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广东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09广东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2-19 09:19:00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 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张玉彬
Tel:13243732139 , QQ: 649387486
Email:szftzyb@126.com
广州﹒华泰
2008年12月启迪与思考
——2008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一、新课程五省区2008年化学试题的共性
二、2008年广东化学试卷深度剖析
三、 2009年广东化学备考要注意的几个地方一、新课程五省区2008年化学试题共同特点各省新课程高考方案简介
宁夏实行“3+文综/理综”方案
考生可分文科或理科分别选择考试科目。文科学生考“语、数、外+文综”,理科学生考“语、数、外+理综”,语、数、外每科150分,理综/文综300分,其中化学100分,合计总分750?分。
山东实行“3+X+1”的方案
“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3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每科150分,共450分。
“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 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文综(或理综)试卷满分为240分。其中化学78分。
“1”指基本能力,分值为100分,折合成60分记入总分。内容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悉,所有考生都要参加基本能力考试。
总分=450+240+60=750分
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方案?
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3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每科150分,数学分文、理两种试卷。
第二个“3”,理科包括理、化、生,文科包括政、史、地,每科100分。
基础会考在高考中占40分。理科基础会考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四科,文科基础会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四科。
总分=450+100+100+100+40=790分2008年江苏省实行
3+6门必修课综合+文科选修/理科选修
必考科目“3” (高三下学期):语文、数学和外语
(文科考生的语文试卷分值为20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考生的数学试卷分值为200分,语文150分,英语150分)
指定选考科目(高三上学期):
“文科选修”2: 历史加上政治和地理中的任意一门
“理科选修”2: 物理加上生物和化学中的任意一门
选修课“高考”的成绩分A、B、C三个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招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6门必修课综合”会考(高二下学期):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因各省高考方案的差别,选考模块、小题数目和分值都不一致,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对而言,广东试卷化学试卷小题数量最多,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内容覆盖的最多。从选考内容上看海南选做试题数量最多,有三组共12题,且分布在结构、有机、技术三个模块。山东、宁夏理综化学分别有3道小题供选择,也分别涵盖了结构、有机、技术三个模块。广东、江苏只涉及两个选修模块,但江苏是新课程化学高考首次把实验模块作为选考内容引入高考的省份。
五省区化学试题都没有出现偏题、怪题,考核内容均在2008年考试大纲的要求范围,体现了高中化学课改的方向。试题呈现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了稳中求变、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注重化学核心内容的考核,紧扣主干知识 研究五省区08年化学试卷,不难发现,传统的主干化学知识和核心内容仍在试卷占较大的比例,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的继承性和平稳过渡。
下列化学内容在五套试卷中都有一定程度上重复出现:阿佛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分析;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化合物组成、含量分析;除杂、分离、检验、鉴别、制备、收集等基本实验;pH值、溶液酸碱性、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分类、强弱电解质、金属冶炼;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原电池、电解池分析;电极反应;单质及化合物性质;无机化工流程图;尾气吸收;绿色化学;有机合成路线、取代基的影响;溶解度曲线;金属晶体、化合物的成键方式、空间构型、晶体物理性质、键型等。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例,对五套试卷必考试题中出现较多的内容进行梳理。
传统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仍然是五省区考核的重点,这些内容不仅是高中非课改实验区高三复习的重头戏,也是明、后年即将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地区高三化学复习的重点内容。
启示:突出主干知识,寻找纵横联系
  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涉及的考点大致有470多个,但高考题中年年都考或者大部分年份考的考点大约只有20个。归纳出的“热点题”主要有:
1、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2、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配平和计算
3、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6、物质的电离和电离平衡
7、盐类水解及应用
8、离子共存问题
9、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10、pH值及其计算
11、A1(OH)3两性及物质检验
12、元素或物质推断13、有机物燃烧规律及计算
14、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15、有机反应方程式
16、溶液浓度和溶解度计算
17、新元素、新材料及新科技
18、化工能源及环保知识
19、化学中常用计量的比较、换算和热化学方程式概念及计算
20、物质的量计算、化合物计算或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等
与20个考试“热点”相联系的知识点多为主干知识。不难发现: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理论处于考点核心。
