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化 学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专家组
二O O九年二月
目 录
必修1
第1章 从实验学化学 (3)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8)
第3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14)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1)
必修1检测卷 (28)
必修2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33)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38)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43)
第八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48)
必修2检测卷 (53)
选修1
第九章 关注营养平衡 (57)
第十章 促进身心健康 (62)
第十一章 探索生活材料 (65)
第十二章 保护生存环境 (69)
《化学与生活》检测题 (74)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模拟)(79)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化学
化学必修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学习目标
内容 学习目标 能力层次
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包括安全措施、正确操作、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及良好的实验习惯等)2.了解物质的分离(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和提纯的基本方法3.掌握SO42-、CO32-的检验方法 ABC
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认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2.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质量、粒子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简单计算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了解容量瓶在溶液配制中的作用。 ACB
要点解读
一、化学实验要点
1.使用化学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取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掌握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等。
2.明确有关药品的标志,知道它的性能。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⒈基本原理:混合物的分离是把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的物质;物质的提纯是把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的物质。
⒉基本原则:
不要引入新的杂质(若引入,必须进一步除去),提纯后的物质成分不变,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⒊具体做法:
⑴除杂试剂应稍过量;⑵过量试剂必须除去;⑶除杂途径尽可能简单,容易操作。
⒋常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⑴过滤
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操作方法。例如: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少量的泥沙。
过滤操作应注意:
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倾入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向漏斗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中的三层滤纸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收器的内壁相接触。
⑵蒸发和结晶
蒸发和结晶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例如:蒸发食盐溶液得到NaCl晶体。
蒸发操作应注意:
①加入蒸发皿的液体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②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③接近蒸干前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完。
④冷却蒸发皿时应把它放在石棉网上,而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
⑶蒸馏
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或将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例如: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取蒸馏水。
主要仪器:圆底烧瓶、冷凝器、接收器、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架和铁圈)及石棉网。
蒸馏操作时应注意:
①使用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烧瓶中盛放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器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③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⑷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不同的液体分离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例如:利用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用CCl4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后分液,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萃取的操作: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
③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分液操作:
①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②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待下层液体流完后关闭活塞(3)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SO42- 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Ba2++SO42-=BaSO4↓
CO32- 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CO32-+2H+=H2O+CO2↑CO2+Ca(OH)2=CaCO3↓+H2O
四、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为摩尔(mol)。
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的种类,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把6.02×1023 mol-1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并作为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A。阿伏伽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最早提出分子的概念。
摩尔质量(M)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单位g/mol)。
物质的量(n)和摩尔质量(M)以及微观粒子数(N)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
n=N/NA n=m/M
五、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叫做气体的摩尔体积。符号为Vm,单位:L/mol (或L·mol-1)
Vm=V/n 或n=V/Vm (V是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 0℃和101KPa )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Vm约为22.4 L/mol
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及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的大小。 1mol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也可以说,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六、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⒈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用 cB表示,单位:mol/L
cB=nB/V
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仪器:容量瓶(注意容量瓶的选择和使用)、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天平或量筒。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冷却;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⑧装瓶贴标签。
⒊浓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学法指导
【例1】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的是: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溶液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许多化学实验操作要用玻璃棒,它的作用有多种:用玻璃棒搅拌加速固体物质溶解;浓硫酸稀释时用玻璃棒搅拌散热;沾着润湿的试纸检查气体的性质或取溶液滴在试纸上检验溶液的性质;蒸发过程中搅拌防止液体或固体飞溅;过滤或向容量瓶转移时起引流作用等。答案为D。
学法指导:要认识并了解常见的化学仪器如玻璃棒、试管、烧杯、漏斗、容量瓶等,并掌握它们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例2】现有三组混和物:①汽油和水;②碘和四氯化碳;③硫酸钡和稀硫酸。分离以上各混和物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汽油和水互不相溶且汽油的密度比水小,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更易挥发,硫酸钡是不溶于硫酸的沉淀。答案是:分液、蒸馏、过滤。
方法指导:分离物质的方法通常有:过滤、蒸发、蒸馏、分液、萃取等,要了解每种方法的目的、仪器装置、操作方法,同时对混合物的性质要进行分析,找出合适的分离方法。
【例3】483克Na2SO4·10H2O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 ,SO42-的物质的量是 ,所含H2O分子的数目约为 个(用数字表示)。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每个Na2SO4·10H2O含有2个Na+离子、1个SO42-离子、10个H2O分子,推知每1mol Na2SO4·10H2O中就含有2molNa+离子、1molSO42-离子、10molH2O分子。答案是:3mol,1.5mol,9.0×1024;
学法指导:物质的量起着桥梁的作用,将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和质量(g或kg)、气体的体积(L或m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联系起来了。
【例4】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将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硫酸钠、碳酸氢铵杂质除去并得到氯化钠溶液,设计了如下方案:
⑴操作①的目的是 。
⑵操作②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⑶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方法是 。
⑷操作③的目的是 ,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⑸操作④的目的是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D。NH4HCO3受热分解,用加热方法可以除去;用BaCl2除Na2SO4,稍过量的Ba2+用Na2CO3除去,然后再用盐酸除去稍过量CO32-。答案是:除去NH4HCO3,NH4HCO3NH3↑+CO2↑+H2O;否,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后面操作中无法除去;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42-除尽;除去过量的Ba2+,减少一次过滤操作;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及HCl;
学法指导: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首先要了解该实验的目标是什么;其次要清楚每一个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理解它的化学原理,知道需要哪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的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以及实验操作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操作步骤是否能够简化等。
