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再设计
本课题第一次教学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放在首位,很多实验都是教师演示,学生只被动接受。教学思想没跨出老传统的框子,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放在了首位,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没有使用多媒体。结果学生只学了死知识,遇到变形问题就解决了。
本课题教学再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多个学习情境,分组实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实验设计巧妙,选材贴近生活
本教学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胆改进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司空见惯的雪碧和可乐作为探究素材,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氧化碳教学中补充“鸡血”实验,使学生真正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清晰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化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借用课件演示石蕊变色规律,既风趣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中,我补充动画模拟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多参与,多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连接今天和明天的桥梁,课改使这座桥梁更加宽广而坚实。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新标为指针,用爱心、智慧上好每一节,实现与学生、新课标一起成长。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实验较多,大多数实验简单易操作,与生活、生产联系相当紧密,学生也很感兴趣。为此,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取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去实验、探索和发现,并引导他们实现“六会”:会看、会猜、会想、会做、会说、会写。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我探究、我快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与技能,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的化学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
课题 二氧化碳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用途的学习,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重点 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 CO2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 合作探究 启发讨论
仪器 充满 CO2的集气瓶若干、玻璃片、两层阶梯架、酒精灯、烧杯、软塑料瓶、小喷壶、石蕊试液染过的干燥的小花、试管、试管夹、木条
药品 石蕊试液、稀醋酸、水、蜡烛、澄清石灰水、可口可乐、非常可乐、雪碧、健力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学生已经预习课题内容并收集有关CO2的信息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先有大体的了解。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
创设情境,激思引路有一首先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力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教师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二氧化碳学生活动 这首赞美CO2的抒情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设计意图
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赞美的是谁?同学们知道,空气中只有0.03﹪的CO2,如此少的比例是否就表明它可有可无呢?(停顿)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你们收集的有关CO2的的信息。 小小的二氧化碳竟然这么重要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很少但很重要发言:1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 2温室里,二氧化碳可以作肥料3二氧化碳还是灭火先锋…… 学生“有备而来”,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开启了思维之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提出第一个探究任务分组实验[6-4][6-5]巡回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板书: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化学性质(1)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6-4][6-5]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后完成探究单小组发言,得出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好象什么也没有倒啊,可蜡烛却熄灭了,是不是魔术啊!”亲自动手,亲眼看到神奇的现象,学生探究欲望高涨。通过现象分析实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时候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呢? 上下衔接自然,转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中。
多媒体播放我是变色龙——紫色石蕊自述。提出第二个探究任务。 指导学生交流、评价。板书:(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 H2CO3 观看课件,明晓紫色石蕊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学生分组实验[6-6]:将四朵小花放瓶中,观察颜色变化集体交流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比、分析”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提问:CO2溶于水反应生成了H2CO3,那么H2CO3能否经得起高温的考验呢?演示:将第四朵红色小花小心放入干燥大试管中,放在酒精灯上微热板书:H2CO3= CO2↑+H2O讲述: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CO2可溶于水这一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家自备的“可口可乐”“非常可乐”“雪碧”的标签,看有没有新的发现?然后指导学生向饮料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认真观察,分析原因,得出H2CO3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发现标签上都有“碳酸饮料”四个字,演示实验成功,异常兴奋。 