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全国I)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高考(全国I)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8-11-23 10: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8年高考(全国I)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分析
台州一中 (318000) 姜孟
一、试题的结构和知识分布
1.试题结构和形式的稳定
今年理综化学部分选择题还是8题为单项选择,每题分值6分,共计4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四大题计60分,主要题型有计算题、推断题、实验题和有机题。12道题,合计108分,占整套理综试卷的36.0%。就化学试题在理综试卷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完全和近三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一样,很稳定。且试题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以及命题的意图等,也和前两年基本相同。
表1 2008年高考理综卷(Ⅰ)考查的内容统计
题号 卷(Ⅰ)
考查知识点 赋分 总分
6 离子共存 6 108
7 晶体熔点高低排序 6
8 同分异构体判断 6
9 元素化合物性质 6
10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6
11 化学平衡 6
12 盐类水解 6
13 电解原理 6
26 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16
27 元素及其化合物推断 15
28 无机化学实验 13
29 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16
表2 2008年高考理综卷(Ⅰ)化学试题知识点在五大板块中分布及分数比例统计
知识板块 考查的知识点 题号 分值 占学科分数比例(%) 分块知识点分值 分块知识点比例(%)
元素及无机化合物 稳定化合物的形成(C、N、O、Mg等) 9 6 5.6 27 25.0
根据电子转移守衡进行计算(H、Cu、Ag、Pb、Zn等) 13 6 5.6
C、H、O、Ca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推断 27 15 13.9
有机化学 同分异构体判断 8 6 5.6 22 20.4
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9 16 14.8
化学计算 电解计算 13 6 5.6 22 20.4
物质的量 26 16 14.8
化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离子共存 6 6 5.6 45 41.2
晶体熔点高低排序 7 6 5.6
分子的极性与构型 8 6 5.6
化学反应速率、平衡 11 6 5.6
盐类水解 12 6 5.6
物质组成 27 15 13.9
化学实验 无机实验 28 13 12.4 13 12.4
表3 2008年高考理综卷(Ⅰ)化学试题知识点在教材中分布及分数比例统计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材 章目 题号 分值 比例(%) 教材 章目 题号 分值 比例(%) 教材 章目 题号 分值 比例(%)
必修Ⅰ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6、26、28(3) 26 24.1 必修+选修Ⅱ 氮族元素 9、26 22 20.4 必修+选修Ⅲ 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7、10 12 11.1
碱金属 6 6 5.60 化学平衡 11 6 5.60 胶体性质及其应用 — — —
物质的量 12、13 12 11.1 烃 — — —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 6、26、28(3) 26 24.1
卤素 — — — 烃的衍生物 8、29 24 22.2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13 6 5.60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7 15 13.9 电离平衡 — — — 硫酸工业 — — —
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28(4) 3 2.78 几种重要的金属 — — —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28 13 12.0
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 27(2)、(3) 10 9.26 糖类油脂蛋白质 — — — — — — —
— — — — 合成材料 — — — — — — —
合计 72 66.7 合计 52 48.1 合计 57 52.3
2.知识分布,稳中有变
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和元素化合物分值有所下降,而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分值有所上升,特别是化学计算上升的幅度较大。
表4 2004年~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化学五大知识块分配比例对照:
年份 基本概念与原理 元素化合物 有机化学 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
2004年 45分 41.7% 12分 11.1% 15分 13.9% 22分 20.4% 14分 13%
2005年 51分 47.2% 15分 13.9% 15分 13.9% 12分 11.1% 15分 13.9%
2006年 42分 38.9% 15分 13.9% 21分 19.4% 15分 13.9% 15分 13.9%
2007年 46.5分 43.1% 13.5分 12.5% 15分 13.9% 18分 16.7% 15分 13.9%
2008年 45分 41.2% 27分 25.0% 22分 20.4% 22分 20.4% 13分 12.4%
二、试题的特点分析
1.知识要求:形式(角度)新颖,难度较大,强调(计算)过程。
(1)知识涵盖较广。本试卷更全面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点和考点,包括离子共存,粒离子浓度的比较,晶体的熔点高低,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原子结构及推断,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分子的稳定性,化学平衡移动和图像(化学反应速率),盐的水解程度,电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用语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式的书写,实验安全,有机物结构推断及官能团性质。
