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师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教学内容 5、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的作用和表达的内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本文“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一中心思想。(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过程方法 (1)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与质量。(2)反复朗诵文章中表现作者浓烈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难点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领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堂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二
课后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引 文 正 文沉 重 ········ 法西斯的残酷美 丽 ········ 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但我们今天通过课文所看到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丧失人性的大屠杀。 倾听、体验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聂华苓。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作品。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杀戮lù 撑chēng开 悼dào念 蜿wān蜒yán 笼lǒng罩 荒谬miù 憧chōng憬jǐng 反驳bó 赤裸裸luǒ杀戮:大量杀害,屠戮 朝圣: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蜿蜒:曲折延伸 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荒谬:荒唐,错得离谱 执著: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赤裸裸:光着身子,形容没有隐藏或伪装的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概括内容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点拨】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自然从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写起。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开头说“历史,现实”,第三部分开头一段中说“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这些地方提示我们,第二部分是回顾历史的,第三部分则是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文章始终不离这次纪念活动,从活动项目上说,第二部分是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第三部分是记述作家的座谈。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二三两个部分都有这个话题,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扩大到世界和平这个主题。最后一部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想见那是在参观纪念馆。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爱,令人感动,同时可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悲哀,深沉的思考。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点拨】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概括起来说,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正文分四个部分。第—部分(第一章节):写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和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第二章节):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演出活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节):记述作家的座谈.表现世界人民希望和平。第四部分(第四章节):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令人感动、引入深思。【学生活动】学生默读,悉心体会 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本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作者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思考讨论:(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点拨】半个多世纪以前,一天之内纳粹杀死了7000人,大屠杀惨绝人寰,“记忆”是“沉重”的,历史是“沉重”的。但“记忆”又是“美丽”的,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记忆”因此而“美丽”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探讨质疑,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是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词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一读一停顿,想像一个画面。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3)“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强调了什么感情?【点拨】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为什么?【点拨】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残酷的历史面前,历史与现实融合了,人们不会忘记历史,这是真实的,而当时法西斯以种族优劣论为出发点施行种种种族灭绝主义,7000无辜平民被惨杀,这又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四)总结反思: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杀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