将小花放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容易烧黑,而放入试管中加热,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口可乐等饮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东西,但碳酸饮料却容易被忽视,再此处补充实验,是对教学重点的再现,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重点掌握。教学素材的生活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可口可乐、非常可乐、雪碧同学们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些饮料中有二氧化碳呢?指导学生设计有效方案: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CO2和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的缘故板书:(3) CO2和Ca(OH)2反应CO2+ Ca(OH)2 = CaCO3↓+H2O用这个反应来检验CO2 学生思考,提出设想,交流评价。方案:打开可口可乐瓶盖,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瓶口。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三.学以致用点击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那么CO2有哪些用途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5—P116大屏幕显示:CO2的用途[过渡]CO2的用途这么大,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没有负面的影响呢?大屏幕显示:漫画 全球变暖 学生阅读教材 进一步认识“温室效应”使学生明确CO2 既对人类有益,也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大声喊救命?请同学们阅读P117讨论:谈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什么措施?(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学生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大屏幕显示韵律待:(附后) 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
课外延伸: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小论文(题目附后) 帮助学生巩固有关知识,加深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危害等知识的理解,全面合理的判断二氧化碳。
板书设计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与水反应:CO2+H2O= H2CO33.与氢氧化钙反应:CO2+ Ca(OH)2 = CaCO3↓+H2O
功1灭火2作肥料3光合作用4作化工原料5干冰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过:温室效应减缓措施:1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2使用新能源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4双面使用纸张
附件
二氧化碳不简单,不会燃烧不助燃;
密度要比空气大,可来灭火能制碱;
它在水中能溶解,石蕊加入红色显;
通入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沉淀;
这是咱的特殊性,用它鉴别最灵验;
我的形体有三态,雪花干冰就是咱;
干冰撒入去层中,呼风唤雨活神仙;
广泛用作制冷剂,确保食物不腐烂;
移山填海显神威,光合作用做贡献。
三.学案
名师导学 :
二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一)
1、自主探究:实验[6-4]
现象
分析
实验[6-5]
现象
分析
2、讨论、交流
根据实验[6-4][6-5]完成下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相比)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CO2
活动探究(二)
1. 自主探究:实验[6-6]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
(Ⅰ) (Ⅱ) (Ⅲ) (Ⅳ)
现象
分析
2.示范探究:将第一朵、第四朵小花分别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现象
(Ⅰ) (Ⅳ)
现象
分析
3.讨论交流
(1)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朵小花由红色重新变成紫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小论文,题目有如下选择:
①二氧化碳的功与过②奇妙的二氧化碳③温室效应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
一.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我在教学中增补了一个演示实验、一个动画模拟实验,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这样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渴望,主动参与学习中,建构新知,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另外,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其性质,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二 教学设计
课题 一氧化碳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及分析,使学生了解CO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CO的毒性及预防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对CO毒性的理解,培养安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2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 CO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现代媒体教学法 启发讨论相结合 归纳法
仪器和药品 充有CO的贮气瓶、试管、、新鲜鸡血、抗凝剂(柠檬酸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六盘水晚报]2005年9月2日报道:一餐饮店发生煤气中毒事件(见附1) 学生观看新闻播报,并积极思考中毒的原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血淋淋的事实一下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也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引导]谁是杀人凶手?相信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后就会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学习CO。碳的氧化物有CO和CO2,它们都是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相同呢? 学生联系CO2的性质作出如下猜想:1性质可能相同,因为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2性质可能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猜想与假设,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讲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析老师的演示实验。补充实验:(1)展示一瓶CO师生共同小结后大屏幕显示:一.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归纳出CO的物理性质 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便于理解和记忆。补充的物理性质的内容使学生对CO有个全面的了解。