(二)注重对课标新增内容的考核,体现新高考的与时俱进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在07、08连续两年都对在高考考试大纲范围内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进行了考核。江苏08年试卷对课标新增内容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体现了高中化学高考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化学平衡常数、盖斯定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共价键的类型、原子杂化轨道等都在五省区试卷中有不同程度的出现。2008年高考化学涉及到的新课程新增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化学知识,这些内容主要分布在各选修模块,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和性质》模块涉及的新增内容要多一些。这些新增内容在07、08两年的高考各省化学试卷中占了一定比例,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和进行简单的计算已经在07年广东25题、海南16题、山东28题、宁夏27题中出现后,又在08年广东15题和24题、山东14题和29题出现。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已经在07年广东29题、海南25题、山东32题、宁夏31题中出现后,又在08年海南25题、江苏21题、山东32题、宁夏35题出现。
这些考点在五省区重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体现高考命题对新课程的支持,所以我们高中课改实验区要重视新课程新增内容的的教学和复习。值得关注新增知识点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化学反应的方向
化学平衡常数计算
电解原理的应用
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绘制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顺反异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
电子的跃迁
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键能、键长、键角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σ键和π键
金属键的含义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
(三)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察,已成为近年高考试题的亮点新课程的实施将探究性学习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究性试题是新课程三个纬度(特别是过程与方法)与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高考化学试卷中的最好体现形式。
新课程高考五省区都加大了探究性实验的考核力度,但在命题技术和实现考核目标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2007年广东23题、2008年广东省20题和21题的着重实验过程和探究方法的考核,标志着探究性高考试题的命题技术已日益成熟。挑选适当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完整体验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到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到形成报告的全过程,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2008年广州二模的第19、21题以及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几个实验都是极好的素材。
《广东高考年报》指出:“利用物质的鉴别及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制备、物质组成测定、物质结构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化学具体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次数不一定很多,关键是要学生真正理解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能最终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启示:加强探究性试题的集团式训练
(探究试题107道汇编 可在深圳张玉彬化学博客下载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0/130844/index.shtml)

(四)对学生多种形式信息的阅读、归纳、筛选和加工能力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主导方向 2008年化学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能力是“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以08年广东试卷为例分析试题中信息的呈现形式高中课改实验区08年的五套试卷都突出了情景设置,考察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对文字、表格、图象、方程式、框图、流程等多种形式信息的归纳、筛选、加工能力。
2008广东《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新增“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的表述,更加突出表述能力的要求。2008试题中除文字表达和计算过程外还涉及的特殊表达方式有填表、坐标曲线图、能量变化示意图等,除此之外实验装置图、结构模型图、流程图、原电池或电解池示意图等也是化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须一并引起重视。
二、2008年广东化学试卷深度剖析总体特点:紧扣课标、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难度适宜。充分体现化学试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创新意识。
(一)重点考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重点考察主干知识,不强调知识覆盖面
(三)试题突出考察化学用语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不回避传统题,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五)无机化工流程和表格、图象分析仍是热点,绿色化学内容有所降低(一)重点考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08年广东化学试题更加强调化学学科的基础性,Ⅰ卷试题比较容易,Ⅱ卷试题思考容量较大,考生不易得高分。
08年广东化学试题不但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考察,还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考察,特别是对化学知识结合点进行考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
《广东高考年报》指出:“勿任意加深知识深度、广度,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典型的理论性与事实性知识”。
(二)重点考察主干知识,不强调知识覆盖面6.6708年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仍进行全面考察,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主干知识达80分左右,比07年有所增加。
08年对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仍实行踩点命题,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没有涉及。哪些知识点没有涉及,请老师们认真思考。