(2)形式(角度)新颖。在选择题部分,化学较容易,如7、12小题体现得非常明显。第七题考查晶体结构及性质,所有选项涉及物质是相同的。有利于学生解答。二卷部分26题文字说明让学生知道了答案大致内容。27题由于说明了可能涉及20号元素Ca,学生推断起来不会太困难。28题同样通过文字说明让学生可较轻松做出1,2问。
(3)联系实际,体现学习为生活生产服务的要求;26,28题通过联系实际(实验事实),考查学生能力。学生通过做这两题能考查自己的接纳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有助于高三教师与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事实。
(4)强调计算过程,注意科学规范。近几年来,由于受题量限制,高考化学计算一般设计为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如本卷的13题。学生的科学规范计算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通过26题让学生和教师都知道科学规范计算一直是化学追求的目标,体现出化学力求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此题的(3)(5)写出结果也很难得满分,应按照设未知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成比例)写出计算过程,得出结果,并最终回答的程序做题。
(5)尽管每题起点低,但每题都尽量把相应的知识点考查到,强调了综合能力。如6题涉及到17种离子的化性;7题考查了原子、分子、离子晶体及同类晶体的熔点高低规律;8题考查了引起同分异构的三种原因(位置异构、官能团种类异构、碳链异构);9、27涉及到1至20号重要元素;10题考查了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分子的稳定性、分子结构等。
2.能力要求:注重能力,要求创新
(1)考查分析对比能力(比较)。特别是13题比较了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知道这一考点,根本就不需考虑B、D两答案,大大节约了时间。29题若能抓住A、B的比较,由C出发可很快找出各自物质的分子式,有利于正确解答出该题。
(2)计算能力。化学是一门利用数学的科目,如何利用好计算及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本卷中13、26题计算出结果是目标;27题利用计算结果作为推断是否正确的验证;29题利用数据推导D的分子式。
(3)完成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安全。分别考查防止倒吸和有毒气体的吸收。
(4)创新能力(开放性)。本卷中的28题涉及到MZ这物质与碳的反应充分体现出这点。此题答题的结果非常差。提醒我们师生应该力求提高此类题目的挖掘、思考、处理。
三、主观题的得分情况和难度分析
2004年~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化学主观题四个大题得分情况:
年份 满分值 平均得分 难度系数
26题 2004年 15 8.4 0.56
2005年 15 8.90 0.593
2006年 9 7.15 0.79
2007年 15 9.92 0.66
2008年 16 6.42 0.40
27题 2004年 15 8.55 0.57
2005年 15 6.00 0.40
2006年 15 7.56 0.50
2007年 15 7.00 0.47
2008年 15 6.42 0.43
28题 2004年 14 9.8 0.70
2005年 15 9.75 0.65
2006年 15 10 0.67
2007年 15 9.06 0.60
2008年 13 3.99 0.31
29题 2004年 16 8.96 0.56
2005年 15 8.75 0.583
2006年 21 12.1 0.58
2007年 15 8.70 0.58
2008年 16 8.03 0.50
合计 2004年 60 35.71 0.5952
2005年 60 33.4 0.557
2006年 60 36.8 0.61
2007年 60 34.68 0.578
2008年 60 24.87 0.4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主观题的得分率是近几年中得分最低的一年,难度系数只有0.41,与06年相比相差20个百分点。除了27题的推断题与往年的难度系数相差不大外,其它各题得分均低于近五年的得分,实验题的得分率最低,全省平均分只有3.99,难度系数达只有0.31,属于难题。具体分析如下:
26题:本题考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和化学计算,在近年来高考该两个知识点的大手笔。既考察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又考查离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都涉及酸或碱介质的参与;方程式的配平成为该题化学计算的必要支撑,该关不过,计算全失;从答案看利用关系式解题,从关键词看有理论产量、纯度,彰显了数据处理的能力要求。
启示:注重基础和热点;理解并关注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纯度、利用率(转化率)、产率等关键词
27题:本题重点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该题信息提示较弱,反应条件不很明,解答该题的关键“V是CaC2”。中学化学没有涉及到CaC2和O2的反应,是学生思维爱阻的主要原因,另外通常谈CaO和H2O的作用是生成石灰乳或澄清石灰水,而描述成白色固体,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学生,从而降低了该题的得分率。
启示:没有体现重要元素重要化合物性质考察,对高三化学复习导向不利,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路在何方 、
28题:本题考察化学实验,考察装置原理;第一小题送分了;第二小题只要想到停止加热前要对反应管进行保护就不难解决,要么防空气氧化,要么防倒吸,由于反应管后连石灰水液封,且不断通氮气,排除前者;四小题 由于碳粉足量,所以必有CO,需尾气处理,处理方法很多;第三小题 由于碳粉足量,所以应发生的反应为MO+C =M+CO↑;MO+CO =M+CO2;CO2+C=2CO (都有反应条件);2MO+C =M+CO2↑
题目给的MO是黄色的信息是干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先推测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是什么物质, MO是什么都还不确定,又要书写它参与的化学方程式,时间紧张状态下,超出学生能力,因而得分率很低。PbZ代替MZ效果要好得多,可降低情境陌生度,这样才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反应原理的分析。
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强化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训练。
