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一中电子教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化学
一 教学内容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时 2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初步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四 教学方法 小组实验探究、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 教学准备
六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共 案) 备 注(个 案)
主备课人:刘爱华 讨论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课时[展示]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红色(品红溶液)、无色(碳酸钠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要求学生回答看到这五种液体后的想法。[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说明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其实这些都是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它有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活动与探究一]—它们到哪里去了?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 氯化钠蔗 糖高锰酸钾现 象结 论实验完毕小组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溶液的特点。[教师]那么加入的三种固体药品到哪里去了呢?[展示食盐、蔗糖溶解于水的动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溶液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呢?那么什么是溶液呢?它又包括哪些成分呢?[教师边说边板书]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的组成:[教师]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刚才所制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如下结论: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教师]上述溶液的溶剂均为水,那么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活动与探究二]—水是唯一的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溶 剂溶 质现 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 油碘汽 油高锰酸钾结 论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教师]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中形成溶液,那么将一种液体加入到另一种液体中是否也可以得到溶液呢?[活动与探究三]—溶质一定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溶 剂溶 质振 荡静置结论前后水酒 精 [教师]溶质除了可以为固体、液体之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夏天我们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酒精能溶于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液体均能溶于水呢?[活动探究四]—油能溶于水吗?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振荡现象倒掉液后的试管是否干净前后静置水和植物油实验完毕小组汇报在倒掉液体后的试管中滴入数滴洗涤剂并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观察现象。[教师]为什么洗涤剂能去除油污呢?[展示FLASH动画][教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有何启发与收获?第二课时 [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 [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图: 。观察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学生活动] [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小结板书]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投影]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设计探究] [交流与展示](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 几种设计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2.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3. 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通过再设汁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八 练习设计 1、P33 习题1、22、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中,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九 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十 教学反思
5