梯度练习
A组
1.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签上要印有警示性标志。下列物质选用“腐蚀品”标志的是( )
A.汽油 B.食盐 C.浓硫酸 D.炸药
2.下列实验仪器不宜直接用来加热的是( )
A.试管 B.坩埚 C.蒸发皿 D.烧杯
3.下面是人们对化学科学的各种常见知识的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等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
C.化学不支持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D.学好化学的关键是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氧 B.SO42-的摩尔质量是96g
C.3mol小麦 D.标准状况下,1molO2和N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5.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8000,已知其中含铁0.33%,则平均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个数约为 。
6.1molAl2(SO4)3含有 mol SO42-,含有 个Al3+。
7.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6kg二氧化碳,呼出48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 L二氧化碳,呼出 mol氧气。
B组
8.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前先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
B.称量时左盘放被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C.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D.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拨回零位置。
9.进行过滤操作应选用的一组实验用品是( )
A.烧杯、酒精灯、试管、量筒、漏斗
B.烧杯、漏斗、玻璃棒、漏斗架、滤纸
C.滤纸、烧杯、试管架、漏斗、玻璃棒
D.滤纸、试管、漏斗、铁架台、玻璃棒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B.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分子数相同,则它们所占体积也相同。
C.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的物质都是1mol 。
D.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约为22.4L。
11.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 ,1.5molNa2CO3的质量是 。
12.配制0.5mol/L的NaOH溶液时,如果只存在下列问题,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称量NaOH固体时,天平的砝码粘有油污,其结果 。
(2)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超过了刻度线后,又用滴管把多出的部分吸走,其结果。
(3)观察刻度线时仰视,其结果 。
(4)所用容量瓶中已有少量蒸馏水,其结果 。
C组
13.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gNa在空气中加热完全变成Na2O2,失去NA个电子。
B.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NA个H2O分子。
C.1mol/L的硝酸钠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NA。
D.0.5molKClO3中含有Cl-的数目为0.5 NA。
1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质量之比为 ;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若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则它的体积之比为 。
15.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OH-、Cl-、CO32-。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后两种阴离子的存在。写出实验所需试剂、实验步聚及现象,实验结论。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内容 学习目标 能力层次
1.物质的分类 1.认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2.了解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化学变化的特点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3.知道分散系及其分类,能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ABA
2.离子反应 1.认识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2.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3.判断常见的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了解常见离子的共存4.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BBCB
3.氧化还原反应 1.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BB
要点解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⑴交叉分类法:能够对同一事物提供较多信息。如:某些盐的分类。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某些酸的分类:
HNO3 一元酸
HCl 二元酸
H2CO3 含氧酸
H2S 无氧酸
强酸
弱酸
⑵树状分类法:能反映出各事物的关系。把下列无序排列的物质进行分类: Cu、H2、NaCl溶液、CaO、H2O、Ag、S、Ca(OH)2、H2SO4、CaCO3、NH3·H2O、CH3COOH、漂白粉、KHCO3
2.化学反应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悬浮液和乳浊液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9种组合方式。
2.胶体
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有些液态胶体外观上和溶液很难区别,利用丁达尔效应这种物理方法来区分它们。
三、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HCl=====H+ + Cl- H2SO4==== 2H+ + SO42-
NaOH====Na+ + OH- Ca(OH)2=====Ca2+ + 2OH-
NaCl=====Na+ + Cl- (NH4)2SO4======2NH4+ +SO42-
从电离角度看,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则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NH4+)]和酸根阴离子。
四、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如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可用:Ba2++SO42-= BaSO4↓来表示。
书写离子方程式可按①写、②拆、③删、④查四步进行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所有的强酸溶液和所有的强碱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都可用H++OH-=H2O来表示。
4.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共存问题
下列几种情况离子反应能够发生,那么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如:Cu2+和OH-不能大量共存: Cu2++2OH-=Cu(OH)2↓
②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如:CO32-和H+不能大量共存:CO32-+2H+=H2O+CO2↑
③生成水(难电离的物质)。如:H+和OH-不能大量共存: H++OH-=H2O
五、氧化还原反应
1.本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2.表现: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4.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关系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还原剂→被氧化。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是氧化剂→被还原。
5.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双桥式:箭头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中化合价有变化的同一种元素,标出“得到”“失去”及电子总数:
CuO+H2Cu+H2O
单桥式:在反应物间用箭头由失去电子的原子指向得到电子的原子,只标出电子总数:
CuO + H2Cu+H2O
6.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反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主要指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和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化合物[如MnO2、H2SO4(浓)、FeCl3等]。
还原剂: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主要包括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Al、F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等)及元素处于低价时的化合物(如CO、H2S、FeCl2等)等。
8.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有利的:①制备某些物质;②用Cl2、ClO2进行的消毒、杀毒;③燃料的燃烧、提供热能等;④化学电源的开发及利用;⑤电镀及防止金属的腐蚀;……
有害的:①易燃物的自燃性;②食品的腐败;③钢铁的绣蚀;……
学法指导
【例1】 “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产生
C.所得液体一定无色透明 D.不稳定、很快会分层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纳米材料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因此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特性,如产生丁达尔效应,粒子可以透过滤纸等。液态胶体在外观上和溶液相似,比较稳定、透明,但不一定无色。答案是B。
学法指导:有些液态胶体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属于介稳体系。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它们。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胶体粒子的大小相当,所以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
【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碳在氧气中燃烧;②硫在氧气中燃烧;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④铝粉在氧气中燃烧;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根据反应的特点及反应物质的类别等进行分类。答案是:分
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反应①②③④是一类,都是化合反应;反应⑤为一类。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反应①②为一类,都是非金属跟氧气反应,反应③④为一类,都是金属跟氧气反应,反应⑤为一类;分类标准3:反应物的特点。反应①②③④为一类,都是无机物(或单质)跟氧气反应,反应⑤为一类;……
学法指导:分类法是学习科学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给定的物质、反应等,根据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对物质或反应进行分类时,关键是选择分类的“标准”,标准的选择是否恰当取决于对物质或反应的认识是否正确和全面。
【例3】有下列物质A.CO2;B.稀盐酸;C.BaCO3;D.NaOH; E.铜。
是电解质的有: ;写出B和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稀盐酸是混合物,铜是金属单质,CO2是非金属氧化物,它们都不属于电解质,答案是C、D; BaCO3+2H+=Ba2++H2O+CO2↑;
学法指导: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有些物质如CO2、NH3等,它的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和H2O反应生成了电解质H2CO3、NH3·H2O等,本身没有电离,不属于电解质,有些难溶物如BaCO3、Mg(OH)2等,它们熔融状态时可以发生电离(其实它们极少量溶于水的部分也是电离的),它们是电解质,但在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不能把它们拆成离子。
【例4】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A.一种单质氧化另一种单质
B.一种单质氧化一种化合物
C.一种化合物氧化另一种化合物