(附:热还原法常用于冶炼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中部的金属,黄色的二价金属氧化物MZ很可能是PbO.中文名称:氧化铅;英文名称:Lead oxide;lead oxide;俗称:“密陀僧” 。
物理性质:黄色或略带红色的黄色粉末或细小片状结晶,遇光易变色;沸点 1535℃;熔点888℃,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硝酸、乙酸、热碱液;相对密度(水=1)9.53。
空气中能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加热到300~500℃时变为四氧化三铅,温度再高时变为一氧化铅。有毒!主要用途:用作颜料铅白、制造铅皂、冶金助溶剂、油漆催干剂、陶瓷原料、橡胶硫化促进剂、杀虫剂,铅盐塑料稳定剂原料,铅玻璃工业原料,铅盐类工业的中间原料。少量用作中药和用于蓄电池工业,并用于制造防辐射橡胶制品。还原法制Pb:反应为:PbO+C ==Pb+CO↑;PbO+CO == Pb+CO2,实验现象: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黄色粉末变成银白色固体。)
29题:本题考察官能团的转化和同分异构,注重基础,导向很好。疑问之处C与溴水反应能否生成一溴代物?如果①、②两反应注明稀硫酸效果岂不更好些?标准答案却为对甲基苯酚,尽管标准答案有道理,却与教师平常讲的和课本例子不符,改卷时允许两个答案都对。从阅卷情况来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识率较高:表现为漏水、多碳少碳,多氢少氢;官能团(酯的结构)写反、写错较多;上下结构不对应 。
启发:建立有机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专题训练复杂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
四、2009年新高考试题还会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强调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在体现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中,高考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说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仍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所以复习时起点一定要低,一定做到基本题不失分。同时要避免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难,明年一定会容易。
2.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试题的开放性,
开放性化学试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其主要特点是走出化学学科教材范围,与科学、技术、社会等广泛联系,运用化学视角去解释或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社会等方面有关的化学问题;另一类是试题解法的开放性,其主要特点是改变传统试题的结构或解题途径,使试题条件不足或者过剩或者答案不唯一,从而使思维指向不单一,解题途径多样化。开放性试题一般都比较灵活,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冷静思考、发散联想,用学过的知识仔细分析、对比,在情境中合理寻找正确设定,然后再简要作答。
3.试题会重视实验的探究性,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因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主要的、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能较好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2009年的高考可能会加大对这方面考查的力度。探究性实验题常常重过程轻结果,目的是让考生学会如何去做,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通过对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无机未知反应和实验方案的探究,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一般解题思路是:先通过对比找出实验的不同之处(操作步骤、现象等),然后揭示实验现象的本质,再从本质上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其中一些题目将是基本理论、原理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只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其原理,此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4.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试题各自特点鲜明
  必考内容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化学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选考内容试题不偏、不难、基础、灵活,充分体现模块课程特点,加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这对同学们如何选择化学选修课程提供了参考。建议老师在下一步的复习中摸透必考与选考的特点,对必考与选考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
5.试题仍会关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2008年课改区的高考化学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和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技成果相结合,内容涵盖了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考生具备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这和课改要求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精神是相符的。预测2009年这种情况仍会出现,因为在高考试题中将STSE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野去观察问题,这对提高全体公民的化学素养,培养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让同学们有志于化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同学们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相一致的,也合乎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
