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0 13:17:00

文档简介


全区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示范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者:金安区枣树中学 孙玉成
2008年11月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乃、期、委、去、舍、引、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过程、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价目标:学习古人做人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高雅等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日,老师收到一则学生日记,是班上学生用文言文写的,我把它略作修改,现在读给大家听听。
2008 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晨起上学。寒潮突降,时而风吹,吾身冻而抖也。吾曰:“真冷也”。深悔穿少也,吾身仅披二单衣耳。
王生问曰:“汝冷乎?”吾以手拍胸,对曰:“非也。吾身乃不寒之身,何惧冷哉?”
杨生曰:“服矣,汝身真强也。”吾大笑,身冷而愈抖也。
忽见前方一石,色白。吾奇之,呼杨生同观。吾欲留之,杨愠,以石掷地,乃碎。吾亦愠,与之斗。七时许,乃停,吾臂痛,杨臂亦痛,不欢而散。
午时,吾见杨而愠。杨曰:“晨乃吾错,万分歉意”。吾曰:“无大事也。”于是,二人重好。
学后,吾邀杨至家,杨即应,欣然。
吾思,友情不易,不应重乎?
大家能够听得懂意思吗?由此可见,文言文难学吗?不难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我们也能够写出这样简练生动的小文言文来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一位七岁少年的故事那就是——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及其出处《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读两至三遍,勾画生词,把握停顿,对照课下注释,初通文意。
2、推荐朗读:由学生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点评他们的朗读。(选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朗读。
指导学生可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大小)、语速(快慢)、(是否)流利、停顿(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到位)等几方面进行有选择性评价。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共同纠错。以鼓励、激励为主。
4、分角色朗读课文(2~3遍)
读中领会刚才的点评,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尤其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两句。
三、小组合作,解读课文。
1、小组中选一人讲解大意,提出看法,其他几人听讲,并及时纠正同学分析中的错误,不懂的地方,可寻求老师帮助解决。
2、教师板书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注意文言词语积累。
乃、期、、不、委、去、舍、引、顾
3、巡视、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细节处理不当的地方。
4、积累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今天成语中仍然在使用,比如瞻前顾后、不期而至、锲而不舍、引吭高歌等。)
5、学生复述故事。先组内复述,再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指点其不足之处。
四、研读课文:
教师质疑:
⑴这篇文言笔记小说分别写了哪几个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问什么?
⑵“元方入门不顾”,怎么理解?元方这样做对吗?
⑶假如你是元方,你将怎样做?你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诚实守信重要吗?谈谈看法。
⑷假设你是元方的父亲,在走之前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这场尴尬的言语冲突呢?
2、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提示:前两个问题是重点,第一题是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可能会答喜欢元方——聪明、能言善辩;尊重爱戴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赢得了尊严;懂事,明礼。也可能会答不喜欢元方——不守信用,粗鲁无礼,知错即改。教师不必轻易下结论,当引导学生多项思考,两相比较,学生自然得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即在于是否明理、诚实守信上。
第二题,是就课文内容进行开掘、引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一种认为做得对,因为对于不守信用,粗鲁无礼的人就要不留情面,就要鄙视他,看不起他,而且,七岁的小孩子不可能考虑那么多,他的直率反而真实可信,不必求全责备;一种认为做得不对,因为做人不可以太绝,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宽容、大度,要给人改过的机会,人非圣贤孰内无过?