D.一种化合物氧化一种单质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甲物质氧化乙物质时,甲物质得到电子,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乙物质失去电子,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参考答案是A.C+O2CO2, B.2CO+O22CO2,C.MnO2+4HCl(浓) MnCl2+Cl2↑+2H2O,D.CuO + H2Cu+H2O。
学法指导: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表现为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化合价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其他物质,含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梯度练习
A组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正盐
2.对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
B.熔化状态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电解质
C.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D.能溶于水的物质是电解质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Mg2+、OH- B.H+、SO42-、CO32-
C.Cu2+、SO42-、Cl- D.Ca2+、Cl-、CO32-
4.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含硫元素的下列物质只做还原剂的是( )
A.Na2S B.S C.SO2 D.H2SO4
5.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6.在高温时,水蒸气与灼热的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H2+CO,其中水是 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硫是 剂。
7.在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的双线桥的括号内填上电子的得失情况。
Fe+2HCl===FeCl2+H2↑
B组
8.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特性是( )
A.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 B.都是红褐色
C.都有丁达尔效应 D.都比较稳定
9.下列物质中,不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是( )
A.Na2SO4 B.Ba(OH)2 C.KMnO4 D.Na2CO3
10.下列反应中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
A.FeS+2HCl=FeCl2+H2S↑ B.Fe+H2SO4=FeSO4+ H2↑
C.Fe2O3+3CO2Fe+3CO2 D.2FeCl3+Cu=2FeCl2+CuCl2
1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NO3—— Al2(SO4)3—— Ba(OH)2——
12.亚硝酸钠(NaNO2)外观酷似食盐,但它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误食亚硝酸钠会使人体血液中的Fe2+转化为Fe3+而引起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使Fe3+转化为Fe2+,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转化过程可表示为:Fe2+Fe3+
(1)转化1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2)转化2中,Fe3+作 剂,维生素C表现 性。
C组
1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未配平)
①G→Q+NaCl ②Q+H2OX+H2↑
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A.XZQYG B.ZXGYQ C.GYZQX D.GYQZX
14.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用稀硫酸清洗铁锈(Fe2O3)
(2)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4)向足量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15.由A和B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试判断,A、B分别是
写出加水溶解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3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学习目标
内容 学习目标 能力层次
⒈金属的化学性质 1.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并书写钠分别与氧气、水等反应的方程式2.了解铝的还原性及铝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了解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3.认识铁的重要性质 BBC
⒉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全面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及重要应用2.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加热分解反应)3.知道焰色反应4.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及它的重要用途5.认识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及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知道检验Fe3+的方法。6.结合其他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了解CuO、Cu(OH)2、CuSO4主要性质 CCACBB
⒊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了解常用的合金材料 A
要点解读
一、金属的性质
1.金属共同的物理特性
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强,有延展性。
2.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
①绝大部分金属能和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4Al+3O2====2Al2O3 2Cu+O22CuO
镁、铝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能继续被氧化,铁表面的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
②通常情况下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能和酸反应。浓H2SO4、HNO3还能和不太活泼的金属反应:
Fe+2H+=Fe2++H2↑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③较活泼的金属和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3Fe+4H2O(气) Fe3O4+4H2
④和某些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金属钠的性质
①主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硬度小(用小刀可以切割)、密度小(可以浮在水面)、熔点低(稍受热即可熔化)
②主要的化学性质
钠和氧气反应:钠块切割后的表面呈银白色金属光泽,接触到空气后很快变暗。
4Na+O2==2Na2O
点燃后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
钠和水的反应:将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产生的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且逐步变小,在水面上不断游动,发生“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色。
2Na+2H2O==2NaOH+H2↑
实验室把钠保存在石蜡或煤油中。
4.金属铝的主要化学性质
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酸、碱、盐等可以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氧化铝也能与酸或碱反应)以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5.铁的主要的化学性质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钠的氧化物
化学式 Na2O2 Na2O
颜色、状态 淡黄色固体 白色固体
氧的化合价 -1 -2
生成条件 加热或点燃 常温
物质类别 过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化学反应 与H2O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Na2O+H2O=2NaOH
与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CO2=Na2CO3
用途 强氧化性,漂白剂、供氧剂
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名 称 碳 酸 钠 碳 酸 氢 钠
化 学 式 Na2CO3 NaHCO3
俗 名 纯 碱、苏 打 小 苏 打
物 理 性 质 颜 色 状 态 白 色 粉 末 细 小 的 白 色 晶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 能溶于水
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 学 性 质 与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较快 HCO3-+H+==H2O+CO2↑剧烈
与CO2反应 CO32-+ H2O +CO2==2 HCO3- 不反应
与NaOH反应 不反应 HCO3-+OH-==H2O+CO32-
热稳定性 很稳定 不稳定2NaHCO3 Na2CO3+H2O+CO2↑
用途 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 发酵剂、灭火器,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相互转化 Na2CO3 NaHCO3
鉴别 1、固 体加热:产生气体,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为NaHCO32、与同浓度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速度较快的为NaHCO33、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Na2CO3
3.铝和铁的氧化物
氧化物 主要性质及化学反应
Al2O3 白色粉末,不溶于水。是两性氧化物,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都生成盐(铝盐和偏铝酸盐):Al2O3+6H+===2Al3++3H2OAl2O3+2OH-===2Al O2-+H2O
FeO 黑色粉末,不溶于水,是碱性氧化物,有还原性 FeO+2HCl==FeCl2+H2O
Fe2O3 红棕色粉末,不溶于水,是碱性氧化物。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2Fe+3H2O
⒋铝和铁的氢氧化物
氢氧化物 主要性质及化学反应 制取
Al(OH)3 白色,不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在酸或强碱溶液里溶解生成盐(铝盐和偏铝酸盐)和水,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受热分解。Al (OH)3+3H+= Al3++3 H2OAl (OH)3+OH-= AlO2-+2H2O2 Al (OH)3 Al2O3+3 H2OAl (OH)3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 Al2 (SO4)3+6NH3·H2O=2Al (OH)3↓+3(NH4)2SO4离子方程式为:Al3++3 NH3·H2O== Al (OH)3↓+3NH4+
Fe(OH)2 白色,不溶于水,弱碱: Fe(OH)2+2HCl==FeCl2+2H2O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有还原性:4Fe(OH)2+O2+2H2O==4Fe(OH)3现象: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
Fe(OH)3 红褐色,不溶于水,弱碱 ,不稳定性: Fe(OH)3+3HCl==FeCl3+3H2O2Fe(OH)3Fe2O3+3H2O Fe3++3OH-==Fe(OH)3↓
⒌铁盐和亚铁盐
铁盐 主要性质及化学反应 检验
亚铁盐 Fe2+盐溶液常为浅绿色Fe2+ Fe3+2FeCl2+Cl2==2FeCl3 方法1:加碱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方法2: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
(三价)铁盐 Fe3+盐溶液常呈黄色Fe3+ Fe2+2FeCl3+Fe==3FeCl2 Fe3++3OH-=Fe(OH)3↓(红褐色)Fe3++3SCN-=Fe(SCN)3 (血红色)
6.铝盐和铁盐有净水作用
7.焰色反应
很多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在燃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实验操作:洗、烧、蘸、烧。
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钾的焰色反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滤去黄色的光)呈紫色。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合金名称 组成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镁铝合金 含有10%~30%的镁 强度和硬度都比纯铝和纯镁大 火箭、飞机、轮船等制造业