以元素化合物为例,08年涉及镁、铝、铁、钠、铜、硅等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07年涉及氯、硅、铜、铝、氮、铁、铜等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典型考题对比)
08年考纲对金属元素中Cu的要求提高,Mg的要求降低;非金属元素中P的要求降低。“应用”二字在元素化学要求中强调了多次,从试题趋势看学生还要懂得阐明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物质结构原理和化学反应原理。
启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方位复习,不留死角。对元素化合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氮、硫、卤素等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试题突出考察化学用语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08年广东高考Ⅱ卷的所有46个填空栏目中,其化学用语填空数达19个,化学试题中运用化学用语填空的比例很大,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科学、准确、规范表述的好习惯。(四)不回避传统题,稳中有变,推陈出新“似曾相识”、“喜新不厌久”
2008年广东第1题、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Pt的说法正确的是
A. Pt和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 Pt和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 Pt和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 Pt和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2007年广东第1题、铋(Bi)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Bi和Bi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i和Bi都含有83个中子
B Bi和Bi互为同位素
C Bi和Bi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Bi和Bi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
2008年广东第23题
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范围很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制备硅半导体材料必须先得到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由纯SiHCl3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另一种物质,写出配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0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2)下列有关硅材料的讲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碳化硅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耐高温水混
B.氮化硅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陶瓷和轴承
C.高纯度SiO2可以制造高性能通讯材料——光导纤维
D.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的,其熔点很高
E.盐酸可以与硅反应,故采用盐酸为抛光液抛光单晶硅
(3)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取少量硅酸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振荡。写出实验现象并给予解释    。2006年天津理综、28(19分)晶体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制备纯硅的主要步骤如下:300℃
①高温下用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
②粗硅与干燥HCl气体反应制得SiHCl3:Si+3HCl    SiHCl3+H2
③SiHCl3与过量H2在1000~1100℃反应制得纯硅
已知SiHCl3能与H2O强烈反应,在空气中易自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制备粗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粗硅与HCl反应完全后,经冷凝得到的SiHCl3(沸点33.0℃)中含有少量
SiCl-4(沸点57.6℃)和HCl
(沸点-84.7℃),提纯SiHCl3
采用的方法为:
                 。
(3)用SiHCl3与过量H2反应制备纯
硅的装置如下(热源及夹持装置略去):
①装置B中的试剂是           ,
装置C中的烧瓶需要加热,其目的是:
                                    。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装置D不能采用普通玻璃管的原因是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为保证制备纯硅实验的成功,操作的关键是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控制好反应温度以及                            。
④为鉴定产品硅中是否含微量铁单质,将试样用稀盐酸溶解,取上层清液后需再加入的试剂(填写字母代号)是          
 a碘水 b氯水 cNaOH溶液 dKSCN溶液 eNa2SO3溶液(五)无机化工流程和表格、图象分析仍是热点,绿色化学内容有所降低 无机化工流程(成为近年广东高考化学卷的例牌菜)
2008年广东19、 对含有多种杂质的工业碳酸钠进行提纯;
2008年广东23、由石英砂制备高纯硅;
2007年广东21、 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的工艺流程 ;
2007年广东24、工业上以软锰矿为原料,利用硫酸亚铁制备高纯二氧化锰的工艺流程;
2006年广东22.特殊阻燃材料Mg(OH)2的工艺流程;
2006年广东25.再生天然高分子资源纤维素的工艺流程。
表格、图象分析在广东高考化学试卷中也占较大比列:
2008年涉及表格的试题有第20题、第21题、第22题、第24题、第26题、第27题。
参见《化学教学》2008年10月刘全明《表格数据分析题的分类与解法》
2008年涉及曲线图的试题有第9题(浓度与时间变化图)、第18题(电导率关系曲线)、第19题(溶解度曲线)、第20题(产物的质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
启示:抓热点问题复习
隆重向大家推荐刘全明、左香华二位特级教师领衔主编的《2009年热点演练》,对广东高考热点问题:探究性试题、工艺流程试题、表格数据试题、复杂曲线试题、经典实验试题进行归类分析。(13902624546)
2008年绿色化学涉及第19题(“母液”循环使用)、第22题(SO2的直接排放)、第26题(醇在催化氧化下氧化成醛)。
2007广东卷:
第4题、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5题、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第8题、 “绿色化学”实验操作
第24题、从废旧碱性锌锰电池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
第25题、SO2尾气用饱和Na2SO3溶液吸收 ;
第26题、(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分析
(3)H3PO4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原因分析
