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08-0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师大附中08-0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化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2-19 15: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模块测试卷
     高二化学
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 本卷满分:100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案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l-35.5 Cu-64
A卷(基础部分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种物质导电性最差的是
A.稀硫酸      B.食醋     C.铁丝     D.固体食盐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NaHSO4 Na++H++SO42-; B.NaHCO3 Na++H++CO32-;
C.HClO = H++ClO-; D.H2S H++HS-;HS- H++S2-;
3.常温下,下列溶液肯定呈酸性的是
A. 含H+的溶液 B.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 pH<7的溶液 D.c(OH―)>c(H+)的溶液
4.碱性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Zn + 2MnO2 + 2 H2O = Zn(OH)2 + 2MnOOH 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Zn B.碳棒 C.MnO2 D.MnO2和H2O
5.用pH试纸检验稀溶液的酸碱性,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把试纸一端浸入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比色卡比较
B.把试纸全部浸入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与比色卡比较
C.用洁净玻璃棒沾取少量溶液滴加在试纸上,与比色卡相比较
D.用洁净玻璃棒沾取少量溶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与比色卡相比较
6.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C
A.2H++2e—==H2 B.Fe2++2e—==Fe
C.2H2O+O2+4e—==4OH— D.Fe3++e—=Fe2+
7.下图是电解CuCl2溶液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下列有 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a为负极、b为正极
  B.c为阴极、d为阳极
  C.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
D.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8.反应2A(g) 2B(g)+C(g);正反应吸热,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压? ?? B.加负催化剂 C.升温 ?? D.降温
9.下列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A
B
C
D
强电解质
CaCO3
FeCl3
H3PO4
NaOH
弱电解质
HF
CH3COOH
BaSO4
Na2S
非电解质
CCl4
Cu
H2O
C2H5OH
10.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在101kPa时)∶S(s) + O2(g) = SO2(g) ΔH = -297.23kJ/mol
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的燃烧热为297.23 kJ/mol
B.S(g) + O2(g) = SO2(g) 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 kJ
C.S(g) + O2(g) = SO2(g) 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 kJ
D.形成1mol SO2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mol S(s) 和1mol O2(g) 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2.pH=12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A.11:1 B.9:11 C.1:11 D.11:9 13.为了配制NH4+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
①适量的HCl;②适量的NaCl;③适量的氨水;④适量的NaOH;
A.①② B.③ C.③④ D.④
14.在100mL0.01mol/LKCl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10)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析出;
C.无法确定; D.有沉淀但不是AgCl沉淀;
15.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0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Mg2+、Cl-、Na+、SO42- B. Ba2+、Na+、NO3-、MnO4-
C. K+、Cl-、HCO3-、NO3- D. Ca2+、Na+、Fe3+、CO32-
16.一定条件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2υ正(A2)= υ逆(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的同时,生成n mol的B2
D.A2、B2、AB的反应速率比为2:2:1的状态
17.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几个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 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18.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O(g)=H2(g) + O2(g) △H = +241.8kJ/mol
H2(g)+ O2(g) = H2O(1) △H = -285.8kJ/mol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吸热88kJ B. 吸热2.44KJ C.放热44kJ D. 吸热44KJ
1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跟稀硝酸反应: CO32- +2H+ = H2O + CO2
B.饱和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 NH3.H2O + H+ = NH4+ + H2O
D.碳酸钙溶于醋酸中: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20.常温下,将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得溶液 pH=7,则此溶液中
A.c(CH3COO-)>c(Na+) B.c(CH3COO-)<c(Na+)
C.c(CH3COO-)=(Na+) D.无法确定c(CH3COO-)与c(Na+)的关系
2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H2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MgO B.H2O C.K2CO3 D. NaCl
22.改变下列哪个条件,一定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A.温度 B.浓度 C.压强 D.催化剂
23.相同温度下,100mL 0.01mol/L的醋酸溶液与10mL 0.1mol/L的醋酸溶液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 B.c(H+)
C.c(OH-) D.c(CH3COOH)