硬铝 含铜4%、镁0.5%、锰0.5%、硅0.7% 强度和硬度都比纯铝大 火箭、飞机、轮船等制造业
合金钢 加入硅、锰、铬、镍、钼、钨、钒、钛、铜、稀土元素等 多种优良性能 用途广泛
锰钢 含锰9%~14% 硬度和强度很大 制造粉碎机、球磨机、钢轨
黄铜 含锌20%~36%,常加入少量锡、铅、铝 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易加工、耐腐蚀 机器零件、仪表和日用钢轨
青铜 含锡10%~30% 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易加工、耐腐蚀 机器零件如轴承、齿轮等
钛合金 含铝6%、钒4% 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 用于宇航、飞机、造船、化学工业
金合金 加入银、铜、稀土元素等 有光泽、易加工、耐磨、耐腐蚀、易导电 金饰品、电子元件、钱币、笔尖
学法指导
【例1】 实验室里钠保存在下列哪种液体中:
A.煤油 B.水 C.汽油 D.四氯化碳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水、氧气均能发生反应,所以保存时要隔绝空气和水。汽油易挥发、易燃。四氯化碳的密度较大,钠会浮在上面,不能起保护作用。答案是A;
学法指导:选择保存物质的方法时,要熟悉该物质的主要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和化学性质(如见光、受热是否稳定,是否容易被氧化或易燃等)。保存物质的方法通常有密封、放在阴凉处、放在煤油里、放在水里、放在棕色试剂瓶里保存等。
【例2】 欲使明矾溶液中的Al3+完全沉淀下来,适宜的试剂是:
A.NaOH溶液 B.盐酸 C.氨水 D.氯化钡溶液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酸和强碱溶液,用NaOH溶液和Al3+反应时,NaOH少量或过量都不能完全沉淀。答案是C;
学法指导:学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重点把握“三价、两性、氧化膜”。 Al2O3、Al(OH)3呈两性,但它们不溶于弱碱溶液(如氨水)。制备Al(OH)3时,可用铝盐溶液和氨水反应。
【例3】 试简述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Fe(OH)2容易被氧化成 Fe(OH)3,要记住特征的颜色变化。答案是: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学法指导:为了更好地看清楚Fe(OH)2颜色状态,做实验时:①FeSO4溶液、NaOH溶液是新配制,且用冷开水配制,可减少O2溶入量。②FeSO4溶液中加铁钉防止Fe2+氧化成Fe3+。③用长的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然后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缓慢挤压滴出。
【例4】下图是教师演示的两个实验(铁架台等辅助仪器略去未画)。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两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I、 II、 。加热,试管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二用来验证Na2O2与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含有Na2O2的棉花燃烧。由该实验可以得出许多结论,请写出你所得出的两个结论:
结论1: 结论2: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不同,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而碳酸钠不分解。物质燃烧一般需要两个条件:①有氧气;②温度达着火点。参考答案是:(1)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和CO2作用可生成O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学法指导:本题是开放性的实验探究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答案不一定唯一。
梯度练习
A组
1.金属材料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
A.铜 B.铁 C.铝 D.钛
2.下列金属中,遇到盐酸或强碱溶液都能放出氢气的是( )
A.Cu B.Mg C.Fe D.Al
3.下列有关金属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铝元素;B.在自然界中铝以化合态存在;
C.NaCl的焰色反应呈紫色;D.白色絮状沉淀Fe(OH)2可溶于NaOH溶液中。
4.下列物质有一种颜色与其他三种的颜色有较大的差别,这种物质是( )
A.NaOH B.Na2O C.Na2O2 D.NaHCO3
5.解释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 钠浮在水面__ _
(2) 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_ ____
(3) 钠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_ _____
(4) 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_ __________
6.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把一定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恰好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B组
8.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铝的活泼性差 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 D.铝表面有氧化膜
9.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的是( )
A.NaOH B.Na 2O2 C.无水CaCl2 D.Na2CO3·10H2O
10. 为证明有关物质的性质,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当打开活塞C,使A中液体与H中的搁板上的固体B相遇时,即有气体产生,并发现D中蜡烛慢慢熄灭;关闭C打开E时, 则看到G中蜡烛燃得更亮:
(1)请写出该装置中有关仪器内盛放的物质:A _ B_ __ F_ _____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仪器中发生的有关反应:H中: _ _;
F中: __ _ _。
11.礼花弹的药桶内装有火药、铝粉末和金属盐类等。礼花弹点燃后迅速升上高空,所需的动力是由其中的_ _ _燃烧产生的。礼花弹中的_ ____在高温下产生绚丽多彩的火焰,在化学实验中称为 __ __反应。
C组
12.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H2SO4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 ②Al2O3 ③Al(OH)3 ④Al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全部
13.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
试回答:
(1)写出B的化学式 ,D的化学式 。
(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 。
(3)用KSCN鉴别G溶液的阳离子实验现象是 。
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
14.铜及其化合物能够发生如下转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 CuO CuSO4 Cu(OH)2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学习目标
内容 学习目标 能力层次
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认识单质硅的性质及重要用途2.了解二氧化硅的性质、存在形态及重要用途3.知道硅酸的制取及硅胶的用途4.知道主要的硅酸盐材料及它的应用 ABAA
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认识氯气的性质、能书写氯气与金属、水、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2.认识次氯酸3.了解氯气能将溴离子、碘离子氧化(置换出单质)。4.了解氯气(次氯酸)的漂白性及它的重要用途5.掌握检验氯离子的方法 CBBBB
3.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铵盐的重要性质2.知道氨气的制法及它的重要用途3.知道硝酸的强氧化性4.了解氮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BBBB
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了解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重要性质2.比较稀硫酸和浓硫酸性质的差异3.了解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BBB
5.氮、硫等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了解氮、硫的重要化合物的应用2.知道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气体3.了解氮、硫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AAA
6.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及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实验,初步具备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D
要点解读
一、无机非金属的主角——硅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分别是氧和硅。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原子结构和碳原子结构相似。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
1.硅单质
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单质,用途非常广泛,作为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半导体器件。硅还可制成太阳能电池。
工业上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可得粗硅:SiO2+2CSi+2CO↑
粗硅提纯后可以用作半导体材料等。
2.二氧化硅和硅酸
天然二氧化硅也叫硅石,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它有多种晶体形态。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光电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水反应。氢氧酸(HF)是惟一可以与它发生反应的酸:SiO2+4HF====SiF4↑+2H2O,玻璃中含有Si O2,可以用HF来刻蚀玻璃。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生成盐:
SiO2+CaOCaSiO3 SiO2+2NaOH===Na2SiO3+ H2O
所以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等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玻璃塞中含有SiO2)。
硅酸是一种溶解度很小的弱酸,只能通过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
Na2SiO3+ 2HCl===H2SiO3+2NaCl
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的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常用作干燥剂及催化剂的载体。
3.硅酸盐
硅酸钠(Na2SiO3)是最简单的硅酸盐,其水溶液叫水玻璃,是制取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
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是使用量很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氯原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氯离子(Cl-),表现为典型的非金属性,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NaCl形式存在与海水和盐矿中。海水中含盐3%左右。
1.氯气
氯气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是一种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如: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Cu+ Cl2CuCl2
氯气也能与许多非金属化合。如:
点燃的氢气在氯气瓶中继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瓶口有大量的雾(HCl气体和空气中的水形成盐酸酸雾):H2+ Cl22HCl
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仅仅只有氧气才能支持燃烧。
2.氯水、次氯酸及次氯酸盐
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溶液中部分Cl2与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
新制的氯水有消毒、杀菌及漂白作用的原因是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次氯酸是
很弱的酸,不稳定,光照容易分解:2 HClO=======2HCl+O2↑
新制氯水可以表现出多重性质,如下表: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释 起作用成分 表现的性质
加入FeCl2溶液 溶液变黄色 2 FeCl2+Cl2=2FeCl3 Cl2 强氧化性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l2+H2O=HCl+HClO H+HClO 酸性漂白性
放入湿润的红布 红色褪去 将红色色素氧化成无色 HClO 漂白性