五、教学建议
(一)宏观把握建议
1.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知识的网络
从知识角度看,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试题主要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五大块分别进行考查。命题人可以将这五块知识随意进行组合和搭配,形成综合性很强的考题。特别是现在高考命题原则慢慢向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转化,这就是说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查。但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就谈不上,亦即解答高考题必须具备基础知识。所以在实际复习中,应立足学科,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的网络。
2.抓住主干知识,加强学科能力的培养
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就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在下一步的复习中,应注重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方面。
3.高度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加大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但实验试题的得分仍然较低,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仍然是考查的核心。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十分细致和全面的。只有在下一步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验问题和点滴积累,真正弄清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实验的手法,认真演练练习册中的实验习题,通过努力,顺利渡过高考实验考查这一难题。
4.加强“套题训练”,适应“理综”考试模式
同学们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下一步的复习中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实现会题做对,拿到全分。且理综考试和考单科又不一样,所以必需通过套题加强训练来积累作理综题的经验。
(二)习题教学建议
1.规范教学,把握教学的难度、梯度和习题量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关注增减内容以及对考试内容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和梯度。化学复习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设计适合学生学的教学内容与练习,不能一味地追求深、难,要控制好复习的难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对难点要做到循序渐进,否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合理控制好练习的量,不要一味地搞题海战术。特别是今年的高考题,过多题海战术,反而对学生思维起到干扰作用。如,实验得分低,与过氧化钠的淡黄色固体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有关,从而使学生的思受到了影响。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规范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够减少失分的概率;搞好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悟透“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理解并关注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纯度、利用率(转化率)、产率等基本原理和概念。
2.加强实验研究探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纵观几年高考题,实验试题大多源于教材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通过组合、改变、创新设计,并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让人感觉既熟悉,又有新意,但考查的内容无非是实验操作、反应原理、化学仪器、化学药品、试验装置、创新设计,注重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平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题是理科综合科的瓶颈,加强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如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吸收尾气,保护环境;防止混入氧气,保证安全。
通过实验设计及评价,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在现象分析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实验目的是怎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注重改编试题,力求新颖性和递进性
课本知识或实验和高考题融合改编,我们在训练时,不能一味地训练而不讲求方法,老师应多下功夫,去改编高考题,将过去的高考题设计成为有新意的题目。
4.加强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意识
(1)老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定的微格意识:如一个专题可能分几块知识 用几个课时来完成 需要培养学生的哪几种能力和哪几种意识
(2)知识网络的构建:如加强有机化学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表网络的构建利于有机推断和无机推断题的解决
(3)意识的培养:如在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中就应培养学生的守恒意识和与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的融合意识
(4)查漏补缺:如在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复习中就应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事8是而非的东西,如水电离出的(H+)=1×10-13mol/L时溶液的酸碱性问题,2NO2 N2O4增大c(NO2),NO2的体积分数是增大还是减小的问题.