第27题、(2)化合物I生成化合物Ⅱ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求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
(5)用双氧水氧化化合物Ⅳ生成克矽平和水
启示:2009年高考要关注绿色化学内容
三、 2009年广东化学备考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1、概念和原理问题
(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不作要求,但是这种普遍的现象仍然需要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电子式”从化学用语考点中删除,但是在化学键和简单分子结构的复习中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不作要求,但是2008年试题中涉及到溶液的浓缩、结晶以及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等,因此该内容实际上并未删除。胶体不再要求“其重要性质和应用”,相关的习题可以略过。“燃烧热、中和热”概念不要求,这两年试题中确实未涉及,了解其基本要点即可,无需深究。(2)化学键考点上增加了“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因此应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者的形成过程。增加“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显然要求学生能从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能量变化的本质,应从文字表述和图像表达两个方面予以要求。
(3)必考部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再限定“以第1、2、3周期的元素为例”,意味着范围相当于整个周期表。盐类的水解考点特别补充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说明,反映出考查的深度和灵活度会加大。电解质的电离考点补充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2008第18题是对此考点的直接体现,学生对电解质溶液导电原理以及增大或减弱其导电性的措施要有系统的认识。
2、化学计算问题
2008广东《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已不再有“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代只以“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对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如2007、2008试题中涉及的计算问题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计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百分含量计算;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转化率和平衡常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过去两年考查过的计算问题仍将是2009年的重点考查对象,除此之外实验数据的筛选与整理、从数据抽象出定量关系也是化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应该让学生进行适当训练。3、阅读量和难度问题 广东卷试题中对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试卷的阅读量非常大,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来不及看题而放弃了一些试题。从一些渠道反馈的信息推测,2009年高考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准确度仍会保持较高的要求。 广东高考试卷的命制总体水平在2008年达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让人满意的水平,预测2009年难度会会保持在今年的水平。 4、研究考题问题重点研究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 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能选择高考题中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一是根据当年考试大纲要求,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能力要求; ??? 二是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 ??? 三是降低纯数据运算要求,在改变试题时要对数据进行简化。 ??? 由此启发,备考阶段精选往年的经典高考试题,对落实基础与技能较为有效。
2008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分类汇编 5、强化“双基”问题 ??突出主干知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按新课程考试大纲分为5个部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
强化基础切忌简单重复旧知识。
有些教师误认为抓基础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再现,所以,往往把复习搞成了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
采取利用旧知识创设新情境,不但对知识进行回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进行了灵活应用。
强化基础要注重知识的具体应用。
在复习基础知识,特别是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时,一定要注重联系实际,多举具体实例进行应用,切忌干巴地复习概念和理论。
强化基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全面复习是夯实基础的重点要求,所谓“全面复习”是对考纲中规定的所有考点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复习,不能有任何遗漏,因为任何一个考点都有可能考到。但是,全面复习不等于对所有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复习“原电池”时,有的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复习:①什么叫原电池?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③请写出铜锌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结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不大,甚至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而我们可以采取把上述知识让学生自己复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引领学生复习原电池知识的应用上。
推荐周小凡老师的基础知识学案留白复习法。6、2009年热点问题——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又名蜜胺,氰尿酰胺,化学式C3N6H6,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的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中间体。
三聚氰胺为无色至白色晶体,不可燃。少量溶于水、乙二醇、甘油及吡啶,微溶于乙醇,
不溶于乙醚、苯、四氯化碳。受热
或燃烧时,分解生成含氰化氢、氮
氧化物和氨等有毒和刺激性烟雾。
聚氰胺属于低毒急性毒类。三聚氰胺合成反应机理
09高考考点展望:
1)CaC2、N2、Ca(CN)2的电子式、结构式。
