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模块--------《化学反应原理》
穆棱市第一中学
今天我说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模块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将从课程价值、课程价值达成度、对课程的加工与改造三方面做整体分析。
一、说课程价值
教科书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培养。
1、重视学生的亲历性。教科书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以有经验和兴趣出发,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亲历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科书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余地,改变学生心中传统教科书的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开发。
3、恰当定位模块的理论水平。从本次课程的选修对象和课程内容的特征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本教材的理论水平定位在稍高于必修水平上。,与以往教材相比在内容深度上,化学反应原理虽有明显的拓展与深化,但其主体内容大多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从“必修”到“选修”,逐步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必修中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有关化学反应原理,而到了“选修”中,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因此,在“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回忆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二、说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模块主要包括绪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五部分内容。绪言是全书的引子,第一章和第四章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包括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换,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化学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与原教材相比有所增减。比如:盖斯定律原来是阅读教材,现要求“能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原电池增加了盐桥的内容;化学平衡常数由原来的“了解”变为“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解释对化学反应生产率的影响时,用碰撞理论解释等等。
1、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教材内容的选取更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量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查阅提供了方便,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2、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
本模块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介绍及探究式实验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重视实验在化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1、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 比如:“科学探究”栏目7个;“思考与交流”栏目12个;“科学视野”6个,“科学史话”1个;“学与问”7个;“实践活动”5个;“资料卡片”10个;“有关呈现微观过程的图表等等。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若干。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深入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材的实验还包含验证性试验、探索性试验、设计实验方案等,一些家庭小实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和实践的机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科书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余地,改变学生心中传统教科书的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开发。
2、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例如:三氯化铁的水解条件的“科学探究”中,在明确了问题后,又提出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实施,最后获得结论,思考交流。又如“部分盐的类型和溶液的酸碱性”的科学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资料”卡等等。
3、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应用价值
比如:“科学视野”栏目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氟化钠防龋齿的化学原理”;“锂电池等”资料卡等。
(三)、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的支撑度
1、注意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本书的四章内容在必修的模块中都有涉及,因此本书在相关内容选择上,一方避免与必修知识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要在必修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的概念,在相关章节中直接作为已学知识使用;反应速率、原电池等知识,根据课标需要,是本模块的重要内容,尽管必修中已出现,但介绍的角度、重点和知识范围都有不同。
2、按需设计装帧。考虑成本即真实性和清晰度的要求,图片采用黑白和彩色穿插手绘和摄影结合的方式,真实反应实验现象,真实再现客观事物。
三、说对模块的加工与改造
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出发,在遵循“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下,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
(一)学生观视角的加工与改造
1、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角度对教材加工和改造。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周围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对他们产生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找到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PH值的应用,着重讲解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角度对教材加工和改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及周围环境的质量因此我建议“化学电源”一节插入日本由于“水俣病”和“痛痛病”的图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色化学思想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3、 从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对教材加工和改造
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化学平衡部分培养学生读表、读图能力,培养学生找出矛盾(拐点)的能力;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解、原电池部分培养表述、解释、画表、画图能力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观视角的加工与改造
对于新增内容,首先需要理清其中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认识《课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溶解平衡,首先要补充进去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在注重沉淀顺序、沉淀平衡的量的计算。
(三)、课程观视角的加工与改造
有网络系统支持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教师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课程资源,我校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每一个班级配备一台多媒体电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一些不能演示的微观实验和原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情况,可从网上下载 动画播放,直观的展示实验过程,启发学生发现、思考。
(四)、教学观视角的加工和改造
合理利用教材的容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控制教材的容量,同时以选学阅读等形式安排,一些供进一步选择学习的内容为兴趣不同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与深度选择上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在课时上留有余地。对于必修涉及到的已有一定基础的内容应当深入宽泛些,如化学电源、化学平衡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对于必修未涉及到的较生疏和抽象的内容,则应尽量简化并在写法上使其通俗易懂如“焓”和“熵”,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处理。我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创造性思维机会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分成八组进行实验探究,探究过程中,我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一是梳理知识本体脉络;二是分析学生认知脉络;三是理清课堂问题线索;四是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总之,化学反应原理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合理构建教学情境,编入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