加入CaCO3粉未 有气泡产生 CaCO3+2H+=Ca2++CO2↑+H2O HCl 酸性
加入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 Ag++Cl-=AgCl↓ Cl- Ag+的沉淀剂
氯气和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 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以NaClO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及以Ca(ClO)2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或漂白精)可用作漂白剂或消毒剂。
3、氯离子的检验
在被检物质的溶液中,先滴入少量的稀硝酸,将其酸化,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然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则可判断该溶液中含有Cl-。
三、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氮气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左右,氮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N2+O2=========2NO N2+3H22NH3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NO: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很容易和空气中氧气化合:2NO+O2=2NO2
NO2: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一种能污染大气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和水反应:3NO2+H2O=2HNO3+NO
3.氨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反应制取氨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实验室可以用氨气做喷泉实验。氨的水溶液是氨水,里面主要含有H2O、NH3、NH3·H2O(一水合氨),NH3·H2O不稳定。氨水显碱性:NH3+H2ONH3·H2ONH4++OH-
氨与酸反应:将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可看到产生大量的烟:
NH3+HCl=NH4Cl
在催化剂作用下氨气可以氧化成一氧化氮。4NH3+5O2 4NO+6H2O
因此,氨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硝酸:NH3NONO2HNO3
4.铵盐
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NH4ClNH3↑+HCl↑ NH4HCO3NH3↑+H2O↑+CO2↑
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NH4NO3+NaOHNaNO3+H2O+ NH3↑
5.硝酸
硝酸有强氧化性,和绝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不产生氢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在常温下,浓硝酸或浓硫酸可将铁、铝迅速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层金属和酸继续反应(钝化)。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硫单质
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俗称硫磺,是一种黄色晶体,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2),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SO2
2.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SO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有很大危害。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表现的主要性质有:
SO2+H2OH2SO3 SO2+CaO===CaSO3 SO2+Ca(OH)2===CaSO3↓+H2O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二氧化硫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溶液又恢复红色。
二氧化硫可被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 2SO3
SO3:三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表现的主要性质有:
SO3+H2O===H2SO4 SO3+CaO===CaSO4 SO3+Ca(OH)2===CaSO4+H2O
3.硫酸
硫酸是一种强酸:H2SO4===2H++SO42-
浓硫酸具有一些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浓硫酸能将大多数金属(如Cu)或非金属(如C)氧化: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厂原料,用途很广。
学法指导
【例1】下列有关硅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的硅酸盐陶瓷主要是以粘土为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B.SiO2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普通玻璃是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制成的
D.盐酸可以与硅反应,故采用盐酸为抛光液抛光单晶硅。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A,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答案是D。
学法指导:硅是非金属元素,有一定的金属性质(如做半导体),但它不和盐酸、稀硫酸等(HF除外)酸反应。SiO2是难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硅酸盐材料,它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高温。
【例2】将氯水分别滴入下列溶液中,观察有何现象?
1 紫色石蕊试液;② 氯化亚铁溶液;③碳酸钠溶液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①氯水中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HclO又将红色褪去;②
氯水中主要存在的Cl2将Fe2+氧化成Fe3+;③氯水中HCl和CO32-作用产生CO2气体。答案是:①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③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
学法指导:氯水是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混合物,其中有H2O、Cl2、HClO等分子和H+、Cl-、ClO-、OH-等离子,在不同的反应中,起作用的粒子不完全相同。
【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①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变浅,冷却后
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 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氨水呈碱性,加热时由于氨气挥发,溶液碱性减弱;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使无色物质分解出二氧化硫而颜色又变红色。答案是①滴有酚酞的氨水,加热时溶液中的NH3·H2O分解逸出氨气,溶液碱性减弱。②被SO2漂白的品红溶液,加热时分解出SO2气体。
学法指导:氨水呈碱性: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加热时NH3·H2O分解,溶液中的氨气逸出: NH3·H2ONH3↑+ H2O。
SO2的漂白性和Cl2的漂白性的主要区别是①原理不同。Cl2的漂白性是因为Cl2和H2O反应产生HClO的强氧化性将色素氧化,而SO2和色素化合生成一种不稳定的无色物质;②强弱程度不同。Cl2的漂白性比SO2的漂白性强些,如Cl2通入石蕊溶液中可以看到先变红后褪色,SO2通入石蕊溶液中,看到只变红不褪色;③Cl2漂白的物质不会恢复原来颜色,SO2漂白的物质时间长了或加热时可以恢复原来颜色。
【例4】向一个小烧杯中加入20克蔗糖,加3~4滴水,再加入20ml浓硫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发热、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棉状的炭,并放出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个过程表现出浓硫酸的特性是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D,浓硫酸吸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为后面发生的反应提供热量,浓硫酸的脱水可以使蔗糖“炭化”,在受热的情况下浓硫酸和碳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2H2SO4(浓)+CCO2↑+2SO2↑+2H2O。答案是: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学法指导:浓硫酸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吸水同时会放热;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纸、棉布、木条等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也就是平时说的“脱水”;浓硫酸有很强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能和大多数金属(如Cu)或非金属(如C)起氧化还原反应。
梯度练习
A组
1.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H2 B.NH3 C.O2 D.NO
2.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硅的是( )
A.硅胶 B.水晶 C.玛瑙 D.硅石
3.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的气体
B.氯气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也有游离态
C.氯气不能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气、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都属于纯净物
4.在常温常压下,下列各种气体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O2与SO2 B.NO2和NO C.O2与N2 D.NO与O2
5.下列对二氧化硫气体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有( )
A.无色、无味 B.容易液化、难溶于水
C.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和水反应生成硫酸
6.在氮的单质和常见化合物中:
(1)常用作保护气(如填充灯泡、焊接保护等)的物质是 ,原因是 。
(2)常用作制冷剂的物质是 ,原因是 。
(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在常温下为气态的物质是 ,写出它与HCl等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在通常状况下是晶体,易溶于水,可以作氮肥,遇碱会放出带刺激性气味气体。写出它们与NaOH等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组
7.下列关于对燃烧现象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燃烧一定发光放热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 D.燃烧一定有氧气参与
8.下列酸与金属发生反应时,硫元素或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浓硫酸 B.稀硝酸 C.浓硝酸 D.稀硫酸
9.只用一种试剂(可加热)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Ba(OH)2溶液 B.AgNO3溶液 C.NaOH溶液 D.BaCl2溶液
10.检验石灰中含有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方法是:取少许试样,加入过量的 ,有 产生,说明石灰中含有 。充分振荡后过滤,有滤渣存在说明含有 。
1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填名称),溶于水(含CO2)后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干燥的液氯可贮存在钢瓶里,而一旦液氯中混有水时,则钢瓶会很快被腐蚀,这是因为
C组
12.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会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将此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没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和Cl2 和O2 D.肯定只有NO
13.如图所示,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取NH3。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B处的药品是
(3)检验D处试管中NH3是否收集满,除用湿红色石蕊试纸外,还可用方法是
(4)在标准状况下,收集满一试管NH3后,将该试管放入水中,则最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14.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仪器自选。
