗
[回答]不是,有的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有的是科学家们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
[讲解]化学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反应既可以提炼出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如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又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如塑料、化肥、合成纤维、纳米材料等。总之,化学的发展促使了我们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也理解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氧化物等慨念。
[布置作业]习题5、6
[课外作业]搜集身边所见到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缓慢氧化的例子,逐渐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二、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
①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②本质特征:生成新物质。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6.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7.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①氧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叫氧化物。
②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8.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2.(2003年甘肃省中考题)下列物质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O B.P2O5 C.MnO2 D. KClO3
3.(2003年昆明市中考题)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C. 氢气+氧气水 D.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1.C 2.D 3.B
备课资料
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在化学变化中会有物理性质的改变。原因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物质的外形、状态等物理性质的改变。如碳酸钠晶体失去结晶水:
Na2CO3·10H2O====Na2CO3+10H2O
(块状) (粉末)
(2)既有体积的改变又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气冷凝变成液态水,体积变小了,同时放出了热量,但由于无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当然,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的燃烧,燃烧过程中。不断消耗蜡烛,其体积变小了,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放出,但因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即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可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关键在于牢牢抓住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酒精在燃烧”“酒精能燃烧”,两句话只是一字之差,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酒精在燃烧”表示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表示的是酒精的一种化学性质可燃性。但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化学变化可反映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4)两种变化的判断: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
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有改变;
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
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2.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总结如下
红热木炭,剧烈燃烧,
发出白光,温度很高。
燃硫入氧,燃烧变旺,
火焰蓝紫,美丽漂亮,
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
浓厚白烟,冷却粉状。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3.一切物质都有三态变化吗
一般的物质都有三态的变化。如水随着温度的变化,液体水可凝结成固体的冰或蒸发成水蒸气。氧气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气体,当加压降温时可变成蓝色液体或雪状固体。固态铁加热到1535℃时熔化成液态铁。继续升温到2750℃时变成气态铁,反之,当降温时气态铁又化成液态再凝固成固态。
有些物质在一般条件下没有三态变化。如片状固态碘,微热之后不变成液态碘而直接变成紫红色蒸汽(蒸汽若是纯的为深蓝色,如杂有空气即为紫红色)。雪状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压下在-78℃时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物质升温时,由固态不经熔化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降温时,由气态不经液化成液态而直接凝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但是易升华的物质只要条件发生变化,也可发生三态变化。如碘在稍加压或对较多量碘晶体快速升温时,碘也可熔化成深紫色液体。气态二氧化碳在20℃时,加压到5.7×106帕,也可液化为液态二氧化碳。
一般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下都有气、液、固三种状态,但也有不少物质没有三态的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就只有固态,没有液态和气态,因为受热时很容易分解成氨、水和二氧化碳。常见的碳酸氢钠、氢氧化铜、氯化铵等都是这样。乙烯没有固态,因为在加压时乙烯还没有凝固就已经聚合成其他的物质如聚乙烯了。许多固态有机物在加热时还没有熔化和气化就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其他物质,故只有固态。
年级 初三 学科 化学 版本 期数
内容标题 氧气(第二课时)
分类索引号 G.623.2 分类索引描述 教学法
主题词 氧气(第二课时) 栏目名称 教案精选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
录入 一校 二校 审核课题2 氧气(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刘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难点进行突破。
1.突出实验环节,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认识过程中的感性材料。
2.安排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
3.让学生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
4.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纪实和理论相互联系的方法。
(2)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学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录像机、氧气(三瓶)、木条、硫、铝箔、粗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
2.学生用具:木条、火柴、木炭。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一瓶氧气]
[设问]该瓶中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 空气、氧气还是氮气
[学生摇头]
[介绍]它就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氧气。
[板书]课题2 氧 气
[引言]如果我们想要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实验、判断。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指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问]通过观察,并结合实际,你能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生]甲:氧气是无色的。
乙:氧气是气体。
丙:氧气是无味的,我吸过纯氧。
丁:氧气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氧气易溶于水,地壳表面的水早把氧气溶解完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可供呼吸的氧气了。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实验测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1,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1)略大,与水一样,氧气也有三态的变化。
[放液氧和固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讲解]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氧气,但这对水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约意义。
[过渡]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讲解,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标准状况下,ρ(O2)=1.429 g·L-1>ρ(空气)=1.293 g·L-1。
③难溶于水。
④p=101 kPa T=-183℃ 淡蓝色液体
p=101 kPa T=-218℃ 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提问]病人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抢救
[回答]输氧气。
[提问]那么给病人输的氧气是如何贮存的
[回答]1.可以贮存在氧气袋中。
2.可以贮存在氧气钢瓶中。
[提问]你所见过的氧气钢瓶是什么颜色的?