2)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结构特点、性质(例如熔点、溶解性、弱碱性等)。
3)工业合成三聚氰胺的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工艺流程。
4) 涉及教材的CaC2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涉及教材中蛋白质、氨基酸的性质。
5)由Ca(CN)2涉及的拟卤素知识——(CN)2 相关的化学反应。
6)合成氨的工业流程
7)凯氏定氮法 涉及的实验现象和中和滴定操作。
凯氏定氮法原理速描
凯氏定氮法是目前测量食品中蛋白质含
量的通用方法,不法分子利用了该测量
方法的漏洞,最终导致了前文中所说的“结石宝宝”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
原理 :将需要检测的样品蛋白质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硫酸铜)一同加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NH3 并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加碱并蒸馏使氨完全气化,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这种测算方法本质是测出氮的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的含量,它只有在被测物的组成中氮元素全部来源于蛋白质时,所得结果才是可靠的。
三聚氰胺中的氮在浓硫酸、硫酸铜存在条件下可转化NH4+ ,与真正由蛋白质分解生成的NH4+一道参与后面的一系列反应,从而使被检测试样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值高于实际值。经典例题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与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以表彰三人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的贡献。蛋白质是一类复杂的含氮化合物,每种蛋白质都有其恒定的含氮量[约在14%~18%(本题涉及的含量均为质量分数)],故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常用凯氏定氮法。其测定原理是:
Ⅰ.蛋白质中的氮(用氨基表示)在强热和CuSO4、浓H2SO4作用下,生成(NH4)2SO4。
Ⅱ.(NH4)2SO4在凯氏定氮器中与碱作用,蒸馏释放出NH3,收集于H3BO3溶液中,生成(NH4)2B4O7。
Ⅲ.用已知浓度的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l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的含量。
(1)上述原理第Ⅱ步生成(NH4)2B4O7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2分)(2) 乳制品的换算系数为6.38,即若检测出氮的含量为1%,蛋白质的含量则为6.38%。
不法分子通过在低蛋白含量的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导致许多婴幼儿肾结石。
①三聚氰胺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化学式
为____ ,含氮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____;(各1分)
②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说法中,正确的
有_____(填序号,多选扣分);(3分)
A. 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
所以掺入奶粉后不易被发现
B. 三聚氰胺熔沸点高
C. 三聚氰胺不溶于水,属于分子晶体
D. 三聚氰胺呈弱碱性,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E. 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一般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
F. 三聚氰胺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假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6%即为合格,不法分子在一罐总质量为500g、蛋白质含量为0的假奶粉中掺入________g的三聚氰胺就可使奶粉“达标”。(2分)
答案:
(1)2NH3+4H3BO3=2NH4++B4O72—+5H2O
(2)① C3H6N6 66.7% (2分)
② ADE (3分)
③18.8 (2分)thanks电邮:szftzyb@126.com有关材料请到“深圳张玉彬化学的博客”下载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课件36张PPT。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专题复习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广雅中学 王穗芳
wangsuifang@163.com一、无机物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无机物知识是其他专题研究的具体对象,理论、实验、计算在考查时常需要元素化合物作为背景和载体。复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不仅是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而且还应注重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方法和途径,以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新课标和新高考也正是这样要求我们。二、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
《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标》
《教材》《2008广东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必修模块《化学1》的主题3: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解物质的性质。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所以,对基础知识要重在理解,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三、无机物专题的复习备考策略核心:
1、重视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2、加强对元素化合物复习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以回归课本实验为呈现方式进行回顾与建构
(二)以知识网络关系为呈现方式进行整合与提升
(三)以化工生产流程为呈现方式进行综合与运用(一)以回归课本实验为呈现方式进行回顾与建构1、利用实验夯实基础,有效实施教学内容
2、利用实验生长新知识,提高思维深度
3、利用实验加强学科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书上的实验图:认真读图/思维严密1、现象的描述——夯实基础
2、问题拓展提升课例一:为什么会出现黑色固体?课例2:利用实验,找出新知识生长点Al和HCl、NaOH的反应:现象、方程式均为2mol/L,为什么?[现象]:Al和HCl、NaOH的反应,在碱溶液中的反应更剧烈。
[提问]:怎样操作能让这个结论更为人信服?
[仔细阅读]:用了同样大小的Al片,同样体积浓度的HCl和NaOH溶液,接触反应后在碱溶液中的反应更剧烈。
[思考回答]:作为科学的比较实验,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
[启发提问]:Al片刚接触两种溶液时马上产生气泡吗?