24.对于可逆反应A(g)+2B(g)2C(g) ΔH﹥0,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25.下面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00 0C时,纯水中的PH﹤7,呈中性
  B.pH=5的稀醋酸,再加水冲稀100倍,溶液的pH=7
  C.0.3mol/L和0.1mol/L的两醋酸溶液中H+离子浓度之比为3 :1
D.在H2S溶液中C(H+) :C(S2-)=2 :1
B卷(综合应用 共50分)
26.(12分)下列反应在210℃达到平衡:
PCl5(g)PCl3(g)+Cl2(g) △H >0 K=1 ①
CO(g)+Cl2(g)COCl2(g) △H <0 K=5×104 ②
COCl2(g)CO(g)+ Cl2(g) △H >0 ③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根据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平衡时,下列等式必定成立的是
A.c(PCl5) = c(PCl3)= c(Cl2)=1
B.c(PCl5)= c(PCl3)·c(Cl2)=1
C.c(PCl5)= c(PCl3)·c(Cl2)
反应②和反应③的K值表达式 (填“相同”或“不同”)
(3)降低Cl2浓度,反应③的K值 ____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4)要使反应①和反应②的K值相等,应采取的措施是
A.反应①、反应②同时升高温度
B.反应①、反应②同时降低温度
C.反应①降低温度,反应②维持210℃
27.(8分)(1)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以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 + 202(g)= 2N02(g) △H = +67.7 kJ/mol;
N2H4(g)+ 02(g)=N2(g)+2H2O(g) △H=-534 kJ/mol
则N2H4和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取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乙酸溶液分别与等量(足量)相同的锌反应,通过生成H2的快慢证明乙酸是弱酸。取用“相同”的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生成H2快慢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8分)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2A(g) B(g)+C(g),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其中实验Ⅰ、Ⅱ都在800℃,实验Ⅲ在850℃,B、C的起始浓度都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时间(min)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Ⅰ中,反应在20 min至40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2)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Ⅲ和实验Ⅰ的比较,可推测该反应降 低温度,平衡向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该正反应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4)与实验Ⅰ相比,若实验Ⅰ中的A的起始浓度改为0.8 mol·L-1,其它条件不变,则达到平衡时所需用的时间___________实验Ⅰ(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
29.(10分)现有含FeCl2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提纯:
已知H2O2、KMnO4、NaClO、K2Cr2O7均具有强氧化性,要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6.4、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小题填标号] :
(1)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__________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物质Y不可以是___________
A.CuO B.CuCl2 C.Cu(OH)2 D.CuCO3
(3)若Y为Cu(OH)2,写出除去Fe3+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氧化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如不能,应如何操作?(如能,此空不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2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对金属铜、铝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
(1)为测定一定质量的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下面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 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问题讨论:
①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两个方案都可行,你认为在实验室中选择方案 更便于实施。(填“Ⅰ”或“Ⅱ”)
②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两个方案中可供选择的溶液A和B有很多,你认为在两个方案中溶液A和B均可选用的是 。(填标号)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2)下表为“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将打磨过的铝片(过量)放入一定浓度的CuCl2溶液中
产生气泡,析出疏松的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2)反应结束后分离出溶液备用
(3)红色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置于潮湿空气中
一段时间后固体由红色变为绿色[视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问题讨论:
①根据实验步骤(1)中实验现象,解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用石墨作电极,电解上述实验分离出的溶液,两极产生气泡。持续电解,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师大附中高二化学(理科)
参考答案
1~5 :DDCAC 6~10CCDAC 11~15:DDBAA 16~20: ABBCC 21~25: BACDA
26.(1)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越大;??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C; 不同; (3)不变 (4)A
27.(1)N2H4(g) +2 NO2(g)==3N2(g)+4H2O(g) △H=-1135.7KJ/mol
(2)排除锌的颗粒大小、纯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影响反应快慢的唯一因素是c(H+) 比较收集相同体积的H2所需时间(或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H2的体积)
28. (1)0.0075? (2)使用了催化剂?? (3)逆, 吸热 (4)大于
29。(1)C (2)B (3) 2Fe3+ +3Cu(OH)2 == 2Fe(OH)3 +3Cu2+
(4)将Fe2+ 氧化为 Fe3+,再除去 (5)不能;浓缩后冷却结晶
30.
⑴①Ⅱ ②AB
(2)①2Al+6H+ = 2Al3++3H2↑或2Al+3Cu2+ = 2Al3++3Cu;
②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逐渐溶解至消失。(现象完整才给分)
Al3++3OH- = Al(OH)3↓, Al(OH)3+OH- = AlO2- +2H2O。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