第三题是把古代的待人处事现代版,引导学生要明礼,讲诚信。
第四题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设想的办法可能会有:①亲自赶去迎接,②让底下人去提前去催促,③安排底下人在门前等候说明原委,④约定时讲好来迟不候,⑤约定时告诫对方务必要提前动身、不得磨蹭,⑥约定时规定不守时者将对其进行惩罚,⑦宽容对方、再等一会儿,⑧放烟火示意催促,⑨飞鸽传书,⑩制造巨大声响以示催促,⑿写个留言条说明情况。
3、教师板书。
五、学生集体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六、知识积累补充:
在文中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我们平时在电视的古装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称呼: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小女。谁来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七、作业设计:
1、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期: 乃: 至: 不: 去: 惭: 引: 顾:
2、背诵课文。
3、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
↗无信 ↙知守信 ↖
太丘————→友人————→惭、引 ←————元方(义正词严)
↘无礼 ↖知明礼 ↙
全区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示范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者:金安区枣树中学 孙玉成
2008年11月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乃、期、委、去、舍、引、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过程、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价目标:学习古人做人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高雅等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日,老师收到一则学生日记,是班上学生用文言文写的,我把它略作修改,现在读给大家听听。
2008 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晨起上学。寒潮突降,时而风吹,吾身冻而抖也。吾曰:“真冷也”。深悔穿少也,吾身仅披二单衣耳。
王生问曰:“汝冷乎?”吾以手拍胸,对曰:“非也。吾身乃不寒之身,何惧冷哉?”
杨生曰:“服矣,汝身真强也。”吾大笑,身冷而愈抖也。
忽见前方一石,色白。吾奇之,呼杨生同观。吾欲留之,杨愠,以石掷地,乃碎。吾亦愠,与之斗。七时许,乃停,吾臂痛,杨臂亦痛,不欢而散。
午时,吾见杨而愠。杨曰:“晨乃吾错,万分歉意”。吾曰:“无大事也。”于是,二人重好。
学后,吾邀杨至家,杨即应,欣然。
吾思,友情不易,不应重乎?
大家能够听得懂意思吗?由此可见,文言文难学吗?不难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积累,我们也能够写出这样简练生动的小文言文来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一位七岁少年的故事那就是——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及其出处《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读两至三遍,勾画生词,把握停顿,对照课下注释,初通文意。
2、推荐朗读:由学生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点评他们的朗读。(选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朗读。
指导学生可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大小)、语速(快慢)、(是否)流利、停顿(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到位)等几方面进行有选择性评价。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共同纠错。以鼓励、激励为主。
4、分角色朗读课文(2~3遍)
读中领会刚才的点评,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尤其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两句。
三、小组合作,解读课文。
1、小组中选一人讲解大意,提出看法,其他几人听讲,并及时纠正同学分析中的错误,不懂的地方,可寻求老师帮助解决。
2、教师板书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注意文言词语积累。
乃、期、、不、委、去、舍、引、顾
3、巡视、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细节处理不当的地方。
4、积累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今天成语中仍然在使用,比如瞻前顾后、不期而至、锲而不舍、引吭高歌等。)
5、学生复述故事。先组内复述,再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指点其不足之处。
四、研读课文:
教师质疑:
⑴这篇文言笔记小说分别写了哪几个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问什么?
⑵“元方入门不顾”,怎么理解?元方这样做对吗?
⑶假如你是元方,你将怎样做?你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诚实守信重要吗?谈谈看法。
⑷假设你是元方的父亲,在走之前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这场尴尬的言语冲突呢?
2、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提示:前两个问题是重点,第一题是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可能会答喜欢元方——聪明、能言善辩;尊重爱戴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赢得了尊严;懂事,明礼。也可能会答不喜欢元方——不守信用,粗鲁无礼,知错即改。教师不必轻易下结论,当引导学生多项思考,两相比较,学生自然得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即在于是否明理、诚实守信上。
第二题,是就课文内容进行开掘、引申,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一种认为做得对,因为对于不守信用,粗鲁无礼的人就要不留情面,就要鄙视他,看不起他,而且,七岁的小孩子不可能考虑那么多,他的直率反而真实可信,不必求全责备;一种认为做得不对,因为做人不可以太绝,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宽容、大度,要给人改过的机会,人非圣贤孰内无过?