⑴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的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⑵你的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将一支充满NO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大约充满整个试管的
②制取少量氧气
③将氧气慢慢地通入步骤①的试管中
设计方案(画图):
写出二氧化氮全被吸收的总化学反应 。
《化学必修1》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6分)
1.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方法是( )
A.过滤 B.蒸馏 C.萃取 D.分液
2.在0.5mol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是( )
A.3.01×1023个 B.6.02×1023个 C.0.5个 D.1个
3.进行分液操作时,下列实验仪器中一定不会用到的是( )
A.锥形瓶 B.分液漏斗 C.烧杯 D.温度计
4.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原因可能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
A.所用NaOH已经潮解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
5.最稳定的分散系是( )
A.悬浮物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6.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原溶液的阴、阳离子数目都减少的是( )
A.CuSO4 B.Ca(NO3)2 C.Na2CO3 D.FeCl3
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B.硝酸和烧碱溶液反应 H++OH-==H2O
C.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 CO32-+2H+==H2O+CO2↑
8.氧化剂在反应中( )
A.得到电子 B.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C.被氧化 D.发生氧化反应
9.Na与H2O反应现象明显,下列现象中不能观察到的是( )
A.Na浮在水面上 B.Na在水面上游动 C.Na沉在水下 D.Na熔成光亮小球
10.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铝片后有氢气产生,则在该溶液中肯定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
A.Na+ B.Mg2+ C.CO32- D.HCO3-
11.上海世博园地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雾的困扰。你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可能含有( )
A.FeO粉尘 B.Fe2O3 粉尘 C.Fe粉尘 D.碳粉
12.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C.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13.wg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溶于足量盐酸后,加过量的 NaOH溶液,过滤,将沉淀完全收集后,充分加热,直至质量不再变化,称量仍为wg。原混合物中铝粉的质量分数是( )
A.30% B.50% C.70% D.90%
14.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在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活泼
D.硅是人类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15.某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已知该溶液中含有阴离子是如下四组中的一组。则它是( )
A.Cl- SO42- B.Cl- NO3- C.Cl- CO32- D.Cl- OH-
16.在NO2与水的反应中( )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只是氧化剂
C.NO2只是还原剂 D.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7.下列气体中,既可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固体NaOH干燥的是( )
A.Cl2 B.O2 C.SO2 D.NH3
18.下列叙述或操作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着烧杯壁慢慢地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D.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强氧化性。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9.(6分)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会有二氧化碳生成,按要求写出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复分解反应:
20.(4分)“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其制备过程的主要反应是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是 (填名称)。
21 .(12分)下表中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试将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填入表中:
混合物 SiO2 (Fe2O3) SiO2 (NaCl) SiO2 (Si)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22.(4分)印刷电路版是由高分子材料和铜箔复合而成,用FeCl3溶液作“腐蚀液”刻制印刷电路时,生成CuCl2和Fe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23 .(6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用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
(1)Fe2O3中混有Al2O3: (2)Na2CO3溶液中混有NaHCO3:
(3)FeCl2溶液中混有FeCl3: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2分)
24 .(12分)室温下,单质A、B、C分别为固体、黄绿色气体、无色气体,在合适反应条件下,它们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又知E溶液是实验室常用的酸,D溶液可与固体A反应生成F溶液,
请回答:
(1)A是 ,F是 ,
(2)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③、④、⑤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 、 、 。
25 .(8分)证明某白色晶体是(NH4)2SO4的简单实验操作如下:取少量白色晶体于一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制成溶液。
(1)证明溶液中含SO42-,主要的实验操作及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证明溶液中含有NH4+,主要实验操作及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6 .(6分) “绿色化学”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来设计化学反应路线。试以Cu为主要原料制取CuSO4为例,设计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反应路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7.(6分)质量都是50 g的 HCl、NH3、CO2、O2四种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最少的是 _ ,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体积最大的是 ,体积最小的是 。
化学必修1参考答案
第一章梯度练习参考答案
1~4:C D C D ;5. 4 ;6. 3,1.2×1024 ;7. 3.36×104,1.5×103 ;8~10:C B B ;
11. 0.25mol ,159g ;12. 偏高 ,偏低,偏低,不变 ;13. A;14. 1∶2,2∶1,2∶3;15.(1)所用试剂:稀硝酸,AgNO3溶液,澄清石灰水。(2)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①取少量待测试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若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含有CO32-。
②在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若能看见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Cl-。
第二章梯度练习参考答案
1~4:A C C A;5. 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难电离的物质);6. 氧化剂,S+O2 SO2,还原 ;7. 失去2e-,得到2×e-;8~10:D B B;11. HNO3====H++NO3-, Al2(SO4)3=====2Al3++3SO42-, Ba(OH)2=====Ba2++2OH-;12.(1)NaNO2,Fe2+,(2)氧化,还原;13.D; 14.Fe2O3+6H+====2Fe3++3H2O,CO32-+2H+=H2O+CO2↑,Cu2++SO42-+Ba2++2OH-=BaSO4↓+Cu(OH)2↓,Ca2++2OH-+CO2=CaCO3↓+H2O;15. CuSO4 K2CO3,Cu2++CO32-=CuCO3↓
第三章梯度练习参考答案
1~4:A D B C;5.(1)钠的密度比水小(2)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3)反应剧烈,产生气体(4)反应生成NaOH强碱溶液;6. 2Al+6H+==2A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7. 2﹕3;8~9:D D ;10. (1)盐酸,碳酸钙,过氧化钠,(2)CaCO3+2HCl=CaCl2+H2O+CO2↑, 2Na2O2+2CO2=2Na2CO3+O2;
11. 铝粉、火药,盐类,焰色反应;12. D;13. (1) FeCl2,KCl ,(2)4Fe(OH)2+O2+2H2O==4Fe(OH)3 (3)溶液变红色, 2Fe3++Fe==3Fe2+ ;
14. ①2Cu+O22CuO ②CuO+H2SO4=CuSO4+H2O ③CuSO4+2NaOH=Na2SO4
+Cu(OH)2↓ ④Cu(OH)2CuO+H2O ⑤CuSO4+Fe=FeSO4+Cu
第四章梯度练习参考答案
1~5: B A A D C;6. (1)N2 , N2化学性质不活泼 ,(2)NH3 , NH3易液化,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3)NH3 , NH3+H+==NH4+(4)NH4++OH-==NH3↑+H2O;7~9:D D A;10. 稀盐酸,无色气体,碳酸钙,二氧化硅;11. 次氯酸钙, Ca(ClO)2+CO2+H2O==CaCO3↓+2HClO,常温下干燥的氯气和铁难反应,而盐酸、次氯酸容易将铁氧化;12. A;13. (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碱石灰,(3)醮有浓盐酸的玻棒靠近导管口,是否有白烟,(4)1/22.4 mol/L;14. 2/3;3NO2+H2O=2HNO3+NO;2KClO32KCl+3O2↑或2H2O22H2O+O2↑;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2NO+O2=2NO2 3NO2+H2O=2HNO3+NO;设计方案如图。
4NO2+O2+2H2O==4HNO3
化学必修1检测题参考答案
1~18:BBDBD ABACD BCACC DBC;19. (1) C + O2CO2,
⑵CaCO3CaO+CO2↑ , ⑶CaCO3+2HCl==CaCl2+H2O+CO2↑;
20. Cl2+2NaOH===NaCl+NaClO+H2O,次氯酸钠21. 盐酸,水,O2,过滤,过滤,加热;22. 2Fe3++Cu==2Fe2++Cu2+ , Cu ;23. (1)Al2O3+2OH-==2AlO2-+H2O,
(2)HCO3-+OH-==CO32-+H2O ,(3) 2Fe3++Fe==3Fe2+; 24. ⑴Fe, FeCl2,
⑵4Fe(OH)2+O2+2H2O==4Fe(OH)3(3)Fe+2H+==Fe2++H2↑ 、 2Fe2++Cl2==2Fe3++2Cl- 、 Fe2++2OH-==Fe(OH)2↓ ;25. ⑴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后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a2++SO42-===BaSO4↓,(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人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试纸变蓝色, NH4++OH-NH3↑+H2O;
26. 2Cu+O22CuO, CuO+H2SO4===CuSO4+H2O ,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27.CO2,NH3,CO2。
化学必修2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
内容 学 习 目 标 能力层次
元素周期表 ⒈知道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涵义;知道核素的表示符号;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⒉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⒊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以ⅠA、ⅦA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BAAB
