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科目】化学 【班级】 【日期】 9月18日
【教者】杨艳 【课题】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时数】3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认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抽象感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
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具准备
【新课引入】
一.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二.课题引入
【引入】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三.交流讨论
【投影】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课件】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课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投影】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动画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勇于探索的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提示。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观看】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
【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
四.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观看】模型图片。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五.知识拓展
【课件】视频: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规律。图片: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课件】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及表示意义。
【课件】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观看】视频及图片
【听讲】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六.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课件】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及Na+及Cl-形成过程的动画。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你会写出这些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练习】书写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讨论】Na原子极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Cl原子极容易再得到一个电子。
【回答】原子转移电子后不再呈电中性,而是成了带电的原子。
【练习】书写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
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七.回顾小结
【课件】小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讨论】在课件提示下小结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因为它太抽象,从这里学生将学会理解抽象的思维。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