[回答]天蓝色。
[讲解]工业上生产的氧气,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一般都是加压贮存在钢瓶中,而且为了便于识别,钢瓶涂成天蓝色。不同颜色的钢瓶里装的是不同的气体,我们可以根据钢瓶的颜色来知道钢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
[设问]你知道不同颜色的钢瓶里分别贮存的是什么气体吗
[投影]展示
小常识
钢瓶的贮气原则:
天蓝色、黑字贮氧气
黑色、黄字贮氮气
深绿色、红字贮氢气
灰色、红字贮石油液化气
[说明]氧气钢瓶运输和贮存其间不得曝晒,不能与其他易燃气体钢瓶混装,平放。
[过渡]我们刚才所学氧气的性质是不经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属物理性质。那么,氧气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亦即,它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板书]2.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与它在空气中的现象进行比较。
[可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结果并简述理由]
[回答]①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②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什么变化,而且火星很快就会熄灭。
[提问]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看到同样是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大家分析这是为什么呢 (可提示学生从氧气的含量考虑)
[回答]在氧气中由于是纯氧,氧气含量高,所以木条复燃了,而在空气中,氧气只占约21%,氧气含量低,所以只能看到火星,而且很快就会熄灭。
[提问]通过本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
1.物质燃烧时的不同现象与氧气的含量有关;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3.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4.氧气支持可燃物燃烧,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如氮气不支持可燃物燃烧。
[总结]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且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板书]①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炉火做饭时,为什么炉火越扇越旺盛。
[回答]用扇子扇炉火,有助于空气流通,这相当于供给了它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含量越高,可燃物就燃烧得越充分,所以炉火越扇越旺盛。
[讲解]氧气能支持燃烧的这种性质,可帮助我们来鉴别氧气。通常的做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可证明是氧气。
[展示硫粉]
[介绍]这是硫粉,俗名叫硫磺。它是古代炼丹家们炼丹时的必需之物。
[设问]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否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板书]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可用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用燃烧匙取一些硫,让学生观察硫的颜色、状态。
2.让学生观察硫在空气中常温下有没有变化。
3.在空气中给燃烧匙里的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让学生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4. 把未点燃的硫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疏有什么变化。
5.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6.比较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
注:由于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此实验可由教师在通风橱中进行)
[回答]1.硫是一种黄色固体。
[回答]2.硫在空气中常温下没有什么变化。
3.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黄色火焰,火焰颜色比较微弱,生成一种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补充讲解]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应不燃放爆竹、烟火。
1.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而且火焰颜色比较明亮,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也是SO2。
5.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低而纯氧中氧气含量高,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总结并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习过用文字的形式表示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这个反应,我们可以同样写出硫燃烧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讲解并板书]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中间用箭头连接,若有两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用“+”连接起来,因为化学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所以把反应条件写在箭头上方。
硫+氧气二氧化硫
[讨论]木条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可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回答]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氧气的含量有关,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纯氧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木条和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展示铝箔]
[介绍]这是由金属铝制成的铝箔。
[设问]你见过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学生摇头]
[过渡]那么,铝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板书]③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让学生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在空气中点燃铝箔,看行不行。
3.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注意: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细沙)
[学生回答]1.铝是一种银白色金属。
2.在空气中铝不能燃烧。
3.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固体物质。
[补充]铝燃烧后生成的这种固体物质叫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
[总结并板书]现象: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固体物质。
[过渡]接下来我们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可由学生仿照硫燃烧的反应进行讲解并板书)。
[板书]铝十氧气氧化铝。
[提问]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1.怕把集气瓶炸裂。
2.因为这个反应特别剧烈。
3.因为这个反应非常快。
4.因为这个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5.是不是细沙能吸收它的生成物,或细沙能吸收热量。
[评价]大家的思维很活跃,也善于动脑,这很好,说明大家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讲解]做铝燃烧这个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提问]为什么硫燃烧时不需要呢
[回答]因为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提问]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在氧气中进行的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
甲: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乙: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要剧烈。
丙: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丁: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戊: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教师总结并板书]
④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并知道它可以支持燃烧,性质比较活泼。
[布置作业]习题1、2、3、4
补充:列表比较磷、硫、铝在氧气中燃烧时,反应前的物质、反应后的物质、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 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标况下,ρ(O2)=1.429 g·L-1>ρ(空气)=1.293 g·L-1。
③难溶于水。
④p=101 kPa,T=-183℃,淡蓝色液体。
p=101 kPa,T=-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疏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小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表示:硫+氧气二氧化硫
③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反血后生成一种固体物质。
表示:铝十氧气氧化铝
①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年级 初三 学科 化学 版本 期数
内容标题 氧气(第一课时)
分类索引号 G.623.2 分类索引描述 教学法
主题词 氧气(第一课时) 栏目名称 教案精选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
录入 一校 二校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