[细致思考]:一开始都没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产生了。
(为什么?)
[恍然大悟]:Al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
[小结]:所以,这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反应各有2个:先是氧化膜和酸、碱;再是Al和酸、碱的反应方程式。课例2:利用实验,找出新知识生长点课例3:利用实验加强学科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有些实验虽然简单,但与以往有许多不同。其中重要的是探究实验的设计方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描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应注重探究实验的设计方式(比如,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如何控制变量和因变量),注重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因果关系。逐步掌握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实验设计方式,并能用化学用语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课例3:设计实验: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第三周期的Mg、Al元素性质的递变(可以选用实验室常用的药品与仪器);思考:
1、如何确定实验思路?根据何理论?
2、如何正确表达?思路:一、理论依据
Na Mg Al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
①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③相互间的置换二、实验思想:Na Mg Al
(1)金属+酸 (水):
比较项目:速率 什么因素决定? 本性!
( 控制变量。控制其他不变:接触面积、酸的浓度)
拓展:怎样定量比较H2产生的速率?
(2)碱性强弱: 比较项目?
同浓度盐溶液的pH;碱+NaOH
(3)原电池三、文字表述操作——现象——结论
常温下,在经过砂纸打磨的铝片、Mg条上取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的金属片,分别加入到盛有体积相同、相同浓度的稀盐酸的两支试管(容积相同)中,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收集相同时间段内氢气,比较其体积多少)。镁比铝剧烈反应,所以金属性镁大于铝。课例4:《弱电解质的电离》实验3-1:
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1 mol/L)的盐酸、醋酸溶液用pH试纸测定这两种酸的pH;并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剧烈反应,放出气泡,放出大量的热较快反应,放出气泡小大——实验分析中强化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洁净干燥玻棒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实验分析:反应本质相同    Mg+2H+=Mg2+ + H2↑控制不变因素:
温度相同; 酸液浓度、体积相同;镁条形状、量也相同
现象结果:
1、气泡生成的速率不同,
2、溶液的酸性不同
现象分析:
溶液中c(H+)不同
结论:
盐酸、醋酸电离程度不同强化学习思维及科学方法课例4:找出知识生长点现象变化: Mg与盐酸、醋酸反应速率现快后慢?
进一步说明:
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课例5: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2) 2KMnO4 + 5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10CO2↑+ 8H2O
1)不变的因素
——KMnO4的浓度、体积相同
——温度相同
——草酸的体积
2)控制变量(自变量)
——草酸溶液的浓度不同
3)结果(因变量)
一般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测量溶液褪色的时间
实验结论:较浓的草酸溶液反应速率较快。现象还发现......挖掘课本:实验2-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高锰酸钾与草酸0.1mol/L、0.2mol/L褪色快慢
科学探究2:
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培养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小结:选修4用化学原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应该注重从新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这些内容,以前不能解释或者模糊解释的事实要重新解释,以前不能分析的实验现象要重新分析,以前不能拓展的实验和应用要充分拓展。因此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本内容,特别是课本实验中隐含的化学基本原理、实验设计的意图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二、以知识网络关系为呈现方式进行整合与联系①首先按分类思想把这些反应物、生成物分类写出
②然后按照各实验的结果让学生自主绘出各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基本网络
③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把网络图辐射出去。(水解、平衡、氧化还原、电化学)课例6:
Fe —— FeO —— Fe(OH)2 ——Fe2+
Fe2O3 Fe(OH)3 Fe3+
Fe3O4(1)谈谈你设计网络图的思路
(2)选择任意一项相邻物质之间的转化,写出可以实现这一转化的物质
(3)选择任意一项不相邻物质之间的转化,说说实现两者之间转化的途径
(4)铁的网络图是封闭而独立的,如何建立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5)在整个网络图中,汇总了哪些颜色或颜色的变化?渗透了哪些基本理论? 1.物质转化关系图再按知识点建成铁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而且是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网,避免了枯燥的简单死记,生搬硬套的结果,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画出,层次越高的同学发散思维越强,将代表元素的网络图辐射出去,辐射到常见的同主族的元素,辐射到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其它元素等。小结:让学生自主无形成机物网络小结:让无机物知识联系理论无机物知识是其他专题研究的具体对象,理论、实验、计算在考查时常需要元素化合物作为背景和载体。复习时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放在复习好、复习透的战略高度,认真把握好与其它专题的关系。举例:三、以化工生产流程为呈现方式进行综合与运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工业合成、实验室制备、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都是有限的知识网络拓展到实际应用时常见的切入点。
这个阶段,复习进入深化阶段,可结合《备考指南》、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可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另外,让学生深入阅读,对教材中的流程图、各种图形、图表等进行信息提取的训练,总结规律,重在提取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细节性,老师给予有必要的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 【课例7】选修3: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原理的原理图: 光有原理图是不够的,无法了解整个过程的流程及副产物处理的关系,无法比较索尔维制碱法的优点。应利用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涉及的流程图。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NaHCO31怎样看流程图?原料、目的、怎样分离提纯目标产物?
