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科目】化学 【班级】 【日期】 9月18日
【教者】杨艳 【课题】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课时数】1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过程与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新课引入】
一.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回答】
1.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
二.课题引入
【引入】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听讲】产生求知欲,急于想知道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三.呈现情景
【课件】干冰、铜、食盐、金刚石图片及二氧化碳分子、铜、氯化钠、金刚石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讲解】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和稀有气体如铜、铁、氦、氖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而氯化钠、高锰酸钾等则是有离子构成的。
【观看】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把第一节微粒具体化,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同时也起到一种教学定向作用。
四.指导自学
【课件】苯分子图像
【问题】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苯分子的图像,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回答】分子很小,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通过拍摄到的苯分子图像让学生体会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并从图片得出分子间有空隙的结论。
五.引导探究
【设疑】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
【课件】电解水实验视频及电解水时水分子变化的动画。
【问题】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发生电解的时候,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么?不变的微粒是什么?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观看】电解水演示实验视频及其该实验中微粒变化动画。
【讨论】老师所题问题。
六.交流谈论
【课件】水受热蒸发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变化的动画
【设疑】你能判断哪个表示水受热蒸发?哪个表示电解水吗?你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吗?
【观看】两种变化中微粒的变化。
【讨论】两个动画分别表示哪种变化。
【
七.指导自学
【指导】阅读P65-66第一、二自然段
【课件】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讲解】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认识和发现的过程,及STM技术使人类视野直接进入微观世界 【课件】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
原子与乒乓球比较的图片。
【问题】在学习了分子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原子的基本性质吗?
【阅读】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观看】投影中展示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微学研究室用原子绘图和写字的图片。
【听讲】STM技术使科学家直接观察原子成为可能,认识到我国在这个方面也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讨论】原子的基本性质
【回答】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之间有空隙、原子在不停运动着、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通过观看我国科学工作者用STM技术拍摄的原子图像,及用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写字等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再次证实了原子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图片能看出原子之间有空隙。
八.回顾小结
【表格】原子与分子的区别联系
【指导】在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上,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原子分子的异同处及相互关系。
【回顾】本课题的知识
【回答】相同点:都具有微粒的基本性质;不同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关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9.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此部分的知识是抽象知识中较好理解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还要慢点。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