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题分析之名句类试题分析
一、阅读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 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③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 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 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1.这几段文字从“今”最可宝贵和________两方面展开论述,中心论点出现在第________段中。
2.第③段中“________”、“________”、“风驰电掣”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宇宙变化的特点。
3.从文中摘出与下面句子意思最相近的一句话。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朱自清《匆匆》)
4.写出一句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阅读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诫子书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文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夫学须静也 夫: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与日去 意:__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4.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任写两句。
3.课内阅读。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
2.甲段中加粗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________;“身”的意思是________。
乙段中加粗词语“不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
二、未知题型
4.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________
5.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1) 根据选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想,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B. 对不同的书,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C. 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 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
(2) 从文段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6.语文课开展“走进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西游记》中你熟悉的故事。(要求:说出人名和有关的情节,在叙述中至少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疾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妇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妇女,他真不愧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西游记》________。
7.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
(2)甲段中加粗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________;“身”的意思是________
乙段中加粗词语“不毛”的意思是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________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______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列举三个(句,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探究题)搜集与爱情有关的名言、警句。
9.(探究题)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关于书籍的名言警句很多。请写出两则。
10.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财富、厄运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阅读题
1. 略
【详解】:
1.“今”最易丧失 ①
2.刻刻流转 绝不停留
3.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4.如: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就是生命。
2. 略
【详解】:
1.(1)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
(2)纵欲放荡、消极怠慢
(3)意志
(4)狭小
2.(1)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3)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大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3.学习;做人。
4.示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扣住修身养性即可)
3. 略
【详解】:
1.先帝
2.zh^u 亲自 不长草的地方
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三气周瑜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有关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
二、未知题型
4. 略
5. C ;略
6. 略
7. 略 ;略 ;略 ;略 ;略
【详解】:
(1) 先帝
(2) zh^u,亲自,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4) “天下计”;此臣所以抱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8. 略
【详解】:
例如:(1)爱情是磨炼性格的磨石,爱情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程度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2)爱情可以启迪愚昧。(欧里庇得斯)(3)爱情有如甘霖,没有了它,干裂的心田,即使撒下再多的种子,终不可能滋发萌芽的生机。(三毛)
9. 略
【详解】: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亚里斯提卜)(不限于以上几条)
10. 略
【详解】:
示例:(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俟斯库罗斯)
(2)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