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意,选取的是家庭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作者只抓取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藉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进行点染。虽只写了几个细节,但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贴的深沉的爱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属于蕴藉丰富而文辞冲淡型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理解的深度挖掘上,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思考。本文关键处有两处:其一,面对“分歧”做出的决定,要引导学生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从而悟出一个“孝”字来;其二,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细节刻画也很富有内蕴,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并揣摩其中的写法,即小处着笔,大处着眼法,在平时写作中借鉴创新。
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语言。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运用:分歧、霎时、委屈、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诵读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理解文中蕴藉丰富的语句。
4、学习本文选取细节、抓住角度生动展现的独特写法,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感人。
2、欣赏品读:从语句、主旨等方面揣摩、品味,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品评鉴赏能力;理解环境描写衬托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学习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挚爱的纯朴亲情,理解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的传承性。
2、在平淡冲和的语言里挖掘内蕴,抓住关键点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环境描写衬托主题的作用。
2、文中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
3、把握本文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独特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点拨讨论法、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却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小说《散步》,去感受长大后的儿女对衰老的父母的深深的爱!
或着: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板书:分歧、霎时、委屈、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小组互动,班级交流、掌握。
2、交流:说出文中的人物;文章最具故事情节的两个自然段;最能够感动你的段落。
3、教师范读。
三、品读、欣赏,体会真挚的爱。
(一)、齐声朗读第六自然段。
1、思考、讨论:找出一家三口人在散步中面对分歧的各自态度,体会这个家庭里爱的温馨。
母亲:要走大路,理由:大路平顺。
孩子:要走小路,理由:小路有意思,见爸爸孝敬奶奶,自己也很听话,不哭不闹。
“我”:顺从母亲委屈孩子,理由:母亲年老体衰,走动不便,孝顺母亲,孩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妻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理由:理解、支持丈夫,在这件事上,没有丝毫争执,说明婆媳关系很好,孝敬老人。
分歧的解决:
母亲依着孙儿的意思走小路,母亲走不过的地方由“我”背着。
好处:孩子高兴,心愿得到实现,“我”妻子自然也高兴;母亲疼爱孙儿的心愿得到满足,心里高兴;一家人都欣赏到了美好景致,心情舒畅;对母亲的孝顺丝毫未减,“我”和妻子欣慰。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和谐。
2、思考、讨论:作者只选取了“散步”这一件小事,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家三代人在其他生活中会是怎样的表现?这家人得以其乐融融,幸福和谐的原因是什么?
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贴,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之爱。这里有一个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先顾着老的一头。文章写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一件在平凡不过的事情,围绕在四个人中间的爱,我们可以做一下设想,奶奶的父母对奶奶是什么样的,孙子对他以后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爱是可以传递的,这种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爱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得以浩浩荡荡的延续下来。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称赞中国人尊老敬老、赡养老人这一点。
“孝”字的最初写法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二)、齐声朗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讨论::从“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你能够读出什么内涵?(或: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怕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他们两人身上的责任重大。
这个细节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章里的爱是产生在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身上,我们把这种爱推广开去,把小爱变大爱,人与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那么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多么和睦的这会这个大家庭中。正像那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探究互动、理解文意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副标家,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文章的味道。
我的副标题是 , 我的理由是 。
(副标题:生活之美,小路亲情,亲情,情满小路,温馨瞬间,选择,春天的步伐,延续生命,三代同行,幸福的家庭,春意,呵护……,理由:……)
四、品味语言,体味蕴藉。
(一)点评美句,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选好句子,把你的观点讲给你的同桌听。老师的例子:
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示: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点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可以看出浓浓的亲情。
句式上把我摆在前面,突出了我的责任,和后文相呼应,倒装句突出我很看重散步。
预设: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是对生命的礼赞,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5、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这又分明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可以总结: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二)寻找对称美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
五、写作训练:
(学习本课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独特写法,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生活中能体现爱的地方有很多。父母爱护孩子是爱,老师教育学生是爱,火中救人是爱,雨中送伞是爱……文章选取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司空见惯的情节,散步却写出了一片浓浓的爱的颂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体味生活,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爱。
给话题写片段:——亲情,友情是纯洁,美丽的人类感情之花,亲人、朋友是一方安静温馨的港湾,永远欢迎,抚慰年轻的航船。
请自选一个话题,写一生活中细小的片段或展示温馨的友谊,或体现浓浓的亲情。
展示优秀片段
六、课堂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齐声诵读文第七自然段。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理解支持
我←--------------→妻子
明∣↑孝 ∣责
理∣∣顺 ∣任
信∣∣体 ∣重
任↓∣贴 ↓大
∣↑
疼∣∣懂
爱∣∣事
↓∣
母亲---------------→孩子
疼爱
敬老爱幼、相互体贴、相互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