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那一边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山那一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1 20:35:00

文档简介

在山的那边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
课件31张PPT。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诗人,“京都派”领袖人物,其试图融合中西方诗歌的行动和作为,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的喝彩,提倡“个性化写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读一读,写一写 痴 想 隐 秘 铁 青
凝 成 诱 惑 喧 腾
一瞬间chīxiǎngYǐn mìTiě qīng Níng chéngYòu huòXuān téng Yī shùn jiān 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的,试一试!一、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各是什么?
二、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三、请谈一谈你初读这首诗的感受?
“山”和“海”在文中蕴藏着什么深刻含义?山海重重艰难险阻理想的境界象征象征整体感知第一节写了——
第二节写了——小时候的我的想望和困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作者:王家新群山中走出的作家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贾平凹沈从文他们为什么能够从群山中走出来?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品读感悟: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回想:
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
有追求新天地的理想。2、山那边在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山的颜色来写我看不到大海时的沮丧,失望之情。联想:如今你的理想实现了吗?3、妈妈,那个海呢?(这句话怎样理解?)写出我的困惑和沮丧,但还没有失去希望5、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能看见大海 6、作者即使一次次失败,仍然鼓起勇气继续前
进,表明了他怎样的一种人生观?
积极面对困难,永不放弃人生理想
4、理想是“种子”?采用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种子”比喻一个信念。
联想: 你对自己的理想产生过怀疑吗?
你的信念动摇过吗?6、“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如何理解?表达我对理想的渴望6:攀过山峰后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怎样才能实现?联想:当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时,心情是怎样的?文章主题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山民 韩东
链接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文中出现了哪三个主要形象?山民 山海在这两首诗中,“山民”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梦想相同吗?生活环境:
梦想:都生活在穷山沟沟里。都想见到大海他们最终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我”“山民”“我”见到了“大海”“山民”未见到“大海”原因“我”坚持不懈地追求“山民”只是曾经那么想,并没有付诸行动同样是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一个能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个却放弃了?妈 妈父 亲妈妈给我说过:海父亲说“是山”
“山,还是山”给孩子以希望扼杀了孩子的希望启示: 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放弃希望。只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就能实现人生理想。
作业课本第三题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的 1、?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b)?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

课 时 计 划

第 1 周 星期5 任课年级 七年级 任课教师 常学江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
课 型
新授




知 识
与 技 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理解诗歌的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1、学生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
2、通过讨论、点拔的方式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 具
课件,多媒体平台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反 思
一、
课前准备
二、导入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
倾听、思考。
做好充分地课前准备,为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打下基础。
吸引学生地注意力,激发其对课文地兴趣及思考。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顺利进行课堂自知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节课要向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为必要。
教学流程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反 思
三、
整体感知
四.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五、诗句赏析
六、拓展延伸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点名朗读全诗。朗读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
点名朗读生字词
2.在反复诵读和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这节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诗中的“山”和“海”各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讨论: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你小时候有过对未来的什么憧憬吗?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或已被你征服,或等着你去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反复诵读,齐读。
逐渐理解体会诗歌意思,了解其内涵,读得时候慢慢学会有感情地都。
学生朗读生字词
接龙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回答。
“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
诗人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这首诗对人生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概括,当我们经过一番奋斗不能实现理想因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想起这首诗,就会鼓起信心,继续奋斗,继续前进。
明确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表情,实际是要表现自己难过的心情,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生充分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师生饱含感情齐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掌握生字生词,扫清学习的障碍。
从重点语句出发,探究其内涵也就是言外之意,从中体会课文的主旨所在。
在读中品味升华诗歌的主题
在教师地点拨与指导下学生对诗歌地节奏、语调等掌握得较好。
品词析句,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精炼。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来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通过课外拓展等方式来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大海
喻困难 喻理想、信念
群山和大海寄寓人生哲理
教学
笔记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抒写人生感悟,体味生命真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本节课正是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品味中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