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学科:化学 班级: 日期:8月28日 教者:杨艳
课题: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课时数:3类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
2、 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
1、两个活动探究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空气的成分。
教具准备:
“捕捉”空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目前你知道空气里有些什么?
学生思考。
提问:1.在我们周围有什么你看不见的物质,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回忆前面同步导学上的作业:
1、将一只空的杯子倒扣入水盆中,水不能完全进入杯子。
2、在一只空的杯子上扎一只瘪的气球,放入热水中。
提问:
当我们拿着一只集气瓶,盖上玻璃片,空气就被我们捕捉到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将我们捕捉到的空气转移到另一只集气瓶中呢?
学生观察教科书P28 活动与探究。
学生做实验。
思考:
1、 该装置的气密性应如何检验?为什么要检验?
2、 该实验能把空气从一个瓶中转移到另一个瓶中,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1、关键是形成密闭的装置,形成压强差。补充多种装置。
2、说明空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空气成分的探究。
1、 化学史。
学生自学教科书P27-28 拓展视野部分。
思考: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2、 提问:空气不是单一的成分,那其中各物质各占多少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装置按课本P26—27步骤进行实验
[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2)实验现象:
a.点燃红磷后,打开止水夹前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
b.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白烟消失,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c.等反应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发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剩余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了。
(3)化学原理: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4)思考问题:
①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②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磷,而不用木炭?
答:木炭燃烧生成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
③如果还是要利用木炭燃烧来完成实验,我们该怎样改进?
答:我们可以将烧杯中的水改为澄清石灰水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气体压强同样也减少。
④某同学进行该实验中,发现实验结果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为什么?如果进入集气瓶的液体的体积大于1/5呢?
(5)拓展延伸。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成分-阅读课本
2、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提问:
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保持相对恒定呢?
答:学生根据基础知识思考,有多种答案。教师归纳总结。
概念教学:
描述空气。
混合物
纯净物
让学生举一些混合物、纯净物的例子。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还未烧开时就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是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答:这些气泡就是空气,说明空气有部分能溶于水
(2)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氮气的体积分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现象说明了氮气和氧气比较,氧气比氮气易溶于水。
(3)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
答:氦气不容易溶解于血液中
(4)用一只碗、一只直筒形的玻璃杯、一截蜡烛、一块小木块、水和火柴,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并在家里做实验,测定2~3次。把你的实验结果和课文实验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是不是显得不够准确?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O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自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OmL刻度处,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是什么呢?
作业:同步导学部分内容。
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特别是氮气和稀有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适当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