2主要原理是什么?副产物的利用?
3设计试题,加深对流程中各步骤的目的认识。对比氨碱法(索尔维制碱法):优点:原料廉价易得、氨和部分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
不足:1氯化钠利用率低(最高75%)
2产生了当时认为无用的氯化钙二氧化碳碳酸化过滤煅烧纯碱母液1降温结晶食盐粉过滤氯化铵母液2氨氨盐水(1)(2)思考和交流2:
1.(2)处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处过滤得到了什么产品?
2.母液1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向其中加入氨和食盐粉的目的是什么?
3.(3)处结晶得到了什么产品?母液2的成分是什么?
4.在纯碱的生产过程中哪些物质得到了循环使用?NaCl是否被充分利用?(3)CO2化工生产与科学实验的比较相同点:
反应原理相同,化工生产以科学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不同点:
化工生产工业要对生产原理、成本、场地、设备、劳动组织和生产效率等因素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三、无机物专题的复习备考策略核心:
1、重视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2、加强对元素化合物复习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
(一)以回归课本实验为呈现方式进行回顾与建构
(二)以知识网络关系为呈现方式进行整合与提升
(三)以化工生产流程为呈现方式进行综合与运用结束语:(一)以回归课本实验为呈现方式进行回顾与建构
(二)以知识网络关系为呈现方式进行整合与提升
(三)以化工生产流程为呈现方式进行综合与运用
过程中无机物的复习的两个阶段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满堂灌。

扎实基础+发展能力=高考有效复习的目标 请指正。谢谢大家!课件7张PPT。高考化学实验带给我们的 启示及对策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分析化学研究所 梁勇一、近4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及分析
1. 2005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2. 试题特点
(1)更加注意实验细节(导管)
(2)物质的检验
(3)注意“物质的浓度”概念的运用
(4)操作的规范性
(5)“绿色化学”新概念
3. 学生答题情况
1.200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2.试题特点
(1)注重日常操作如“除杂”、 “晶体制备”
“水浴加热”
(2)以探究实验来进行化学原理的考查如
“pH值控制”、“催化作用”
(3)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实验仪器规范性”
(4)把化学实验现象与化学反应原理结合3. 学生答题情况
1.2007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2.试题特点
(1)注重日常操作的准确性如
“加热法” 、“蒸发皿” 、“重结晶”等概念
(2)以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来进行化学原理的 考查如“NH4Cl制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实验仪器的规范性”
(4)把化学提纯、鉴别等与化学反应原理结合
3. 学生答题情况
1.2008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2.试题特点
(1)化学实验中的计算
(2)样品处理
(3)混合离子的分离问题
(4)混合离子的检验问题
3.学生答题情况
二、提高化学实验成绩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实验相结合问题
实验中的“科学性”语言的表达问题
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操作问题
操作规程和实验操作的细节问题
多做实验,熟能生巧问题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题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对策
生活中的化学在实验中的体现
工业生产有关化学方面知识在实验中应用
探究性实验研究
注意综合化学知识(原理、现象)在实验中的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