元素周期律 ⒈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⒉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⒊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BBC
3.化学键 ⒈认识化学键涵义,能从化学键的视角发展学生对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物质的形成过程,能区分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BC
要点解读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
原子X
注:质量数(A) =质子数(Z)+中子数(N)
同种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七横行——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三个长周期和一个不完全周期。
十八个纵行——族,包括七主族(A),七副族(B),一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注: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3)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3.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三、 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
⑵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⑶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⑴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⑵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⑴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①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氟元素无正价,金属元素无负价。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③只有非金属才有负价,且∣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⑵“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③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⑶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四、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如:1H、2H、3H都是氢元素.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如:1H、2H、3H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的核素。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也就是说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3H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五、化学键
1.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化学键。
2.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3.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化学键 非极性键(A—A型)
共价键
极性键 (A—B型)
注:离子化合物必含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
六、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要求能正确书写H2、 N2 、Cl2、 H2O 、CO2 、NH3、CH4 、HCl 、H2O2、NaCl 、MgCl2 、Na2O、Na2O2等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学法指导
【例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Na、Mg、Al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减小
C.P、S、Cl元素最高正价依次降低 D. Li、Na、K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出现周期性的变化。B、C、D选项均不符合元素周期律。答案: A
学法指导:该题是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解题时一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元素周期律,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事例的分析、对比辨别具体实例的正误。
【例2】短周期元素X能形成H2X和XO2两种化合物,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位于周期表中的 周期 族。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X元素在H2X中呈-2价,在XO2中呈+4价,按-2价分析,根据∣负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可知该元素最外层应有6个电子,只有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原子才满足此条件。答案:16,第三,ⅥA
学法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解题时要掌握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合价、各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和负价的关系。当一种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时,即为非金属元素, 则一般是按负价进行分析,因为非金属元素正价往往有变价情况,而负价基本没有。
【例3】短周期的3种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变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和Z可以形成XZ3化合物。请回答:
⑴X元素的名称是 ;Y元素的名称是 ;Z元素的名称是 。
⑵XZ3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电子式是 。
⑶分别写出X、Y的含氧酸的分子式 、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从元素X、Y、Z之间的原子序数的关系(依次变小),它们核外电子层数的关系(之和是5),以及X、Z可形成化合物(即不是稀有元素),这就确定有两个元素在第二周期,一个元素在第一周期,即Z是氢元素。由于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即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Y是碳元素。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故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5,所以X是氮元素。答案:(1)氮 、碳 、 氢 ; (2)NH3 (3)HNO3、H2CO3
学法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以及运用其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是熟练掌握“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4】现有A、B、C三种元素,已知B原子序数大于A,A与B的质子数之和为27,质子数之差为5。0.9gC单质与足量盐酸作用放出标准状况时1.12L氢气,同时生成C的三氯化物。回答下列问题。
⑴A是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
⑵A、B、 C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渐强碱性渐弱的顺序是(写化学式)
⑶A、B、C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设A、B的质子数分别为a、b,则:a+b=27,b-a=5。
解得:a=11,b=16,故A为Na元素,B为S元素。据题意:C应为三价金属元素,则有反应通式为:
2C+6H+=2C3++3H2↑
2M(C) 3×22.4L
0.9g 1.12L
解得 M(C)=27,故C为铝元素。答案:(1)Na、S、Al;(2)NaOH Al(OH)3 H2SO4(3)Al(OH)3+OH—=AlO2—+2H2O、 OH—+H+=H2O、 Al(OH)3+3H+=Al3++3H2O
学法指导:找出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与核外电子排布或原子组成的内在联系,与元素周期律等内容紧密结合,并巧妙地揉入化学方程式计算,是此类练习的特点,必须做到基础知识熟悉,转化关系清楚,计算方法简单、明确,才能顺利作答。
梯度练习
A组
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
A.戴维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2.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
子的质子数是( )
A.136 B.50 C.86 D.222
3.下列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一组原子是 ( )
A.H、Li B.F、Cl C.Na、Al D.O、S
4.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单质是( )
A.H2O B.MgCl2 C.NaOH D.H2
5.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 周期 族,元素名称为_____。
⒍在613C、614C、714N、817O几种核素中:互称为同位素的是______;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的是______;中子数相等,但不是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
⒎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套实验方案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⑴请将左表的实验方案与右表的实验现象进行配对。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1.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2.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3.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4.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变红色。B.产生气体,溶液变浅红色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
实验方案 1 2 3 4
实验现象 B
⑵通过本探究实验,该同学得出第3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是 。
B组
8.钾和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较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 )
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都是金属元素 C.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D.最高化合价相同
9.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
A.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1/2 D.K、L层电子数之和比M层电子数大5
10.下列粒子中与NH4+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Na+ B.F- C.OH- D.H2O
11.(1)在NaCl、NaOH、Na2O2、N2、H2S、H2O2中, 只含有离子键的是 ,只含
有极性键的是 ,只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键的是 ,
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
(2)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Mg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族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2 (1) (2)
3 (3) (4) (5) (6) (7) (8) (9)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1)________,(6)________,(7)________。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
(4)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5)在(3)与(4)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____,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_____ 。
C组
13.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预测,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称为类铅元素.下面关于它的原子结构和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 )
A.类铅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B.其常见价态为+2、+4、+6
C.它的金属性比铅强 D.它的原子半径比铅小?