5.通过一题多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的评价意识,发挥一题多解的欣赏功能和发散思维培养。
附件1:2008浙江高考化学评分细则
各题平均分:26:6.42;27:6.43;28:3.99;29:8.03;合计:24.87分
各题总分及得分率:26:16分、0.40125;27:15分、0.428667;28:13分、0.306923;
29:16分、0.501875;总计:60分、得分率0.4145
26、(1)3MnO2+6KOH+KClO3= 3K2MnO4+KCl+3H2O (3分)(未配平扣1分,分子式错误不给分)
(2) 3MnO42-+4H+=MnO2+2MnO42-+2H2O (3分)(未配平扣1分,分子式错误不给分)
(3)设:KMnO4的理论产量为X,
由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可知,相关物质的计量关系为:
MnO2 -----K2MnO4-------- KMnO4
87 ×158 计量关系正确+2
25×80% X
×158×25×80% 计算结果正确+2
87
=2.4(g) (或2.40----2.45,2.40左右) (未写成小数形式不得分)
(4)2KMnO4+5Na2C2O4+8H2SO4 = K2SO4+2MnSO4+5Na2SO4+10CO2↑+8H2O (3分)
或2MnO4-+5C2O42-+16H+ = 2Mn2++10CO2↑+8H2O (2分)
(5)设;该KMnO4纯度为y,则
2/5KMnO4-----Na2C2O4
×158 134
0.335
134
0.165
=95.8%(95%-----96%)
27、(1)CaC2 CaO CO2 Ca(OH)2 C2H2(CHCH,HCCH) (各2分)
(名称,电子式,结构式(乙炔除外),顺序不对,CHCH等均得零分)
(2)Ca(OH)2+2CO2 = Ca(HCO3)2 (2分)
(计量系数不正确得1分,分子式不正确得0分,等号和箭头不作要求
分步写,两个全对得满分,对一个得0分)
Ca(OH)2+CO2=CaCO3↓ CaCO3+CO2+H2O=Ca(HCO3)2
(3)
(3分)
(以上形式都得3分,●与×无区别,CC之间必须有三对电子,必须正确标注电荷数,阳离子不得用[],否则都不得分)
28、(1)氧(元素)/O(元素) (2分)
(其余:氧或X,X或氧,O或X,X或O,写成O2,均不得分)
(2)不需要/不用/否 (2分)(否定性判断均可)
原因:(有N2(氮气)通入)(不可能倒吸,可以防止倒吸,不会倒吸。给1分,其余不给分)
允许分别给分(无结论,而指出原因给1分,结论错误扣3分)
(3)MO+C = M+CO↑ (对一个给1分,共4分)
MO+CO = M+CO2↑ ①M写成Zn、Cd、Pb;O写成Z((1)中指明Z=O)
CO2+C = 2CO 允许
2MO+C = 2M+CO2↑ ②反应式缺条件 或↑不扣分
③写错分子式或未配平或M写成Na、Mg、Hg……等其他金属均扣1分
(4)结论2分,方法2分。
结论:要处理/需要/要/是等肯定性判断 (2分)
方法:
①因含CO,连接热的CuO(FeO)粉末的玻管
②因可能有有毒气体(或有毒气体外泄),所以要连接热的CuO(FeO)粉末的玻管
③点燃尾气/通过酒精灯火焰/
④方法为“收集”、“加酒精灯”、“加热”未指明时;“点燃”、“火焰”不给分
注:a,结论正确,只讲理由,无方法者 得2分
b,结论正确,方法合理,缺原因、理由 得4分
c,无结论,方法合理 得2分
d,无结论,无方法,只有理由 得0分
e,结论错误 得0分
29、(1)得2分:
①C的结构简式写成:
得0分:
1 C的结构简式写成:
(2)得2分:
①D的分子式写成:C4H8O2得1分(C、H、O的顺序颠倒不扣分)D具有的官能团写羧基或(和)—COOH( )得1分。
得1分:
1 空一写结构简式或其他结构式,空二正确。
2 空一正确,空二写羧酸或写两种及以上名称时,其中有一个错误,-COOH写成COOH,得0分。
两空都错。
(3)得3分
→写成等号或可逆符号均可,酯基写成-COO-或-OOC-(两边的官能团要吻合),H2SO4写成浓H2SO4或H+均可。
反应物的结构简式必须与题(1)中所写的对应
得2分。
①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漏写H2SO4或 (含两者) 2)CH3CH2CH2写成C3H7;
得0分。
1)反应物及产物的结构简式有明显错误;2)同时出现得2分中的两种情况;3)漏写H2O;4)多C少C,多H少H;5)把结构简式写成分子式。
(4)得4分
①CH3CH2CH2OH;
写成
多个答案只看前两个。
得2分:
前两个答案中写对一个。
得0分:
前两个答案都错。
(5)得5分
只看前4个答案,
前4个里对一个得1分。
得0分:
没有一个写对。
各题平均分:26:6.42;27:6.43;28:3.99;29:8.03;合计:24.87分
各题总分及得分率:26:16分、0.40125;27:15分、0.428667;28:13分、0.306923;
29:16分、0.501875;总计:60分、得分率0.4145
X=
×158
2
5
y=
计算结果正确+2
计量关系正确+2
2
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