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1 1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卷
语 文(必修Ⅱ)
注意事项:
请将第1-7题及第9-16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上,其余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一.基础知识(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扃(jiōng)牖 修葺(qì) 栏楯(shǔn) 象笏(wù) 异爨(cuàn)
B.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yù) 恶(wū)乎 呱呱而泣(gūgū)
C.酾(shī)酒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横槊(shuò) 蹇(jiǎn)滞
D.禁(jīn)受 肖(xiào)我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而(néng)征一国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偃仰:俯仰,指悠然安居。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立存在。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的结构精巧。
D.犹有未树也 未树:未来得及种树。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遭受8级特大地震,罹难者达数万人,真是祸起萧墙。
B.三年前,我们在临江初中校园相识;今天,我们在滨海一中不期相遇,萍水相逢。
C.我市若能发挥优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完全可能赶上发达地区,甚至有可能青出于蓝。
D.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览黄山之后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餐,名不虚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深入学习者、模范的践行者、坚定的信仰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的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B.新闻发言人郑重指出:在现在乃至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够自给。
C.日前,央视主播赵普在报道灾情时,面对灾民受苦受困的画面,声音哽咽,潸然落泪。
D.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文化大餐。
二.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10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5.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
A.凡再变矣 再:又,再次。 B.大母过余曰 过:经过。
C.大类女郞也 类:类似,像。 D.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门。扃,窗户;牖,关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东犬西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
C.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D.顷之,持一象笏至 杳不知其所之也
7.下面对两个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运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细节,作者无意雕琢,只是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
B.第二段主要采用借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8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0.下列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 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 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 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 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的“后人”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人;④指唐以后的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指唐人;③指唐以后的人。
12.对以上文字分析不准确的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起来造反,迅速推翻了秦朝。
C.作者对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六国的功劳,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D.第二段讽喻唐代统治者,要以秦的灭亡为鉴,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三)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完成13-17题。(10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3.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者薄暮 薄暮:天快黑的时候 摄衣而上 摄:提
B.俯冯夷之幽宫 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 玄裳缟衣 玄:黑;缟:白。
C.羽衣蹁跹 蹁跹:蹒跚摇摆、一瘸一拐的样子 揖予而言曰 揖予:向我作揖
D.畴昔之夜 畴昔:昨天 予亦惊寤 寤:醒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②顾安所得酒乎
B.①归而谋诸妇 ②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C.①曾日月之几何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译文: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B.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译文: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和衣睡躺在船上睡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指出了两次游赤壁景色变化的巨大,也隐伏着日月如梭,世事多变,人生坎坷艰难的感伤。
B.苏轼秋天写完《赤壁赋》三个月后,情犹未尽,又在初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后赋则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最后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
D.《后赤壁赋》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17.文中那“玄裳缟衣”的“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中作者有“道士化鹤”的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默写和鉴赏(14分)
18.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题,每题1分)
①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②举酒属客, , 。(苏轼《赤壁赋》)
③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④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⑤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⑥明明如月, , ,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⑦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⑧戍卒叫, , ,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⑩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⑾霜晨月, ,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⑿老吾老, ;幼吾幼, 。(《孟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长安,诗人曾住于此 。 ②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
(1)根据诗句,能推断出诗人是在向什么方向行进的途中遇到入京使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故乡的榕树》选段,完成20-22题。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20.写故乡的榕树,为什么要选择夏夜来写?说说“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在文中的含义。
21.作者写在榕树下睡觉这一细节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2.划线部分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表达(4分)
23.用不超过35 个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2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从“怯懦”“乐观”“悲观”“遗憾”“执著”中任选一个为对象,造一个句子。
例句:所谓勇敢,打个比方,就像山上的泉水,已跑到悬崖的边缘,却还往前冲。
五.写作(4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你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请你根据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答案
1. A 2. D
3. D(A.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萍水相逢——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C.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所指地区与地区没有师生或先后的关系。)
4. C( A. 不合逻辑,正确顺序应为:深入学习者、坚定的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的践行者;B.搭配不当:改为“我国生产的粮食”;D.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5. C 6.B 7. C(只写“亦多可悲”)
8. 略 9.B  10. A 11. B 12. C
13.C翩跹:旋转起舞的样子。
14.B(A①顾:看②顾:但是、可是B①②诸:兼词,相当于“之于”C①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之:代词,带“变者”。 D①适:恰巧;②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15.D过了一会儿,朋友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16.C前赋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最后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
17.“玄裳缟衣”的“孤鹤”象征得道而羽化成仙;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8.略
19. (1)根据“故园东望”可知诗人是在向西行进途中遇到入京使的。
(2)表达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20. (1)选择夏夜有利于抒发感情,表达主旨。(2)我离开故乡已经30年,这30年就好像是睡过一觉一样;时常产生的对故乡的回忆,就仿佛是在睡梦中做梦一般。
21.这一细节充满了闲适的生活气息,也充满了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写出了榕树带给我和家乡人民美好的生活。
22.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的小伙伴、榕树下的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希望借石狮子永远留住这即将消失的美好生活。
23. 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境界教给学生真、善、美。
24. (示例)
所谓乐观,打个比方,就像炉灶上的响壶,屁股烧得红红的,却还有心情吹口哨。
所谓悲观,打个比方,就像河岸上的垂柳,身材生得特别俏丽,却总是沮丧地低着头。
所谓遗憾,打个比方,就像掰苞谷的猴子,抓到手里的食物原本很多,却又总是要丢掉。
所谓执著,打个比方,就像扑火的飞蛾,眼前已经是危机重重,却不放弃对光明的渴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