第三题是把古代的待人处事现代版,引导学生要明礼,讲诚信。
第四题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设想的办法可能会有:①亲自赶去迎接,②让底下人去提前去催促,③安排底下人在门前等候说明原委,④约定时讲好来迟不候,⑤约定时告诫对方务必要提前动身、不得磨蹭,⑥约定时规定不守时者将对其进行惩罚,⑦宽容对方、再等一会儿,⑧放烟火示意催促,⑨飞鸽传书,⑩制造巨大声响以示催促,⑿写个留言条说明情况。
3、教师板书。
五、学生集体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六、知识积累补充:
在文中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我们平时在电视的古装剧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称呼: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小女。谁来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七、作业设计:
1、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期: 乃: 至: 不: 去: 惭: 引: 顾:
2、背诵课文。
3、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
↗无信 ↙知守信 ↖
太丘————→友人————→惭、引 ←————元方(义正词严)
↘无礼 ↖知明礼 ↙
全区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示范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咏 雪
设计者:金安区枣树中学 孙玉成
2008年11月
二十五 《世说新语》两则
咏 雪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骤”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变换形式诵读,当堂成诵。
3、体会语言简练的特点。
4、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谢道韫的才气。
情、价目标:培养言辞高雅,感受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理解谢道韫的才气。
教学难点:
1、“未若柳絮因风起 ”如何理解。
2、最后一句的补充交代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够列举一些吗?(学生回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七岁做诗的曹植、曹冲称象、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四岁画画的王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位古代小才女,她的名字叫谢道韫,看看她是怎样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气的——板书课题:《咏雪》及其出处《世说新语》。
二、《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不作任何修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地主的思想、生活等内容。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则选自“方正”一门。
三、自读、初读,整体把握: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勾画要点,疏通文句。
要求学生自读两至三遍,勾画生词,把握停顿,对照课下注释,初通文意。
2、难点出做出记号,寻求帮助,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巡视点拨。
3、学生复述故事。
按照:时间、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用两三句话概括叙述。
指导学生可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大小)、语速(快慢)、(是否)流利、停顿(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到位)等几方面进行有选择性评价。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共同纠错。以鼓励、激励为主。
4、分角色朗读课文(2~3遍)
读中领会刚才的点评,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尤其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两句。
四、朗读、研读,理解内蕴:
1、指生朗读课文,指导断句。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3、读出方法:
⑴、点拨之一:
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⑵、引导学生信息搜索:文中共写了三个人,三句话,两个神态
⑶、点拨之四:
事物/物品描写的角度:颜色、形状、味道、状态、声音。
⑷、引导分析文中两个比喻句的妙处(小组讨论):
总结:
“撒盐空中差可拟”:只抓住了雪与盐的颜色相似,而其形状及下落的状态都不相似。
“柳絮因风起”:则多方面抓住雪与柳絮的相似点来描写——颜色相似、形状相似、飘落的状态相似、飘落的声音相似,而且,该比喻还能够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让人由联想到春天的即将到来,这在大学雪纷飞之际,无疑会给人一种融融的暖意。与德国诗人雪莱《西风颂》里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意近而旨远,含义意蕴隽永。
⑸、分析谢太傅一笑一乐有何深层意思?他为何一言未说?“欣然”一词写出了什么内涵?引导小组讨论。
总结:
笑:可有两种解释——其一,高兴,两个孩子都很聪明,读书读大有长进,皆能够出口成章。其二,嘲笑,笑胡儿的天真、直白、浅露,脱口而出,不假细致考虑。
乐:是快慰,是赞叹、佩服。赞叹谢道韫的机智、聪颖过人、才气过人。
一言未发,态度已明,无须言语而高雅之风自出;倘若一言不甚,有可能会伤害胡儿自尊,又给谢道韫增长了骄矜之气,不利于其今后的上进。
欣然:写出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⑹、最后一句补充是画蛇添足吗?谢道韫真的是个小才女吗?从文中搜寻证据说明。
谢道韫才气到底如何,文章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文章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
比喻的精妙,谢太傅的神态,结尾的补充,都可看出谢道韫的才气。
五、研读、品评语言:
语言简练,比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起因。
六、学生集体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七、知识拓展、积累补充:
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田埂)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亡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册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然若不见。
指生说出大意。齐读。关键词语的掌握运用。
八、作业设计:
1、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俄而: 骤: 拟: 差可: 未若:
2、背诵课文。
3、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句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