14、溴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的氧化性之间,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⑴你认为:将下列哪种试剂加入到含有Br-的溶液中,可以将Br-氧化为Br2。
A、I2 B、I- C、Cl2 D、Cl-
⑵如果把氯气缓慢地通入含有Br-、I-的混合溶液里,哪种离子先被氧化?为什么?
⑶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氯气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15.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A>B,其中A、B处在同一周期,A、C处在同一主族。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C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试回答:
⑴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⑵这四种元素中在常温常压下的液态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而小的顺序是___ 。
⑶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电子式是_________。
⑷A元素某氧化物与D元素某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学习目标
内容 学 习 目 标 能力层次
⒈化学能与热能 ⒈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能用化学健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⒉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及应用。 BC
⒉化学能与电能 ⒈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能以实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⒉认识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能够举出一些清洁燃料和新型燃料电池,体会开发高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BA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⒈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特征;认识化学反应限度。⒉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BB
要点解读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其中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吸热反应)。
3.反应中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热反应
常见的有:①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反应 ③中和反应等等。
(2)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吸热反应
常见的有:①C+H2O CO+H2 ②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等。
4.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二、化学能与电能
1.火电: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⑴ 工作原理(以铜、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Cu):2H+ + 2e-=H2 (还原反应)
⑵形成条件:① 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连成回路 ④ 能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⑶简单原电池正极、负极的判断方法: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是正极。
3.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只要求了解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和其用途):
⑴干电池(一次电池): ①普通锌锰电池 , ②碱性锌锰电池 ;
⑵充电电池(二次电池): ①铅蓄电池 ,②镍镉电池 , ③锂离子电池;
⑶燃料电池。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⑴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取正值)来表示。
⑵表示方法:υ=Δc/Δt(式中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
⑶单位:mol/L·s或min(或其它时间单位)
⑷同一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同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义相同,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计量系数之比。
2.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⑴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⑵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一般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⑶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状态,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 、等 、定 、变。
4.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条件:⑴足够多的空气,⑵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意义:节约能源;减少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
学法指导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物质的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凡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就一定只伴随着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C.凡是吸热反应都需要人为加热
D.凡是放热反应都不需要人为加热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从能量守恒角度来认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更能体现其本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即加热的反应也有放热反应;常温下就进行的反应也有吸热反应,如氢氧化钠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物质的化学变化也伴随着化学能与其它能的转化,如光能等。答案:A
学法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对于放热与吸热反应,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根据反应物总能量(E反)与生成物总能量(E坐)的相对大小来分析,当E反〉E坐,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则为吸热反应。(2)根据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E断)与生成物中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E成)的相对大小来分析;当E断〉E成,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则为放热反应。
【例2】可逆反应2SO2 + O2 2SO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的限度时( )
① 消耗2 mol SO2的同时生成2 mol SO3 ② SO2、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③ 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A.①② B.①③ C.只有③ D.只有①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B。判断化学反应达到限度的重要依据:(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这里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对同一物质来说的,不同物质要一个代表正反应方向,另一个代表逆反应方向,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2)“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这里的“含量保持不变”含义很多,既可以是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也可以是百分含量不变(物质的量、质量、体积分数)等。本题中①均为正反应方向,②是SO2、O2与SO3在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答案:C
学法指导: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断标志。 判断一反应是否达到限度,依据有两个:一是微观(实质):V(正)=V(逆);二是宏观(特征):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例3】有A、B、C三块金属浸泡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要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A为负极;B、C相连,B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A极减轻。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金属组成原电池时,相对活拨的金属失去电子作负极,被氧化,质量减轻,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有物质析出,由题意得金属活动关系为:A>B、C>B、 A>C,综合分析金属活动性关系为A>C>B。答案:A>C>B
学法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通过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一般是, 负极金属>正极金属。常见判断正负极反应的现象有:
负极反应或现象:①氧化反应 ②电极溶解 ③电子流出 ④电流流入
正极反应或现象:①还原反应 ②有物质析出 ③电子流入 ④电流流出
【例4】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盐酸中,H2的生成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解释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横坐标为时间)。
答:① ;
② 。
解析:本题能力层次为C。Zn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速率增大;二是反应使HCl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由图像可知,在开始时温度变化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反应的进行,HCl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答案:①反应开始时,反应放热,反应速率较快;②随着反应的进行,HCl物质的量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又变慢.
学法指导:本题考查通过图像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图像分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看起点(2)看终点(3)看变化趋势,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等。
梯度练习
A组
1.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
A.C1+C1→C12 B.H2→H+H C.H2+C12=2HC1 D.H+C1→HC1
2.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3.原电池( )
A.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 B.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
C.把热能转烃成了电能 D.把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
4.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
A.铅蓄电池 B.锌锰电池 C.镍镉电池 D.氢氧燃料电池
5.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夏天的食品容易霉变,冬天就不容易发生该现象 ;
⑵熔化的氯酸钾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二氧化锰很快产生气体 ;
⑶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以提高燃烧效率 ;
⑷集气瓶中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 。
6.在铜锌原电池中,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锌为 极,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 ,铜为 极,电极反应式是 。
7.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目前不少城市将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水煤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说明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使用的优点是 .
B组
8.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主要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9. 已知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能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石墨比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