[引导]CO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大家回忆一下,煤燃烧很旺时发出什么颜色的火焰?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写出煤炉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大屏幕显示彩色图片: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见附2)二化学性质1可燃性 2CO+ O2= 2CO2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写出方程式。各小组互评互查后代表发言。 既学习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过渡]煤的燃烧产生了CO,因此冬天用煤火取暖或用煤气热水器洗澡时,若室内不通风,容易发生煤气中毒。如刚才新闻报道中的煤气中毒事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中毒的原因。请仔细观察实验。补充实验2:向新鲜的鸡血中(已加入抗凝剂了)通入CO,看血液颜色的变化板书:2 CO的毒性[讲述]哦,原来一氧化碳就是罪魁祸首。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媒气中毒呢?请同学分析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大屏幕显示练习题(附后3) 学生带着课前设置的悬念仔细观察实验,结合教材内容,真正理解了中毒原因。联系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分析得出放水闻味都不能预防煤气中毒。 对于CO的毒性,仅阅读教材,学生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而补充实验便于学生真正理解了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开始的新闻报道相呼应,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化学知识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设置的习题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设问]碳单质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使之还原成铜,CO是否也能夺走中的氧呢?多媒体播放:动画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附后4) 学生观看动画,认真观察其现象并记录,通过现象分析本质,讨论后得出CO和碳一样,具有还原性的正确结论。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创造性处理教材,变枯燥为乐趣,变书本上的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
[讲述]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CO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阅读教材,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
课外延伸: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采取什么措施? 积极查找资料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无色无味气体 可燃性2CO+ O2 2CO2 气体燃料
密度比空气大 毒性
难溶于水 还原性CO+CuO Cu+CO2 冶炼金属
附1:新闻报道
本报讯 8月31日上午,记者接到热线,有市民称凉都大道一餐饮店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已有一人死亡。
当日中午,记者赶到现场,见位于凉都大道的这家“重庆烂豆花”饮食店门口围聚了数十名旁观者,一具尸体横放在路边的人行道上。
据该饮食店的服务人员杨某介绍,该店于8月30日开张营业。当晚12点左右,当店内最后一拨客人离开后,老板杨志彬和厨师陈某就关了店门。8月31日上午10点左右,服务员买菜回来,看见该店的卷帘门没有打开,敲门又没人应答,便立即通知杨的亲属。杨的亲属来到后,将店门的玻璃砸碎,然后翻窗进入室内,发现杨和厨师陈某躺在阁楼上,不能动弹,屋里有一股浓浓的煤气味。
随后,杨的亲属拨打120急救电话,市医院的救护车赶到现场,对两人进行急救。厨师陈某已经死亡,随后,救护车将杨送往市医院急救。
目前,杨还在昏迷中。警方已经就此事展开调查。
附2
附3
1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上放一壶水,这样做行吗
2有人说他不会煤气中毒,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
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露,应当怎么办?
附4 动画无法显示,撷取精彩瞬间(来源:www.etiantian.com)
附5
CO CO2
物理性质 色、态、味
密度
溶解性
化学性质 跟水反应
跟Ca(OH)2反应
可燃性
还原性
剧毒性
效果评估:
本课题的教学中,我精心以新闻报道、抒情诗导入新课,巧妙设置一个个实验,注重突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大面积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新课伊始,我采用真实、生动的新闻报道、优美的抒情诗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设置一个个探究实验,补充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科学品质。
3、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在二氧化碳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可口可乐、雪碧作为探究素材,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氧化碳教学中,我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感。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的口语表达不够精练,提问启发性不够等等。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学习,勤奋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CO2
对
比
物
对
比
项
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0 页)首先感谢你下载我上传的资料,如果你下载的是精品试卷、精品教案就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打印
一、打印技巧
1.精品试卷、精品教案的页面设置为:
页边距: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1.5厘米、左右边距2.42厘米。
纸 张:16开、
分 栏:一栏
2.如果你是家庭用户,用A4打印机打印。请选用16开纸,直接打印就可以。
3.如果你是教师用A3打印机打印制作学生试卷。请将页面设置为:
页边距: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1.5厘米、左右边距2.42厘米、横向。
纸 张:8开
分 栏:两栏、宽度40字符。
二、欢迎来我的首页,在这里您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我上传的所有作品,欢迎交换意见。
1.我的首页:http://www.21cnjy.com/user/jgt/
2.精品资料: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jgt&flag=J&softType=0
3.普通资料:http://www.21cnjy.com/user/jgt/home_list.asp
温馨提示:请你将上述网址复制到地址栏敲回车,就可以访问到我的主页、精品资料、普通资料。谢谢你的支持!同时接受定制公开课、大比武课件;设计教案,有意者联系QQ:7908802。[加时注明2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